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不闪躲:好妈妈这样教孩子直面生命和死亡 | 作者 | 艾瑞卡·吕温伯格,陈超译 |
定价 | 29.8元 | 出版社 | 辽海出版社 |
ISBN | 9787545131925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字数 | 100000 | 页码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内容简介 | |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未满18周岁的孩子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这种痛苦经历的后果表现为其中10%~15%的孩子都出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抑郁。研究表明,孩童时期经历的这种痛苦与学业无法达到理想结果、睡眠质量差、情绪不稳定、举止不良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有着内在的关联。当亲人离世时,孩子们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感受、思绪、虚幻感以及疑问。本书提供了40个亲子活动,由父母或者亲人与孩子共同参与,帮助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困扰。 |
作者简介 | |
(美)艾瑞卡吕温伯格(Erika Leeuwenburgh),职业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问题专家,纽约普拉特学院客座教授。 |
目录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编辑推荐 | |
推荐理由1 家教 《不闪躲:好妈妈这样教孩子直面生命和死亡》从美国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引进,该出版社是美国**、*知名的家教、心灵类出版机构,曾出版过许多家教畅销读物,包括由读客图书引进出版的《这样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不会抵触》《孩子注意力集中、自控能力差,怎么办?》等。这些图书在美国作为一个系列出版,在教育理念、图书策划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推荐理由2 前沿理论 美国专业儿童心理学家亲子游戏大公开;《不闪躲:好妈妈这样教孩子直面生命和死亡》一书提供了40个亲子游戏,家长每天只需要10分钟,就能帮助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困扰。 推荐理由3 多年研究 因为亲人离世变得情绪不稳定,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正确疏导情绪。《不闪躲:好妈妈这样教孩子直面生命和死亡》的作者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设计了这些亲子游戏和技巧,既轻松有趣又成效显著! 推荐理由4 亲子互动 《不闪躲:好妈妈这样教孩子直面生命和死亡》一书有案例、有方法、有互动,理论结合实践,需要在家长的讲解下,由孩子亲子动手动脑,在这些亲子游戏中,既能帮助孩子走出亲人离世的困扰,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成长”亲子育儿系列: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
文摘 | |
丧亲之痛和成长阶段 孩子对丧亲之痛的体验会随他们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尽管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却拥有一些共同的典型特征。这部分内容即是对于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及对相应年龄段的孩子所提供建议的总结。 两岁以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保姆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并且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当孩子深刻认识到亲人不在的变化时,他们虽然还没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语言能力,但他们的行为会表现出自己的悲伤。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环境里,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就可以使自己适应重要的人离去后的日子。 建议 用简单的语言告知孩子他们的亲人已经离世,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和死亡有关的事情也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解释,重点是要尽可能保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和平时一样,把他们熟悉的逝者的物品保持原样并且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变化。失去亲人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亲人气味的衣服或者枕头可以安慰自己,或是一本有孩子和亡者合照的相册带来的回忆会对帮助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并安慰孩子。 3~5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他们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可能时常还会问像已逝的亲人什么时候回家之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大人来说往往更难以承受,因为孩子们只是在单纯地试着去掌握一个即使对成年人也很难完全理解的概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意思,那些安慰他们的委婉说法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忧虑。比如告诉孩子人死了就好像睡着了一样可能会让他晚上不敢上床睡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不能理解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却没有参与其中的事件。具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长时的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却可能让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应对亲人离世负责,甚至以为是自己的某些想法导致亲人离去的。由于深信亲人离世不是由于外界的不可控力造成而是与自己有关,这些孩子还可能产生被冷落以及被遗弃的感觉。 建议 3~5岁的孩子需要通过嬉戏、提问以及分享回忆来摆脱痛苦健康成长。对待他们要坦诚,使用的交流语言要简单并且与其交谈要有耐心。对他们描述死亡的好方式是直接告诉他们死去的人的身体停止工作了,而不是使用“睡着了”或者“走了”等隐晦表达。为了防止孩子因为疑惑而焦虑,其他经常和孩子接触的人也应统一口径,使用一样的表达。必须反复告诉孩子亲人的离去并不是他的错,而且离去的亲人也一点不想离开他/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因为有机会亲自参加葬礼而走出失落的心情。 6~9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能够理解死亡的永恒性,明白了离去的亲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他们可能已经有了天堂或者其他类似阴阳两隔的概念,尤其是其中年长的或者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已经开始更加现实地理解死亡的意思了。