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普版:2016 | 作者 | 中国营养学会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ISBN | 9787117224697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一书是近百名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所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是中国人的营养实践宝典。书中的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 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 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 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 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 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 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 推荐每周吃水产类280~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 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与其他市面上同类的健康指南相比,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正统”气质。它没有追逐任何转瞬即逝的“网红”饮食潮流,而是基于长期、广泛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进行论证,这使得它的推荐具有一种穿越时间考验的韧性。阅读它,能让人建立起一个非常稳固和全面的营养认知基石,从而能够更理性地去筛选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轰炸。我特别看重它所传递的那种科学的、不偏激的健康观,它倡导的是持续的、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而非短期的、极端的饮食干预。这种沉稳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安全感——你知道你所遵循的,是经过集体智慧和科学验证的最佳路径。这种深厚的底蕴和不随波逐流的坚守,是我认为它能够成为案头常备的决定性因素。
评分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建议应用到我日常的食物选择和烹饪习惯中,感受是最直观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应该吃什么”的清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举例来说,关于烹饪方法的推荐,它没有简单地否定某种烹饪方式,而是从营养素保留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这种基于原理的指导,远比生硬的规定更具持久的效力。这种实用主义的导向,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理论学习,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我发现自己在去超市购物时,会不自觉地对照书中的推荐去挑选食材,甚至在点外卖时,也会多一份审慎的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转变,恰恰说明了其内容具有强大的指导力和实践性,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将知识内化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感受到了编纂者极高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脉络构建能力。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大杂烩式的叙述,而是将复杂的营养学知识,层层递进地解构开来,从宏观的膳食结构到微观的营养素摄入,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而然,过渡得毫无滞涩感。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的区分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笼统的健康口号,而是得到了一个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指导框架。例如,在谈及特定生命阶段的饮食调整时,作者的遣词造句既保留了科学的精准性,又巧妙地避开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营养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手法,实属不易,它证明了知识的深度和普及性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探索,而非盲目的信息搜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生活化的贴切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发现它在阐述一些关键的营养原则时,引用的数据和参考资料都显得极其权威可信,让人在心中对其科学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但同时,它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生活场景中的小故事或者常见的饮食误区分析,这些部分读起来非常亲切,就像是邻里间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耳边细心地叮咛。这种叙事上的双轨并行,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触手可及。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解释复杂代谢过程的段落,它们被处理得如同精彩的科普动画一般,画面感十足,让人能轻松地在脑海中描摹出食物在体内转化的路径。这种兼具说服力和趣味性的表达,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特质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又厚实,一看就是那种可以长久保存的精品。封面设计采用了非常沉稳的色调,主色调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亲和力,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内容扎实、值得信赖的健康读物。特别是字体选择上,既清晰易读,又透露出一种专业的气息,阅读体验从视觉上就开始享受了。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微微闪烁,低调中透着品质,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即便是作为家庭常备书架上的一员,它也能以其独特的气质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新书特有的味道,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我更愿意捧起它,慢慢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