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與製作——編織

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與製作——編織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輝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手工藝
  • 編織
  • 創新設計
  • 手工製作
  • 工藝美術
  • 縴維藝術
  • 創意設計
  • DIY
  • 技藝傳承
  • 文化創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9787519818876
商品編碼:2994525674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與製作——編織

:39.80元

作者:劉輝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9818876

字數:

頁碼: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走進傳統手工藝,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傢 n
36個編織壁毯製作實例, n
創意構思+製作步驟+技法講解 n
n
書中手工藝作品, n
以自然為靈感, n
將新材料、新手法與傳統技藝融閤。 n
看似稚拙質樸, n
卻有著工業化生産普遍缺失的純真與夢幻, n
有著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 n
n
在非遺保護與傳承越發重視的當下, n
手工技藝從鄉村的田間地頭或博物館中走進大眾, n
在復興文化傳統和工匠精神的導嚮下, n
學校課堂、社區居民、時尚創客…… n
更多的手藝人投入手工藝非遺的創新活動。 n
n
中華女子學院(中國首座開設“室內陳設專業”的高校)的教授與學生們, n
一編一繞、一前一後、一穿一引, n
活生生的造型躍於手中, n
並將過程記錄總結成書。 n
n
書中從基本技法到詳細案例, n
步步講解,從易到難, n
觸摸記憶深入一份曾經的質樸與純真, n
在“手作”中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那份對心靈的潤澤。 n
n
該套書2008年首版《傢居裝飾DIY係列》深得讀者喜愛, n
並成為新疆、貴州等省傳統手工藝實踐推廣的參考用書, n
在斷貨多年後,重新打造,更換案例, n
以更多當代視角看傳統, n
以溫度與體驗走進年輕人。 n
n
手工藝的傳承與傳播, n
無非是在潤物細無聲中, n
因為更多人的心生喜愛, n
為它停留,凝視它質樸的美, n
拿起工具,為它繪上自己的一筆。

內容提要


《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與製作》係列以中國傳統手工藝為題材,在案例製作的講解中,將富有創意的 設計構思與傳統手工藝技法結閤,使傳統手工藝呈現以新的活力與時代感。其中《編織》一書中,從編織 工具到如何用綫,從平織、裁絨等編織技巧到後期加工,在大量實例中講解傳統編織工藝的設計與製作。 書36個編織工藝裝飾畫與掛毯等實例,做法步驟清晰,實用與可操作性強,適閤作為高等院校相關課 程用書,也可給民間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帶來創意靈感,同時適閤廣大“手作”愛好者自學使用。

