☆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读完了立马又忘了又浏览了一遍,仿佛作者对为什么乌桓与鲜卑会形成部落联盟说得不是特别清楚……
评分##本书的优点和缺点是一致的,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阐述历史问题。
评分##最后一章及结语尤为精彩。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突破旧有文化框架、立场与史观的过程,我也在此一途中,穿越了自己的某种边界。
评分##读到对北方民族的不同之处的分析,就想到儿时对汉满蒙回藏这个概念的天真启蒙。那也是根植在内心对地缘政治深厚兴趣的爱的芽。
评分##每次读王明珂的书都是很上头的阅读体验,太清晰、太晓畅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娓娓道来又层层深入,结构利落,而且最难得的是,结构对于他来说是趁手的工具,不像有的庸才学者,是僵在结构里的,王明珂的材料处理本身就非常地有条不紊,阅读体验太享受了。我对游牧史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学爱好者近乎本能地对边缘、他者、minority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始终喜欢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叙事、另一个声音。对于农耕文明里的定居者来说,了解游牧史也是在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更清晰地明白生活方式都是基于际遇的选择,价值取向也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价值判断。
评分##此书宜与王明珂老师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配合阅读。本已读过台版,但此次再版仍然毫不犹豫地买来并重新阅读一遍,可谓酣畅淋漓。
评分##每次读王明珂的书都是很上头的阅读体验,太清晰、太晓畅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娓娓道来又层层深入,结构利落,而且最难得的是,结构对于他来说是趁手的工具,不像有的庸才学者,是僵在结构里的,王明珂的材料处理本身就非常地有条不紊,阅读体验太享受了。我对游牧史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学爱好者近乎本能地对边缘、他者、minority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始终喜欢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叙事、另一个声音。对于农耕文明里的定居者来说,了解游牧史也是在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更清晰地明白生活方式都是基于际遇的选择,价值取向也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价值判断。
评分##赶在2020年前终于完成的又一本。看完终于大概清楚了匈奴、羌、乌桓、鲜卑等游牧族群各自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而具备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历史上曾与汉人政权如何互相影响,不至于再把他们模糊的归类在“北方游牧族群”这个大标签之下。之前困惑就是因为不知道差异是什么,因何而产生,说“地理环境决定”肯定是不够的,这是表相,不是回答,因为根本不知道不同族群生活的地理环境各自什么样,又如何带来影响,最重要的,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很欣赏作者所说,这本书并不是“解释”,而是“诠释”,也就是说是在尝试分析“人”本身情感与意图(本相),告诉了我们当年的人是怎样主动“抉择”生活方式的。也正因为这样,明确的“边界”才模糊为“边缘”,文化的交流因边缘的存在得以发生,并反过来又因为交流得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评分##读完了立马又忘了又浏览了一遍,仿佛作者对为什么乌桓与鲜卑会形成部落联盟说得不是特别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