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我爱的手编红绳饰品 9787538173826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谭阳春

正版图书 我爱的手编红绳饰品 9787538173826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谭阳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阳春 著
图书标签:
  • 手编红绳
  • 饰品
  • DIY
  • 编织
  • 手工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谭阳春
  • 9787538173826
  • 正版图书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73826
商品编码:301500100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爱的手编红绳饰品

定价:24.80元

作者:谭阳春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381738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的手编红绳饰品》主要讲述多了几十款式红绳饰品的编织方法和技巧,全书分为基础篇、挂饰篇、首饰篇、综合篇,根据饰品的形状和适合的款式阐述的他们的编织技法,适合广大学习者入门学习。

目录


常用工具
基本材料
基础学习篇
8耳团锦结
8股十字结
酢浆草结
单向平结
方形玉米结
吉祥结
纽扣结
金刚结
3股辫
双钱结
双钱球
4股辫
斜卷结
绳艺挂饰篇
吉祥结挂件
8股辫结包挂
宝瓶流苏挂
砗磲手机链
猴拳结手机链
景泰蓝手机腕带
菩提子手机腕带
盘长宝瓶
七彩球手机链
漆雕弥勒佛
蜻蜓手机链
3叶草挂件
双面拧花手机链
童年的心
五彩金刚杵
五彩绳手机链
十字金刚杵
指环与腕带手机链
小鱼挂件
小猪流苏
五彩包挂
绳艺首饰篇
耳环
宝蓝流苏耳环
酢浆草结耳环
红玛瑙心形耳环
金刚结耳环
孔蓝蝴蝶耳环
纽扣结耳环
七彩流苏耳环
双钱结耳环
项链
墨绿与红
大气幸运项链
红与黑
金刚结与双联结
金刚结与4股辫
七彩盘长项链
七彩随意绕
彩虹双钱球项链
十字架项链
4股辫与单向平结
银珠项链
玉米结与4股辫
戒指
花形戒指
吉祥葫芦戒指
金刚结铃铛戒指
铃铛戒指
一点红戒指
菱形戒指
七星阵戒指
手机指环
4叶草戒指
一束珠戒指
胸花
腰链
简洁贴身金刚结腰链
盘长腰链
红玛瑙珠腰链
3股辫红腰链
斜卷腰链
孔蓝腰链
脚腕饰物
彩虹脚链
蜗牛脚链
银珠脚链
综合实用篇
九九归一民族手绳
景泰蓝钥匙扣
秘鲁结手绳
宽宽平结手绳
小巧钥匙扣
七彩盘长挂件
精致书签
五彩渐变手绳
五彩与加金黄手绳
菩提子钥匙扣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匠心独运,编织生活之美:精选手工艺与文化探索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创意与手工温度的世界,深入挖掘传统与现代手工艺的魅力,同时兼顾实用技能的传授与文化内涵的探寻。我们摒弃了单一的串珠或编织主题,而是构建了一个涵盖多个维度,强调个性化表达和生活美学提升的综合性指南。 第一部分:古老技艺的现代演绎——跨文化手工艺探源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历经时间考验,并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传统手工艺门类。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工具和材料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社会功能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重塑。 一、东方“结”语:复杂绳结艺术的解构与应用 本书将详细解析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盘长结、藻井结、吉祥结等,但我们的重点在于超越传统的“吉祥寓意”,转向其在现代设计中的结构美学。 结构力学分析: 通过高清图解和三维分解图,解析不同结体的张力分布和空间形态,探讨如何利用结的“空”与“满”来创造视觉层次感。 功能性创新: 探讨如何将复杂的绳结应用于家具结构连接、新型的灯具骨架设计,甚至是建筑表皮的模块化构建中,使其从装饰品转变为结构元素。 材料的革命: 试验性地使用回收塑料绳、光纤线、记忆金属丝等现代材料进行传统结艺的制作,观察新材料对古典形态的影响和质感上的突破。 二、皮革的时光雕刻:从鞣制到浮雕的完整流程 皮革工艺是另一条重要的脉络。本书不涉及市面上常见的皮具简单缝制,而是追溯皮革从生皮到成品的全过程,强调对手工匠精神的尊重。 植物鞣制实验: 详细记录使用橡木、塔尼等天然植物单宁进行皮革鞣制的配方、时间控制和环境要求,让读者理解一块“好皮”的诞生是何等不易。 雕刻与染色哲学: 深入讲解浮雕(Carving)和刻印(Tooling)的技术深度,特别关注如何根据皮革的纤维走向来控制工具的力度,以表现出自然界如水流、树皮般的有机纹理。 历史的对话: 对比中世纪欧洲的盔甲皮具、中亚的马鞍工艺与日本的“革細工”,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皮革“硬度”和“光泽”的不同追求。 三、陶艺与釉色的对话:从泥土到永恒的转化 本章探讨的是介于手工艺与艺术之间的陶瓷制作,核心在于对“火候”的掌控与对“釉色”的理解。 泥料的选择与配比: 解释高岭土、瓷石、长石等基础原料的化学性质如何决定了烧制后的器形稳定性和透明度。 手拉坯的“意在笔先”: 强调拉坯过程中对坯体重量分配的感知训练,而非仅仅追求对称性,鼓励制作具有生命力的“不完美”形态。 天人合一的釉色: 详述青瓷的“雨过天青”是如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达成的,并介绍铁锈花、窑变等随机美学的可控性研究。 第二部分:工具、空间与效率——现代工坊的构建哲学 手工艺的复兴需要现代工具和科学方法的支撑。本部分将关注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思维相结合,提升创作效率和作品的可靠性。 一、工具的“生物力学”:人机工程学在手工中的应用 告别对传统工具的盲目崇拜,我们用科学的视角审视工具的设计。 切割效率与几何学: 分析凿子、刻刀等角度设计如何影响材料的去除速度和切口平整度,提供不同材料的最佳刀具角度参考表。 定制化夹具设计: 介绍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制作个性化的固定夹具(Jig)和模板(Template),以保证复杂、重复性高工序的精度。 二、数字制造与手工的交汇点 本章节探讨如何利用数控技术(如小型CNC、激光切割)来处理那些对手工而言耗时过长或精度要求极高的前期准备工作,从而将更多精力解放到富有创造性的收尾和细节处理上。 矢量化纹样的导入: 如何将手绘草图数字化,并输出给激光雕刻机进行精确的底层标记或开槽。 混合媒介的实验: 讨论金属蚀刻与传统木刻的结合、亚克力与织物的焊接处理等前沿的材料交叉应用。 第三部分:手工艺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传播的路径 手工艺不仅仅是制作物品,更是一种知识的传递系统。本部分探讨如何让这些技艺在信息时代保持活力。 一、失败学的研究:从错误中提炼经验 所有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失败。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系统分析常见的制作失误(如:木材开裂、缝线断裂、染色不均)的根本原因(材料、环境、操作),并提供预防和补救方案。这不是一本避谈挫折的指南,而是一本“如何面对和利用挫折”的实战手册。 二、建立个人“工艺语言”:从模仿到原创的飞跃 真正的匠人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本章将指导读者进行风格解构与重组。 风格元素拆解: 如何将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工艺特征进行“模块化”拆分。 “自问”创作法: 引导读者回答一系列哲学性问题,例如:“我的作品最想对抗的审美是什么?”、“我希望使用这个物品的人感受到什么情绪?”从而提炼出核心的设计理念。 本书是一部旨在拓宽手工艺边界的深度读物,它关注的不是快速上手的技巧,而是对材料、结构、历史和人机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结合。它面向的是那些渴望在指尖的劳作中,构建属于自己独特美学体系的实践者和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你“怎么做”,更在于启发你“可以怎么变”。很多编绳教程的通病是,你只能严格按照图示的颜色和材料来复制,一旦想做个性化的尝试,就束手无策了。然而,谭阳春老师在介绍完一个基础结构后,总会附带几条“变化思路”。比如在讲解“凤尾结”的收尾时,她提到可以尝试用不同粗细的线材交替编织,创造出渐变效果;或者在饰品的主体部分,利用红绳的张力,将原本平面的造型“鼓起”,形成更立体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引导性的文字,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我尝试着将一些金属配件的孔洞设计巧妙地融入到编绳的结构中,而不是简单地串联起来,这都是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才产生的灵感。它教会了我如何“阅读”绳结,如何像搭积木一样去理解和重构不同的编法。

