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法(2017年3月刊)
定价:25.00元
作者:王立翔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7100060317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春节前,方传鑫先生去世了,书界闻者无不痛惜。方先生是当代书法的积极参与者,他师承来楚生、方去疾等先生,其书法篆刻为世人称道。他的隶书端正雅健,为汉隶正脉;篆刻能厚朴,也能新奇,晚年锐意行草人印与边款创新,也成就斐然。方先生又是的编辑家,他任主要编辑的《中国碑帖经典》为当代碑帖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百种囊括了历史上*的名帖名家,所选精当,为专家读者称道。该丛帖不仅获得“兰亭奖·编辑出版一等奖”,而且曾作为国礼赠送美国耶鲁大学,是书法学习者选择品种之一,影响深远。方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早期理事,他是沪上人展国展次数*多的书家,其深具传统的隶书作品曾是国展上的一道风景。方先生还是《书法》杂志早期编辑之一,为杂志的健康成长做出了贡献。
今年是《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四十不惑,人如此,杂志亦是如此。这四十年,是当代书法复苏、发展的四十年,《书法》杂志就如那启程的鸣笛,曾经有无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为她的创刊而奔走相告,首印五万册,被一抢而光,后每期印数曾达四十万,其每一册都曾成为诸多爱好者的争相传阅品,从中可见一时书法风气之盛。可以说当代书法的发展成就了《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也助推了书法在当代的发展,记录了当代书代发展的点点滴滴,如一卷当代书法发展史。
今天回视,书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复苏、振兴的先行者。从参与者的广度与深度而言,都首屈一指。四十年,书法似乎从未出现过从业者太少的“后继无人”危机;相反,队伍越来越大。按年龄,老、中、青、少都有;依行业,工、农、商、学、兵无不包。细思之,可真是一个奇迹。试想,还有哪门传统文化能具此影响力呢?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参与,有似波澜涌动,热烈而深沉。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文现象。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空前重视的今天,再审视这四十年里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书法的独特处便显而易见,她的超前而动,她的广泛影响,她的发展中的百家争鸣以及她的勃勃生机,是时代之脉动,也是民族自信心之脉动。因而,认真深入地去总结分析这种现象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藉于此,值《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年之际,本刊拟以“《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既是于杂志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于书法四十年发展的梳理和反思。四十年前《书法》杂志创刊,书法亦随之强势复苏;四十年后,《书法》杂志面临纸媒危机而踏上全新发展的征程,书法更面临从书写内容实用到艺术实用的转型。一本杂志与一门艺术如此相契地共命运、同发展,自有其内在原因。这也是本刊欲做这“四十年”深入反思的初衷。
目录
经典
汉代书法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视野
书法论坛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释放了什么信号?
建立健全书法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也说“书法本体”
展览视角下的当代草书创作
研究
书法史料
浅析传统书法“格”的基本属性
唐王缙撰《崔茂宗墓志》
中国书法出版机制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潘天寿先生书法艺术探赜
刍议张芝书派之源流
循古与独创——陆维钊、沙孟海擘窠大字之比较
神清骨重,味淡希声——论《礼器碑》的书法美学意蕴
学术专题
传遍金符十六道,且留梅影四五枝——记十六金符斋藏印遗珍
何如能化身千亿——汉印之魅
瑰丽多姿,气象万千一汉印艺术管窥
云贵高原出土汉代印章述论
翰墨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王铎临王献之《夏日帖》
朵云书翰
《张迁碑》解析(三)
试论书法篆刻艺术的主体特征(下)
书法门诊室
解析《礼器碑》《张迁碑》(下)
仗剑八法破笔阵,似癫似狂自作真——徐渭狂书新解(下)
书法展厅
林岫书法选
书窗摭语
杨晓琳评论
篆刻
名胜印迹
武汉名胜印
朵云印评
朵云
札记
明师高徒——《学书札记》之三
竹堂笔记(四十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夏”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欢迎关注《书法》杂志微信公众号!
读者来信
广告
“《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征文启示
《中国美术》征订
东西南北
第九届上元雅集暨“友谊奖”书法展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经典
汉代书法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视野
书法论坛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释放了什么信号?
