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朝话 9787208142770

(正版) 朝话 97872081427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口述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习
  • 日语
  • 口语
  • 教材
  • 朝阳科技
  • 日语口语
  • 实用日语
  • 日语初级
  • 日语入门
  • 日语学习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竹云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2770
商品编码:2998059078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朝话

定价:45.00元

作者:梁漱溟 口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2081427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厌离之后——

梁漱溟与青年说:何为理想的生活态度。

透辟短谈,明心见性自省;穿透岁月,80年再版11次。

习气——一切罪恶过错皆由懈惰中来。

反省——念头要转,感情要平。

对异己者——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

合作——气要稳,心要通。

内容提要


《朝话》是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每日朝会上与研究部同学们的部分谈话辑录。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或谈论人生修养,或讲述治学方法,或议论社会、学术文化等问题,莫不本于梁老个人感悟,出自切身体认;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被浮躁的社会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来说,这本讲求身心修养的《朝话》意义尤为重大。

目录


辑校说明

增订版叙言

01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02 忏悔——自新

03 吾人的自觉力

04 言 志

05 发心与立志

06 欲望与志气

07 心理的调整

08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09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10 日常生活的态度

11 谈习气

12 求学与不老

13 秋 意

14 朋友与信

15 朋友与社会信用

16 谈学问

17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18 择业

19 对异己者的态度

20 猴子的故事

21 没有勇气不行

22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23 开诚布公以立信

24 我的信念

25 谈合作

26 启发社会的力量

27 真理与错误

28 成功与失败

29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30 我的生活实情

31 我自己的长短

32 三种人生态度

33 生命的歧途

34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35 道德为人生艺术

36 新年的感触

37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38 人生在创造

39 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

40 中国民族的力量

41 心理的关系

42 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

43 制度与经济

44 农民运动与合作

45 谈罪恶

46 谈规矩

47 为人类开辟一新历史而奋斗

48 中国士人的心理

49 谈用人

50 志愿真诚

51 谈组织团体原则

52 谈应付难关

53 婚姻问题

54 谈戏剧

55 谈音乐

56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57 中西学术之不同

58 东方学术之根本

59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

60 谈儿童心理

61 青年修养问题

62 谈修养

63 人生的意义

64 谈 戏

65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

66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67 我的自学小史

第九版编后附记

第十版编后附记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终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与《东方学术概观》等。

文摘












序言



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星辰: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历程的深度探析 书名:《觉醒年代的群星: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图景与社会担当(1898-1949)》 作者: 萧 远 航 出版社: 世纪文坛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力图全面、深入描摹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1898年至1949年间,一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中国剧烈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完成自身思想的淬炼、探寻救国真理、并最终承担起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精英的传记汇编,更是一幅错综复杂、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思想光谱图。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旧邦之末与新知之萌”、“中西之辩与道路抉择”、“启蒙的阵痛与信仰的淬火”、“在战火中重塑民族精神”四个主要部分,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与思想脉络梳理。 第一部分:旧邦之末与新知之萌(1898-1911) 本部分聚焦于甲午战败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知识界在传统儒家学说体系濒临崩溃时所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精神冲击。作者从“变法”与“留学”两大历史洪流切入,探讨了第一代“新式知识人”的诞生。 重点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不彻底打破传统结构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理念。尤其深入剖析了梁启超《新民说》的思想脉络,如何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迫切性,并将知识分子的角色从传统的士大夫(服务于王朝的儒者)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民导师”(引导大众走向现代的启蒙者)。同时,本书也细致梳理了留日学生群体中激进与温和思想的碰撞,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哲学(如功利主义、进化论)来解构旧有的伦理框架。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核心焦虑在于“如何才能救中国”,其救亡路径充满了对“西学”的盲目崇拜与理性审视的拉锯战。 第二部分:中西之辩与道路抉择(1912-1920年代初) 辛亥革命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军阀混战的现实使知识分子面临更大的幻灭感。本书细致考察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如何在民国初年的文化论战中占据核心地位。 作者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政治诉求,而是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焦虑。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早期旗手的思想梳理,展现了他们如何以激进的“打倒孔家店”姿态,试图彻底清除传统道德对现代化的束缚。这里着重分析了“全盘西化论”思潮的内在局限性,以及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化多样性(如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接触)时所产生的思想分歧。他们开始意识到,单纯引入技术和制度模板无法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精神的重建”。 第三部分:启蒙的阵痛与信仰的淬火(1920年代中期-1937年) 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发展最为剧烈、路线分化最为清晰的阶段。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从“启蒙者”群体,分化为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坚定拥护者。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对比分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七君子”为代表的思想群落)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乡村问题”、“阶级分析”以及“如何与民众结合”等核心议题上的论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社会动荡中,提供了一种更具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吸引了大批失望于西方自由模式的年轻知识分子。同时,本书也客观呈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所表现出的良知与挣扎,他们对个体权利的坚守,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批判性声音。通过对数位关键思想家的书信、日记和未刊文稿的挖掘,还原了他们在选择立场时的思想挣扎与精神重负。 第四部分:在战火中重塑民族精神(1937-1949)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对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一次终极的考验。本书将视角投向“后方”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讨了在国家存亡的关头,知识分子如何从“批判者”转变为“凝聚者”。 重点分析了西南联大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高等学府如何在极端物质匮乏和生命威胁下,维护了学术的独立性和教育的完整性,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现代学术精神”的坚守。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战争中的“政治化”进程,以及他们如何将爱国主义与特定的社会理想(无论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是国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战后中国的重建提供理论和人才储备。最终,本书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总结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性,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和思考,塑造了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精神基石。 本书特点: 思想史的纵深感: 拒绝碎片化叙事,将个体思想家的选择置于宏大的历史辩证法中考察。 史料的扎实性: 引用了大量来自中央档案馆、地方图书馆及海外收藏的档案、手稿和私人通信,力求还原历史的“现场感”。 视角的平衡性: 力求避免简单的褒贬,深入剖析不同思想流派的内在逻辑、时代局限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现知识分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性与悲剧美感。 这部著作,旨在让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变革背后,都回荡着知识分子们对真理、对民族命运的深沉追问与不懈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读到一本叫做《朝话》的书,它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明确的人物角色,但它却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似乎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我们日常行为和思维的根源。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些对普遍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解读,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指出,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模糊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无论是情感上的依赖,还是责任上的分担。这种边界的模糊,看似是为了亲近,实则可能导致双方的疲惫和关系的失衡。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非常“留白”,它不会把所有东西都解释清楚,而是给你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体会。这种“点到即止”的表达,反而比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更有力量,因为它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去“做”更多,而在于如何去“看”得更清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的关系,以及我在其中的位置。