评分

从装帧和纸质的角度来看,出版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也确实下了功夫。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既方便翻阅,又不会显得太小气。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墨色清晰(这对看清细微的穿引方向至关重要),又不容易因为反光而造成视觉疲劳。我注意到书中的彩图印刷质量非常高,红色的饱和度处理得很好,既体现了红绳的喜庆感,又避免了过度曝光的失真。更难得的是,有些复杂的三维结体,他们居然使用了“局部放大示意图”和“箭头指示流向图”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这种多维度解析,比单纯的平面照片要直观太多了。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带着书在咖啡馆或者光线不那么稳定的地方学习的人来说,一本印刷质量过硬的书,直接决定了学习体验的顺畅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是优等生。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手工细节有轻微强迫症的人,尤其对“对称性”和“结距”要求很高。以往自己编的“万字结”总是歪的,不是左边比右边松,就是中间的菱形孔洞大小不一。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其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叫做“精准与平衡的艺术”,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矫正指南”。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控制每一段线的松紧度,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比如一个小小的竹签或夹子)在编织过程中实时调整结距,确保整条手链的视觉流畅性。她提到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在编织到关键节点时,用手掌轻轻压实,而非用力拉扯,这样能让结与结之间的接触面更平整。我按照这个方法重新编织了几条项链,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均匀、饱满的质感,是我以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这直接提升了我的作品的“专业度”。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过好几本类似的手工艺书籍,很多都是图多字少,或者图注跟实际操作严重脱节,拿到手里常常会产生一种“我好像还是不会”的挫败感。但这本《我爱的手编红绳饰品》在图文配合的平衡上做得极其出色。它的版式设计非常讲究,文字部分用语精炼但又不失温度,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指导,而不是冷冰冰的说明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审美”的引导。红绳饰品很容易陷入到一种俗气的泥沼里,但这本书里展示的作品风格非常多样化,既有传统吉祥的款式,也有融入现代简约主义的现代配饰,比如那些搭配小珠子、小银饰的吊坠设计,立刻让红绳的档次提升了好几个level。我照着做了一个以“福”字为主题的挂件,本来担心会显得老气,结果搭配上作者推荐的米白色玉线后,立刻变得清爽又大气,送给长辈他们都爱不释手,夸赞我的手艺进步神速,这份成就感真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关于手编红绳饰品的书,真的可以说是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股清流,作者谭阳春的功力深厚,光是看图片都能感受到那种细腻和耐心。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基础编法的讲解,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几笔带过,而是真正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起头、如何收尾,即便是像平结、金刚结这种最常见的结法,书里也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演示角度和力度提示,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做手链时,总是卡在某个特定的换线环节,搞得成品歪七扭八,但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章讲“线材的选择与处理”,里面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的红绳对手感和光泽度的影响,还教了如何用打火机处理线头而不影响美观,这些都是我在网上零散学习时完全没注意到的细节。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后面还拓展到一些更复杂的“盘长”和“团锦”结的组合应用,那些组合起来的图案,无论是寓意还是视觉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再是简单的绳子,而是艺术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