建立健全书法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也说“书法本体”
展览视角下的当代草书创作
研究
书法史料
浅析传统书法“格”的基本属性
唐王缙撰《崔茂宗墓志》
中国书法出版机制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潘天寿先生书法艺术探赜
刍议张芝书派之源流
循古与独创——陆维钊、沙孟海擘窠大字之比较
神清骨重,味淡希声——论《礼器碑》的书法美学意蕴
学术专题
传遍金符十六道,且留梅影四五枝——记十六金符斋藏印遗珍
何如能化身千亿——汉印之魅
瑰丽多姿,气象万千一汉印艺术管窥
云贵高原出土汉代印章述论
翰墨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王铎临王献之《夏日帖》
朵云书翰
《张迁碑》解析(三)
试论书法篆刻艺术的主体特征(下)
书法门诊室
解析《礼器碑》《张迁碑》(下)
仗剑八法破笔阵,似癫似狂自作真——徐渭狂书新解(下)
书法展厅
林岫书法选
书窗摭语
杨晓琳评论
篆刻
名胜印迹
武汉名胜印
朵云印评
朵云
札记
明师高徒——《学书札记》之三
竹堂笔记(四十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夏”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欢迎关注《书法》杂志微信公众号!
读者来信
广告
“《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征文启示
《中国美术》征订
东西南北
第九届上元雅集暨“友谊奖”书法展等
这本《书法(2017年3月刊)》在我近期众多阅读的书籍中,无疑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一本。它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写法,而是以一种更加散文化、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书法的魅力。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书写中的留白艺术”的专题。过去,我总觉得书法就是要“写满”,追求字的紧凑和饱满。但这篇文章通过对大量经典碑帖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留白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让画面更有呼吸感,更能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让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还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论”,将书法中的留白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书法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书法与生活融合的探讨,比如如何将书法元素融入到家居装饰中,如何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
评分能够获得这期《书法(2017年3月刊)》,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精美,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构思的画作。色彩搭配和谐,字体选择考究,即使是文字部分,也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笔墨情趣”的探讨。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强调技巧的 perfection,而是着重于表达书写过程中所能获得的乐趣和精神上的满足。他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描绘了不同天气下,不同心境时,书写出来的字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比如,在细雨绵绵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支笔,在宣纸上缓缓舒展,那种宁静致远的感受,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内心对话的方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书法史上的轶事趣闻,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滋养心灵的艺术品,它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连接。
评分这次购买的《书法(2017年3月刊)》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本来以为“满28包邮”可能只是一本普通的入门指导,没想到它却带给我如此多的感悟和启发。我一直对书法中“笔随心动”的意境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抽象难懂。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抽象的“心”与具体的“笔”巧妙地连接起来。例如,在讲解行书的连笔时,作者将其比作行云流水,强调了气息的贯通和情感的流动,让我瞬间领悟到,原来写书法不仅仅是手腕的动作,更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达。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临帖来“悟笔”,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这让我茅塞顿开。许多时候,我们临帖只是照猫画虎,却忽略了原帖中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枯润变化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读懂”每一笔,去体会古人在挥毫泼墨时的情感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只是停留在“写字”的层面,而是开始真正地“读”书法,“品”书法。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法爱好者,我阅览过不少与书法相关的刊物,而这期《书法(2017年3月刊)》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独到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名家作品的简单罗列与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精髓。文章中对几位当代实力派书家的访谈尤为精彩,他们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继承前人墨迹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时代精神,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这种“观其字,知其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书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作者精神世界的体悟。此外,本期对一些冷门书体,如隶书的深入研究,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梳理了隶书的发展脉络,还细致剖析了不同时期隶书的演变特征,并辅以大量的精美拓片作为佐证,这对于想要拓宽视野、涉猎不同书体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整体而言,这期刊物在学术深度与艺术欣赏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一直对书法艺术心驰神往,但苦于入门不得法。偶然间翻阅到这本《书法(2017年3月刊)》,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笔画顺序,到如何体会墨色的浓淡干湿,这本书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困惑,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辅以清晰的图示,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书法的奇妙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永字八法”的讲解,以前只觉得是书本上的死记硬背,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永”字竟然蕴含了书法中最重要的几个笔画精华,掌握了它,就如同掌握了打开书法宝库的金钥匙。书中的范例作品也是我学习的重要参考,不同书体的特点,不同风格的韵味,都通过精心挑选的作品展现出来,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书法之美。即使是篇幅不大的小楷,也能品味出其精巧与神韵。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书法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我踏上这段充满惊喜的书法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