目錄


目 錄 n
前言 n
01 編織工具 006 n
經綫材料 006 n
緯綫材料 006 n
02 上經綫 009 n
03 上水平綫 010 n
04 分經 010 n
05 鎖邊 011 n
06 平織 012 n
07 織底邊 013 n
《牆》 013 n
《綻放》 015 n
08 如何用綫 016 n
09 平織技巧——雙色垂直相接 018 n
10 平織技巧——雙色麯摺相接 019 n
《靜夜思》 020 n
11 平織技巧——雙色隨意相接 020 n
《旎·曉》 021 n
《交知》 021 n
12 平織技巧——高高低低 022 n
n
《墨跡》 023 n
《印象·日齣》 024 n
《桌上的圍巾》 026 n
人字紋 028 n
栽絨 030 n
栽絨和平織的結閤使用 032 n
《綻放》 032 n
《餐具》 032 n
《秩序》 034 n
橫織竪掛 035 n
《鼕夜》 035 n
《萌》 037 n
《假想謎題》 038 n
《尋覓》 040 n
編織後的收尾 042 n
《貝貝》 044 n
《幾何》 046 n
《芙蓉》 048 n
《泡沫風燈》 050 n
《大理》 052 n
《趣兒》 054 n
《錯》 055 n
《綠的N次方》 056 n
《躍》 058 n
《音》 060 n
關於後期加工 062 n
《黃落》 062 n
《煙火》 064 n
《一弛一張》 065 n
《色》 067 n
《梅》 069 n
《花蕊》 071 n
《祥》 072 n
《月亮上的花園》 074 n
《空間》 076 n
《盛夏的午後》 078 n
《序》 080 n
n
佳作欣賞 082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指尖的韆年迴響:編織的生命力與當代新生》 在時光的河流中,有一種古老的技藝,它穿越瞭歲月,用最樸素的綫條,編織著人類的智慧、情感與生活。這就是編織,一種源於自然、貼近生活、飽含溫度的傳統工藝。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技法匯編,也不是一套僵化的設計理論,而是旨在深入探索編織這一古老技藝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與精湛的製作,賦予其嶄新的時代意義與藝術價值。 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與編織相遇:祖母手中飛舞的竹籃,鄉村集市上斑斕的草席,或是現代傢居中那件充滿質感的麻編掛飾。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實則凝聚著先民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理解,對生活美學的追求,以及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或裝飾,更是文化的載體,是記憶的綫索,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體現。 然而,在工業化浪潮的席捲下,許多傳統手工藝麵臨著傳承的睏境。編織,這一曾經遍布傢傢戶戶的技藝,也逐漸被機械化生産所取代,其獨特的韻味與文化價值麵臨被遺忘的風險。本書正是懷揣著對這份珍貴遺産的敬畏與熱愛,試圖探尋一條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我們相信,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蘊含著無限潛能的活態生命。創新,也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現代的視角和技術,去發掘和升華其內在的價值。 本書的核心在於“創新設計與製作”。它將引導讀者跳齣對編織技藝的傳統認知,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編織的可能性。我們將深入剖析編織的本源——那些最基礎的綫、繩、篾、草等材料,以及最古老的打結、編排、纏繞等基本手法。但我們並非止步於此,而是以此為起點,去探討如何將這些古老元素進行重組、變形、嫁接,從而創造齣全新的形態、結構與肌理。 在設計理念上,本書將強調“在地性”與“全球性”的融閤。我們鼓勵從本土的自然環境、地域文化、民俗風情中汲取靈感,發掘那些被忽視的本土材料與傳統紋樣。同時,我們也將藉鑒當代藝術、建築、時尚等領域的創新思維,引入新的設計語匯與審美趨勢,打破傳統編織品的固有形象。這是一種“尋根”與“拓疆”並行的過程,既要守護好原有的文化基因,又要勇敢地擁抱新的可能性。 在材料的創新方麵,我們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竹、藤、草、麻等天然縴維,還將探討如何利用新型環保材料,如迴收塑料、再生紙漿,甚至是對傳統材料進行改良與創新處理,賦予其更優異的性能和更豐富的錶現力。例如,如何通過染色、塗層、復閤等技術,改變傳統材料的質感與色彩,使其更符閤現代審美需求,並拓展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在結構與形態的創新上,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編織的無限延展性。從二維的平麵編織到三維的立體構建,從簡單的包裹纏繞到復雜的空間塑造,我們將展示如何利用編織技法來實現從平麵到立體的跨越,從靜態到動態的演變。這可能涉及到對傳統結構的解構與重塑,或是對新型編織方式的探索,例如利用數碼技術輔助設計,或是開發具有互動性的編織裝置。 在製作工藝方麵,本書將是實用性與前瞻性的結閤。我們不僅會詳細講解一些經典的編織技巧,並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如何通過現代工具和輔助手段,提升製作效率與精度,同時保證作品的藝術品質。這包括對工具的改良,以及對製作流程的優化。我們還將介紹一些適用於當代設計理念的製作方法,例如模塊化製作、3D打印輔助編織等,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技術支持。 本書的內容將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第一部分:編織的韆年基因——溯源與體悟 自然的迴聲: 深入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編織材料特性,如竹的韌性、藤的纏繞力、草的輕盈、麻的粗獷等,理解它們與自然環境的深刻聯係。 技藝的脈絡: 梳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經典編織技法,如平紋、斜紋、絞紋、起花等,並分析其背後的邏輯與美學。 文化的肌理: 考察編織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功能與象徵意義,如作為生活用具、宗教器物、身份標識等,發掘其蘊含的文化密碼。 第二部分:創新的思維火花——設計理念的重塑 當代審美的解構與重構: 分析現代設計思潮,如極簡主義、有機設計、功能主義等,如何影響編織品的造型、色彩與構成。 跨界融閤的探索: 探討編織與建築、時尚、傢居、藝術裝置等領域的結閤,激發新的設計可能性。 故事與情感的植入: 如何通過編織的設計,講述故事,傳遞情感,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與人文關懷。 材料的實驗與創新: 引入新型環保材料,以及對傳統材料進行工藝改良,拓展編織的應用範圍。 第三部分:指尖的現代變奏——製作工藝的革新 經典技法的當代演繹: 在掌握基礎技法的基礎上,探索其變形、組閤與升級,形成獨具個性的設計語言。 立體編織與空間塑造: 突破平麵限製,利用編織手法構建具有結構美感的立體造型與空間裝置。 數字化輔助設計與製作: 探討如何利用3D建模、參數化設計、3D打印等技術,輔助編織的設計與製作過程。 工藝優化與效率提升: 引入現代工具與方法,提升製作精度與效率,同時保留手工藝的溫度與靈魂。 第四部分:實踐的星辰大海——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國內外優秀編織創新設計案例賞析: 精選一係列代錶性的編織創新設計作品,深入剖析其設計理念、材料運用、製作工藝與市場錶現。 從工藝到産業的思考: 探討傳統編織工藝如何與現代産業相結閤,實現規模化生産與品牌化運營。 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探索: 思考如何在教育、社區、市場等多個層麵,推動編織技藝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設計師與藝術傢: 尋求靈感,拓展設計邊界,探索材料與技藝的無限可能。 手工藝人與匠人: 渴望學習新的設計理念與製作方法,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對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感興趣的愛好者: 希望深入瞭解編織的魅力,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 相關專業的學生與教師: 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實踐技能,為未來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對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理念關注的人群: 認識到傳統手工藝在環保材料運用與低碳生産方麵的潛力。 本書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既有精美的圖片展示作品的細節與美感,又有清晰的文字闡述設計思路與製作要領。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點燃更多人對編織的熱情,啓發更多創新設計,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在當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自然與人文、連接生活與藝術的重要橋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走進編織的奇妙世界,用指尖觸碰韆年迴響,用雙手編織未來的新生。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來說,手工藝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所帶來的溫度和人情味。在機器化生産的時代,親手製作一件物品,那種從無到有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製作”二字,讓我對接下來的實踐操作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詳細的、分步驟的製作教程,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示範,最好能包含一些“為什麼”的解釋。比如,為什麼在某個環節要使用特定的打結方式?為什麼這種綫材適閤製作這樣的作品?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不同難度等級的項目,從易於上手的入門級作品,到需要一定技巧和耐心的進階級挑戰?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基礎工具的介紹,以及如何根據項目選擇閤適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疑難解答”的闆塊,比如在製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常見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它們。我渴望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指導,讓我能夠放心地動手嘗試,並最終成功地製作齣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溫潤的木質紋理和細緻的編織圖案,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傳統工藝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很多老手藝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仿佛成瞭一種珍貴的“活化石”,雖然精美,卻也帶著一絲疏離感。然而,這本書的標題“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與製作——編織”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承諾著一種連接,將那些古老而細膩的技巧,與現代的審美和實用性巧妙地結閤起來。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的編織紋樣,如何能被賦予新的生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再次煥發光彩。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來自不同地域的獨特編織技法?比如,那些精巧的竹編、藤編,抑或是絲綫編織的復雜圖案,它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故事和傳承?而“創新設計”這個詞,更是讓我充滿瞭想象。它意味著,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技法的復述,更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模式,將編織的元素融入到傢具、服飾、配飾,甚至是更廣闊的藝術創作中。我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啓發,看到那些令人驚喜的跨界閤作和意想不到的應用。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觀,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遞的情感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對“創新設計”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它能真正地引導我走齣舒適區,去探索編織在當代社會中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它會不會探討如何將編織的環保理念融入設計?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可迴收材料,或是天然、可降解的編織物,來製作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産品?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關於“減法設計”和“功能性設計”的理念,如何通過精煉的編織手法,創造齣既滿足基本功能,又富有藝術美感的物品。或許,它會介紹一些設計師如何從自然界、建築結構、甚至音樂的節奏中汲取靈感,將這些元素轉化為獨特的編織語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編織不僅僅是一種製作技藝,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與世界對話的途徑。它應該能啓發我,如何將個人的情感、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觀察,通過編織這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媒介,巧妙地錶達齣來。

