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290

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漓江出版社 97875407822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清代文学
  • 王国维
  • 古典文学
  • 诗词理论
  • 美学
  • 文化
  • 哲学
  • 思想
  • 漓江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290
商品编码:2997797684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人间词话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0782290
定价:45 元 本店价:27 元
折扣:【60】 节省:18 元
分类:  →  
货号:1724869
图书简介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做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并融合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其核心是境界说,其论词的三重境界,被誉为词论的封顶之语,后人几乎无法超越。
全书还配有大量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史学、经学、文学诸领域卓有建树。",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哲学思想,对宋代以来的词学进行系统而精辟的论述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妙的文字和对文学本质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研究宋词、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必读之作,更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文本。 《人间词话》的成书背景,植根于王国维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王国维一生致力于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的研究,尤其对宋代的哲学(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以及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潮有着深入的理解。他身处清末民初的剧变时代,在目睹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古典文学精粹的梳理和提炼,寻求一种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永恒价值的审美范式。 一、核心理论的建构:境界说的确立 《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无疑是“境界说”。王国维将“境界”提升为衡量一切文学作品高下的最高标准。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词作,必须能够构建出一个独立于作者主观情感之外,但又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完整而自足的艺术世界,即“境界”。 他借用佛学的概念,对文学境界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阐释。最著名的论断是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辨析。 “无我之境”指的是作品中物象与情思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超越了主观的感伤和个人化的抒发,达到了一种客观、澄澈、普遍的审美高度。这种境界往往是凄美而宁静的,体现了物我两忘的超脱。例如,他推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及“一切景语皆情语”(对部分意境的概括),都指向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而“有我之境”,则是指词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弥漫于作品之中,以自我为中心去观照和改造客观世界。这种境界虽然感人至深,但在境界的开阔性上略逊于“无我之境”。 王国维还提出了“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审美原则。他认为,伟大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对具体、微小事物的精确捕捉,折射出宇宙的永恒规律和人生的深广意义。 二、对词史的精要评述与分期 《人间词话》并非单纯的理论专著,它更是一部以理论指导的词史评鉴。王国维以其独到的眼光,对宋代以来的词坛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尤其对词的演变脉络有着清晰的把握。 他将宋词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和流派,并对代表性词人进行了精到的点评。 1. 婉约与豪放的辨析: 王国维深刻理解了宋词发展中“婉约”与“豪放”这两大主流风格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他并未简单地褒贬其一,而是从境界的高下论其优劣。 在论述婉约派时,他高度评价了晏殊、欧阳修等人的细腻与典雅,但更侧重于对李清照的赞美。他认为李清照的词,在情景交融的深度和语言的自然天成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其晚年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的苍凉之美。 对于豪放派,王国维则将苏轼和辛弃疾视为高峰。他赞赏苏轼的“以诗为词”,打破了词体的传统藩篱,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而对辛弃疾,他看到了其词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激愤与深沉的爱国情怀,认为其境界开阔,足以与“无我之境”相媲美。 2. 独特的词人评价体系: 王国维对词人的评价往往一语中的,极富启发性。例如: 柳永: 认为其“词语冗杂,而深情难掩”,肯定了其对市民阶层情感的捕捉,但认为其格局稍逊。 周邦彦: 推崇其精工细致的格律之美,称赞其“为词之圣手”,代表了格律上的极致。 陈后山(陈师道): 认为其“以俗为雅,以雅为俗”,指出了其在继承与创新中的徘徊。 他特别推崇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在个人体验中触摸到普遍真理的词人,如李煜的亡国之痛,因其超越了个人命运,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三、对创作手法的精细剖析 《人间词话》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宏大叙事,更在于其对具体创作手法的精微剖析。王国维强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对语言、声律、典故的运用。 他提出了“清空”、“境界自成”等审美要求。真正的杰作,其语言应该是自然流泻,不事雕琢,仿佛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超然的韵味。 王国维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词的魅力在于其音律的和谐与意象的错综。通过对特定意象(如“月”、“花”、“酒”)在不同词人笔下的变化,展示了词如何承载复杂的情感重量。 四、哲学思辨的底蕴 作为一位深谙佛学、易学和西方哲学的学者,王国维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了《人间词话》。他所探讨的“境界”,实则与他后来的《(宋代)哲学论》中的“天人交感”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 他所追求的文学至境,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达到的“顿悟”或“觉解”。这种觉解使作者和读者得以暂时脱离红尘的烦恼和俗世的羁绊,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状态。因此,《人间词话》的阅读体验,往往带有哲学上的启示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总结 《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将宋词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哲学思辨的高度。它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与总结,也是王国维个人天才的闪耀。时至今日,这部薄薄的小册子,依然是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理解中国古典审美趣味、体味词人悲欢离合的必备指南,其对“境界”的追寻,也永远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思维的漫游,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他似乎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最复杂的情感和最深远的哲理,文字的密度和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它们像晶莹的钻石一样,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多重含义。这种阅读过程不是轻松愉快的消遣,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提升和洗礼,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穿梭于古今之间,去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读完一章,常常会感到心胸豁然开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困惑,似乎都在那一瞬间被厘清了脉络。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维度,它引导我跳出了日常琐碎的框架,去审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更具恒久价值的东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命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谦逊,他从不急于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读者自己去探索。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书中的许多观点,初看时可能略显晦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刍和思考,它们会在不经意间渗入我的日常认知结构中,慢慢地改变我看待人情世故的角度。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本好书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着雅致的气质,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邃的、充满古典韵味的阅读空间。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上的用心。尤其是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旧日书卷的气息,读起来的时候,指尖似乎都能触碰到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字体选择,遒劲有力又不失飘逸,完美地契合了主题的格调。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遇到一本如此注重细节和工艺的书籍,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出版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珍视,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是真正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或注释,如果适用的话,此处借用此概念来表达对辅助材料的赞赏)处理得极为得体,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和风骨,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对于那些艰深的典故和背景知识,辅助性的说明和批注做得恰到好处,它们如同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精准地为读者照亮前路,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知识断层而产生的挫败感。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编辑和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它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沉浸其中,感受到这份知识的厚重与魅力,而不是被门槛吓退。可以说,这本书的呈现,是内容价值与传播艺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有的段落行文如流水般畅快,一气呵成,让人读得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一场文人间的雅集,听他们高谈阔论,意气风发。而另一些地方,则变得极其缓慢和凝重,像是在幽静的竹林中独坐,细听风声,体会那一刻的寂寥与深思。这种动态的转换,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张力,完全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板正,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情味,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鲜活的思考者的存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停顿,都像是作者刻意安排好的休止符,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起伏,实在是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