6~9岁的孩子更可能会把死亡当作是某种会把人抓走的东西而不是每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他们有可能会特别担心自己的安全,也许会询问谁会照顾保护他们。他们的思想仍然简单、单纯,所以提一些关于对死亡认识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尽管这些问题可能会和肉体有关,也许成年人看起来可能不那么合宜,但是孩子们寻找的关于死亡的信息对于他们而言更有安全感,也很有助益。对于孩子的悲痛,家长及时的关心可以帮助他们尽早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恢复过来。 建议 用清晰、真诚、直截了当的方式鼓励孩子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这些痛苦的问题是可以交流和分担的。6~9岁的孩子可以理解身体机能以及更加详尽的关于死亡以及死因的解释。教孩子用普通的心态正视死亡,回答像是为什么尸体是冷的等问题可能会减轻孩子的焦虑。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否参与葬礼或是否去墓地是很重要的。 10~12岁 由于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死亡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知道人的死亡是普遍现象而且有一天自己也会死去。这个年纪的孩子经常会问人是怎么死的,尸体又会被怎样处理,而且可能还有一种对死亡的更直观的描绘的需求。这些问题可能又会让成年人觉得不适宜并且不安,但这些问题仅仅单纯地反映了孩子对于掌握死亡和垂死概念的进一步需求。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道德的意识日益增长,可能会把死亡当作一种惩罚。这时孩子表达思想感受的能力可以帮助大人了解并且揭开孩子对于死亡认知的神秘面纱。10~12岁的孩子更加成熟,更有可能有意向参加葬礼甚至在葬礼中发言。 建议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理解的是自己不能阻止死亡的发生,死亡也并不是对任何人的惩罚。家长要告诉孩子有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理由的,并且为孩子作表率,一起讨论分担悲伤的心情。当孩子得知成人也会受丧亲之痛的影响,一种感受共享的氛围随之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厚。尽管成年人也有发泄内心悲痛心情的权利,但重要的是不能让这种心情延及孩子。 13~18岁 大多数青少年对于死亡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死亡和垂死这些抽象概念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概念化,他们开始尝试去融合理解这些概念。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对死亡的认识,这一过程通常是充满冒险的,因为死亡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已经被浪漫化,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极限。然而现实的死亡可以如惊涛拍岸般粉碎青少年理想化的安全世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去否定死亡对他们的影响并且避免谈及已逝的亲人的现象很正常。不管怎样,和他们分享感受和回忆并且给他们参加安排葬礼的机会是很有益的,要知道,青少年很有可能会拒绝参与。青少年时期正是少年们发展个性逐渐独立的时期。如果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强制、不逼迫,也不制造压力,家长便能够安慰孩子并与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 建议 很多时候良好的交流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下发生—准备去学校的时候或者在其他非正式的场合。在这种放松的对话中,相互之间短时间的交流不会产生压力,青少年会很少有对抗感。我们强烈推荐让青少年用充满创意的表达和采用参与家庭活动仪式等方式纪念自 己的亲人。 |
序言 | |
写给家长的话 尽管人们习惯把孩童时期当作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嬉戏时光,但数以万计的孩子却在12周岁之前就早早地体会到了亲人离世的痛苦。较多时候是祖父辈的长辈与世长辞,有时是叔伯辈的亲人突然辞世,有时候甚至是父母之一或一个兄弟姐妹的意外离世。 面对亲人的离世,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接受、难以理解,而孩子们由于缺少倾诉对象和生活经历,在面对这一变故时可能会更加难熬。本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度过这一悲伤的时期呢?本书进行了简单又直接了当的阐述。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找到帮助2~18岁孩子的有用建议。 并不是每个活动都适用于任何孩子。你需要做的就是在书中的活动中为你所关心的孩子挑选合适的一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会学到的重要的内容有: 生命中有些事情你可以控制,有些不能(活动2)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寿命(活动10) 人们对于死亡有不同的看法(活动13和活动22) 人们表现悲伤的方式各不相同(活动26) 即使你正处在悲伤时期,你仍可以继续做使你快乐的事情(活动29) 与已逝亲人相处的时光对你影响会很大,你应该把这美好记忆与人分享(活动37和活动38) 这本书为帮助一个悲伤的孩子表达悲伤的感情而使其情绪稳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的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走出失落的心情,还可以教会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当你尝试帮助一个悲伤的孩子时,很有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话题很难出口。请记住,千万不要在一个孩子不想说话的时候强迫他。让孩子打开心胸的佳方式无异于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谈谈和本书活动有关的你的想法、感受以及经历,强调自己解决问题时采取的积极态度。这样即使孩子还一言不发,你的话也会很有影响力。 本书是为那些失去了重要亲人的孩子编写的,当然,有些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些额外帮助。因为失去重要的人,即使不是很亲近的家人,有些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抑郁;另外一些会开始做噩梦,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恐惧,或者整个人都变得很焦躁。如果你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丧亲而遭遇痛苦,那么当然要考虑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除了单独的咨询治疗,让孩子和其他一样遭遇丧亲之痛的孩子进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大多学校、医院以及社区心理健康中心都能帮助你在附近找到帮助孩子排解丧亲之痛的组织。 如果离去的人和你也很亲近,不妨为自己也做一下心理咨询。这一经验对于将来帮助你所关爱的孩子是十分有用的。 使用本书时,请保持耐心并尊重孩子的感受。 作者敬上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