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男人有风险,相爱需谨慎
定价:25.00元
作者:曾雅娴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40753511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女人不可不读的快意恋爱书。作者文字麻辣鲜香,生猛娇俏。不仅叫一堆无病的文字小资丢盔卸甲落荒而逃,更快刀斩乱麻,“无情”地揭穿爱情中各种虚妄假象,让你——直面淋漓现实,拿出勇气,清醒头脑,赢得爱情,收获幸福!在书中,作者不是盲目告诉你何时爱,怎么爱,而是清晰地告诉你——怎么做你才更快乐,爱人才不会变成负担和累赘。“情商”无关年龄,十八岁的女孩可以在恋爱方面非常老到,四十岁的女人也可能脑子里养金鱼。所以无论谁,请记得好的恋爱应该像打麻将,要有点游戏精神,自负盈亏,绝不撒赖,愿赌服输,好聚好散!
目录
作者介绍
曾晓娴,自由撰稿人。金牛座女,轻微偏执狂,偶尔装十三装淑女,实则火爆妞一枚,外表虚荣,内心善良,喜肠胃“腐败”,喜旅行,喜写字。文风犀利调侃,读来或让人意犹未尽,或让人咬牙切齿。立志于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拨开那些间的云山雾罩,已出版作品《烟雨红颜——五千年历史里的胭脂故事》、《美人心机》等。
文摘
序言
始,等不起
01.等待是在荒废你的青春
02.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吧
03.你的失意和星座无关
04.你向往的是什么生活
05.请记得一次只爱一个人
06.不损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利己
07.可以坚持但不要偏执
08.哥哥当然是要和别人恋爱的
09.人情债,钱来偿
10.不合时宜的一切
11.大叔没有你看上去那么美
12.如果没有遇见他
13.拱手河山讨你欢
14.即使没忘记,也先绝口不提
15.你谈过几次恋爱?
16.你没有必要担当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重任
17.单恋,没有救赎
18.爱情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19.男人看女人,别指望他有多崇高
中,爱的力度
01.爱的用力适可而止
02.爱她在心里,爱你在眼里
03.不如怜取眼前人
04.配绿豆,你也就是运气好
05.踏实是一种被肯定
06.安静爱
07.幼齿的奶嘴男人太不靠谱
08.赶紧放弃做吧
09.点缀了众生,抬举了男人
10.不必忘记他
11.马不停蹄地恋爱
12.好女十八嫁
13.搞定一个多情男人的风险
14.不离不弃的意志
15.相看两生厌
16.道不同不相为谋
17.宁愿早死早投胎
18.十二夜太少
19.低碳爱情,西芹与百合
20.给婚礼如何
末,还是要励志
01.谁说要嫁人
02.自恋只要一点点
03.再聪明的女人也会碰上一个“男”
04.在年轻时,如果爱错过一个人
05.小比怡情,大比伤身
06.妥协也是一种幸福
07.你再努力也做不到情人的份上
08.怎么会有这样的女人?
09.婚姻里,爱情睡着了
10.喜宝是女人的榜样
11.看穿爱情,得到归宿
12.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
13.僵硬的笑容不如不笑
14.水能载舟,还能洗衣煮粥
说实话,我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开始的,毕竟封面和名字都有点过于直白,有点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或者充斥着廉价的煽情和戏剧冲突。然而,我完全错了。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选择”这个主题的深刻探讨。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所有的角色都置于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让他们在看似唯一的出路中做出痛苦的取舍。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迫使读者不断地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方面。她们不是依附于男性世界的附属品,她们的软弱和坚韧都源自自身内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强迫。那种在体制内缓慢地、近乎于无声地进行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细腻得让人心疼。语言风格上,它比我预想的要冷静和克制得多,几乎没有大开大合的场景,所有的爆发都内敛在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心理独白里,需要你用‘心’去阅读,而不是用‘眼’去扫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心理侧写,而非单纯的爱情小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作者玩弄时间线的技巧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被打碎的沙漏,过去的碎片、现在的挣扎、以及未来模糊的预感,不断地在章节之间跳跃、重叠。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感和悬疑感。你总是在等待下一个碎片拼接到哪里,等待揭示某个关键时刻背后的真相。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暗示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当主角陷入绝望时,总会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或者某个固定地点的灯光突然熄灭,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非常成熟,绝不流于俗套。此外,配角的刻画也极其成功,那些看似边缘的角色,往往在故事的关键转折点上,扮演了决定性的催化剂角色。他们不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而是活生生、有自己完整世界的个体。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对某些次要人物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开始自行脑补他们的后续人生。这种将阅读体验延伸到合上书本之后的持久力,足以证明作者功力的深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慢炖,每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都被作者用放大镜仔细打磨,让你几乎能闻到角色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陈旧木地板上的灰尘味和清晨雨后泥土的芬芳。我得承认,起初的几章确实考验了读者的耐心,故事像一条刚解冻的河流,缓慢而带着冰碴儿,你得强迫自己沉浸进去,去捕捉那些藏在对话间隙里、眼神交错时的细微裂痕。但一旦进入中段,那种沉淀下来的质感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不是那种让你心跳加速、肾上腺素飙升的类型,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在壁炉边,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讲述一个关于执着与错位的故事。作者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种老城区的潮湿、光线穿过百叶窗投下的斑驳光影,都成了烘托人物内心挣扎的绝佳道具。尤其是主角在处理与原生家庭关系时的那种纠结与妥协,写得极其真实,没有落入‘完美受害者’或‘彻底的恶人’的俗套,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灰色地带。读完后劲十足,需要花好几天时间才能将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从心头抹去,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完了一部冗长但回味无穷的古典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评分从文学手法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被归类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内心独白剧场。它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迭起的剧情冲突,一切冲突都发生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并在时间的洪流中慢慢被消化、重塑。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不稳定,经常在不同角色的意识流之间自由切换,但切换得极其自然,让你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植入了一个移动的摄像头,见证了所有人的挣扎。我个人对这种充满哲学思辨和存在主义意味的描写非常着迷。它迫使人去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被合理化的痛苦。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也令人深思,展示了我们如何为了生存,不断地在脑海中重写自己的过去。这种对记忆本身作为一种叙事工具的解构,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小说范畴的关键所在。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理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故事消费。它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空间,而非明确的答案。
评分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那很可能会失望而归。它要求读者有极高的专注度和对文学性的鉴赏能力。文字密度很高,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层含义。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疏离感交织的独特风格,读起来有一种在品尝陈年威士忌的感觉——初入口时略显辛辣,但后劲的醇厚和悠长会让你欲罢不能。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涉及到社会结构对个体自由的压抑,以及在既定规则下如何保持精神的完整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沉默”这一元素的运用。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话语并没有被说出口,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沉默、一个未接的电话、或者仅仅是一次对视而传达了千言万语。这种对“无声胜有声”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甚至在安静的午夜才能真正与其产生共鸣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