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分钟绒球娃娃
定价:16.80元
作者:罗燕玲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64496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玩偶、发饰、花朵……你有没有想过毛线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可爱的宝贝!不需要复杂的编织过程,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简单的缠绕和修剪,就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像童话一样生动。美丽和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内容提要
“绒球娃娃”,顾名思义,就是毛茸茸的、圆头圆脑的玩偶娃娃咯!
回想起来,早接触手工绒球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还是穿着母亲做的衣服上学的时代。母亲总会在给我做的新衣服、新书包上挂几个用拆的旧毛线制作的绒球,每次看着母亲用毛线在手指绕几圈,再稍微修剪一下,一个毛茸茸的小绒球就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总是打心底里佩服她。我一直坚信自己终会走上民间工艺制作这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心灵手巧的母亲影响。
谁会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竟然会在香港的同行那里看到已经“发扬光大”的绒球艺术,一个个可爱的卡通造型,简直就像毛茸茸的小精灵一样让人心疼。多年前母亲在灯光下为我缠绒球的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朋友毫不藏私地把技巧教给了我,如何更方便地缠线,如何缠出更绚丽的色彩,如何组合和搭配造型……比起母亲当年的绒球来说,其实已经精细和复杂了好多。
把做好的作品拿给母亲看时,母亲倒不以为然起来了:“哎呀,这个呀,我多年前就会了啊!”
是啊!妈妈!我又怎么不知道呢?无论多么绚丽、多么时尚、多么艺术……它们,又怎么能和您当年为我缠绕的简单的一颗绒球相比呢?
好了,还是赶快进入正题吧,我在书中把绒球的制作从基础到实战都做了详细的解说。毛线用普通的不要太细的即可,缠线用的绒球器在网上商店里有很多,购买很方便。当然,用自己做的纸板绒球器就更加方便了。
后,还要感谢我的朋友Yali为我拍摄出精美的图片,还有我老弟的支持。
目录
工具材料
绒球器的使用方
花样缠线法
自制纸板绒球器的使用方法
绒球的组合方法
大耳鼠和黑毛鸭
葡萄
蔬菜
冰淇凌
植物宝贝儿
水果
花
森林伙伴
挂饰
圣诞节
骷髅
黄毛小鸡和飞飞鱼
大嘴蛙和蛋壳鸡
幽灵
花花狗和小胖猪
爱斯基摩女郎和飞船
花儿和跳郎
双胞胎
趴趴熊
蜗牛和仙人球
森林之友
不倒娃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欣赏的特点在于它对“创意延伸”的鼓励。很多手工教程书往往会把你限制在固定的图样里,做完一个就结束了。但这本书的结构明显高明得多。它首先建立了一套扎实的基础理论体系——如何捏出完美的球形,如何处理不同长度的绒毛,这些都是硬核技能。但紧接着,作者就开始放飞想象力了,比如如何利用不同材质的毛线混搭出“星空”的效果,或者如何通过巧妙的染色技巧模拟出“日落”的渐变色。我看到其中一个单元,专门讨论了如何将这些基础绒球组合起来,去设计一个微缩的“森林场景”,那份精巧和宏大的构思结合在一起,让我这个原本只打算做几个小挂件的人,瞬间有了制作一个复杂装置艺术的冲动。这本书不仅是本指南,它更像是一张开启无限创意的思维导图,不断地在提醒读者:规则是用来打破的,你的想象力才是最终的度量衡。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慢生活哲学”。作者并没有急于让你上手制作,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制作绒球的过程如何能够帮助现代人从快节奏的压力中抽离出来,重新找回专注和内心的平静。她将每一次绕线、每一次修剪,都描绘成一种冥想的仪式。书中引用了许多关于手作和专注力的心理学观察,让读者明白,我们制作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品,更是我们在对抗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主动选择——选择慢下来,选择用双手去创造有形的美。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程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散文集。我个人正是处于一个需要调整生活节奏的阶段,这本书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泉,让我开始期待下班后,可以关掉电子设备,只伴着柔和的灯光,享受那份被绒毛包裹的宁静与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印刷水准,绝对是收藏级的。我很少见到一本手工教程能够把纸张的质感和色彩还原度做得如此到位。特别是那些需要对比细节的图片部分,即便是最细微的纹理变化,通过这本书的呈现,也清晰可见,这一点对于需要精确判断毛线松紧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它足够大,能够清晰展示复杂的细节,但又不会大到在操作过程中感到笨重。我在工作台上摊开这本书时,它能平稳地停留在需要的页面上,不需要我用手去按住,这在实际操作中节省了我不少精力。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每一个物理层面的考量上,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工艺本身的敬畏。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高级的美感,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立体感十足的插图,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我本来对这类手工制作的书籍兴趣一般,但仅仅是翻开扉页,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和对美学的追求就让我停不下来。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动手实践,但光是浏览那些步骤图和成品展示,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环节上倾注的心血。比如,关于毛线的选择和搭配,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纤维成分到粗细规格,甚至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光线环境来挑选最能呈现质感的颜色,都写得详尽无比。这远超出了我过去阅读的任何一本手工书籍的深度,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怎么做”,更像是在引导你“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创造”。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赋予作品生命力”的理念,作者认为每一个小小的绒球都不是冰冷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制作者情感和想法的微型雕塑。这种对“心意”的强调,让这本书的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我期待着周末,带着这份期待,好好钻研一下那些关于“表情塑造”的小技巧,相信成品一定会充满惊喜。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因为我对手工制作这块领域的研究并不算深入,担心里面的术语或者技巧会过于专业化,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奇地亲切和接地气。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的困惑点在哪里,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工艺流程。举个例子,当讲解如何收紧线头以保证形状稳固时,那种描述,就像邻居家手艺好的阿姨在你身边手把手教你一样,没有丝毫架子。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对“失败案例”的处理。书中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区域,列举了新手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比如“为什么我的绒球总是歪的?”或者“为什么绒球中间会有空洞?”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极其细致的排查和纠正方案。这种坦诚和实用主义,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尝试信心。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打算每天晚上睡前读上几页,把它当作一本精神食粮来看待,那种阅读的舒适感,是其他工具书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