评分

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承載故事和記憶的物品情有獨鍾。編織,作為一種古老而普遍的技藝,在世界各地都有著悠久的傳統,它不僅僅是製作物品,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挖掘和展現編織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編織技法?比如,中國少數民族的苗綉、土傢族的西蘭卡普,或者其他國傢的傳統編織,它們各自的符號、紋樣和色彩,是否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寓意和審美情趣?我期待能夠瞭解到,這些編織作品是如何與當地的習俗、信仰、甚至是神話傳說聯係在一起的。而且,“創新設計”這個角度,也讓我好奇,當傳統編織遇到現代設計理念時,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它是否會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賦予編織作品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對編織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脈絡所吸引。它似乎不像市麵上一些流於錶麵的教程,僅僅教你幾個簡單的結法。我更傾嚮於去理解一件作品背後的邏輯和原理。這本書的開篇,應該會深入淺齣地講解編織的基礎理論,比如不同材料的特性,它們的延展性、韌性、光澤度等等,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影響最終的編織效果。我特彆期待能看到關於編織結構和紋樣的詳細解析,比如單編、雙編、絞編、人字編等等,它們各自形成的視覺效果和承重能力有何不同?書中會不會用大量的圖例和分解圖來展示這些基礎技法的構成,並解釋每一步的操作要領?我猜想,它應該還會涉及一些色彩搭配的原理,如何通過不同顔色綫的組閤,來營造齣豐富的層次感和視覺衝擊力。而且,“創新設計”的定位,也意味著它不會止步於傳統的色彩和紋樣,可能會探索更具現代感的配色方案,或是將抽象的幾何圖形融入編織之中。我渴望從中學習到係統性的知識,為我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