评分

翻开《朝话》,一开始我以为会读到类似生活随笔或者散文集,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没有具体的故事,也没有明确的人物,然而书中蕴含的洞见却能精准地击中我生活中的痛点。它像是一位旁观者,冷静地观察着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并以一种令人警醒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有一个关于“选择”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让我们去审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选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选择疲劳”,以为自己拥有很多选择,但实际上,很多选择只是在相似的选项中进行微调,而我们真正能触及的、能够带来本质改变的选项,反而被我们忽略了。这种观察让我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非没有选择,而是我们不敢或不愿去选择那些更具挑战性、更需要付出努力的道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慰藉,而是提供一种清醒。它让你看到问题的存在,并鼓励你去面对,而不是回避。这种风格虽然不那么“治愈”,但却能激发出更持久的内在动力。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朝话》的书,虽然这本书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故事内容,但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是非常深刻的。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生活中的种种习惯和思维模式。它并没有直接指出我的问题,而是通过对一些普遍现象的观察和解读,让我自己去发现那些不经意间形成的僵化思维。比如,书中提到我们常常会因为习惯而选择熟悉的事物,即使有更好的选择摆在面前,也可能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而放弃尝试。这种惯性思维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意识到自己在很多小事上都有这样的倾向,比如点外卖总是习惯性地选择那几家店,旅行也总喜欢去自己熟悉的地方,这种“舒适区”固然让人安心,但也悄悄地剥夺了我们体验新鲜事物和获得新知的机会。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挑战这些习惯,比如尝试新的菜系,选择一条不熟悉的路线回家,虽然一开始会有些忐忑,但那种打破常规带来的新奇感和成就感,是原本熟悉的舒适区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并有机会去做出更积极的改变。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思考”的书,这种间接的启发反而更加有力,因为它真正是从内部激发了我的改变动力。

评分

《朝话》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似寻常书籍那样有明确的主题或叙事线,反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思维漫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书中的某些观点就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举个例子,书中探讨了“期待”这个概念,它指出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往往会影响我们当下对事物的感知,甚至会掩盖掉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常常会因为对某件事情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当事情不如预期时,就感到失望;反之,当我们对某件事没有过多期待时,反而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对期待的洞察,让我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也常常因为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待,而忽略了他们本身的好。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句式,而是用一种平实甚至有些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触及到一些非常本质的问题。这种“大道至简”的风格,反而让书中的思考更有力量,直击人心。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改变的起点不在于外界,而在于我们内在的视角和认知的调整。

评分

《朝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静心体悟。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人物,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却让我回味无穷。书中的某些片段,仿佛是我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的某些想法的具象化。比如,它提到了“习惯性解读”的现象,指出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和认知去解读,从而过滤掉很多真正值得关注的信息。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流时,是否也常常因为“想当然”而错失了理解对方真实想法的机会。这种对我们内在认知机制的剖析,十分到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做。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自身的局限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不张扬,但却充满了力量。它就像一杯醇厚的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回甘。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邀请你一起去探索,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有意愿去深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