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9
基本信息
書名:文心雕龍
定價:49.00元
作者: 劉勰,陳書良 整理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394697
字數:
頁碼:42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係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研究曆來是學術中的顯學。
已故樸學傢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大師的嫡傳弟子,一生緻力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見解幽深而獨到,他的大弟子陳書良教授於繁華紛擾中獨立蒼茫,以振興樸學為己任,繼承先師衣鉢,將《文心雕龍》研究延續下來,發揚光大,以饗後學。
陳書良對《文心雕龍》原文進行瞭艱難的探索。本書原文部分係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另外本書譯文基本采用郭晉稀先生(《白話文心雕龍》,並對其相應作瞭改動。
目錄
序方銘
n前言
n《文心雕龍》釋名
n3/凡例
n5/名目
n9/單元道
n18/第二單元纔
n24/第三單元氣
n30/第四單元物
n32/第五單元心
n40/第六單元象
n45/第七單元誌
n51/第八單元風
n62/第九單元文
n78/第十單元體
n92/第十一單元奇
n101/第十二單元賦
n110/第十三單元隱秀
n117/第十四單元采
n127/第十五單元通變
n134/第十六單元規矩
n140/第十七單元司契
n150/第十八單元圓
n《文心雕龍》直讀
n上篇
n155/原道
n160/徵聖第二
n164/宗經第三
n169/正緯第四
n173/辨騷第五
n178/明詩第六
n184/樂府第七
n189/詮賦第八
n194/頌贊第九
n199/祝盟第十
n204/銘箴第十一
n209/誄碑第十二
n214/哀吊第十三
n219/雜文第十四
n224/諧隱第十五
n229/史傳第十六
n239/諸子第十七
n245/論說第十八
n252/詔策第十九
n258/檄移第二十
n263/封禪第二十一
n268/章錶第二十二
n274/奏啓第二十三
n280/議對第二十四
n286/書記第二十五
n下篇
n295/神思第二十六
n300/體性第二十七
n304/養氣第二十八
n308/風骨第二十九
n313/附會第三十
n317/通變第三十一
n322/事類第三十二
n327/定勢第三十三
n333/情采第三十四
n338/鎔裁第三十五
n342/聲律第三十六
n347/練字第三十七
n353/章句第三十八
n358/物色第三十九
n363/麗辭第四十
n367/比興第四十一
n372/誇飾第四十二
n376/隱秀第四十三
n380/指瑕第四十四
n385/總術第四十五
n389/時序第四十六
n398/纔略第四十七
n407/知音第四十八
n412/程器第四十九
n416/序誌第五十
n參考文獻
n作者介紹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南朝梁代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劉勰三十二歲開始寫作《文心雕龍》,曆時五年,後齣仕做官,先後做過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捨人,晚年迴到定林寺齣傢。雖曆任多官職,但劉勰其名不以官顯,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齣生於1947年,湖湘書香世傢;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享受特殊津貼專傢;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係主任、教授;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文摘
《文心雕龍》:n
單元 道n
一、道 41處n
1.附閤於天道的重文的儒道n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n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誌》)n
按 《文心雕龍》之“道”,除下列2.3.4義明顯錶現為政治主張、老莊之道或一般方法門徑外,其含義是爭議頗大的。這場爭論構成瞭1949年後《文心雕龍》研究熱烈的爭鳴特色。範文瀾《注》、劉永濟《校釋》及吳師《義疏》認為“原道”之道純為儒道,陸侃如認為是儒、佛、道三者的統一體(見《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龍”論道》),而馬宏山則認為道是“佛性”(見《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四期《論“文心雕龍”的綱》)。應該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瞭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龍》文論體係的關鍵。對此,我們的看法是:道是附閤於天道的重文的儒道。n
(1)道的形式是“自然”n
《文心雕龍》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極”“道心”“天命”“神道”等彆名。我們敘述這些,想說明的問題是:n
,以上名稱都是“道”,這是諸傢皆無異議的。n
第二,其中多數來源於儒傢經典,而且嚴格依其本義立論。如“形而上者謂之道”(《誇飾》)引自《易 係辭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書 大禹謨》;“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原道》)語本《易 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道難聞”(《徵聖》)語本《論語 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正緯》)語本《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觀卦彖辭》“聖人以神道設教”。這就確切地證明,範、劉、吳諸傢將劉勰的道釋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顧本義,在佛典中尋找上述詞語齣處的做法都是不嚴肅的。n
第三,道的另兩個彆名“神理”“自然”,範文瀾等沒有在儒傢經籍中尋到齣處,馬宏山卻引證《弘明集》,釋為“佛性”。而這,是導緻馬立論的根據。n
我認為“神理”“自然”不應從佛典中尋齣處,尤其是“自然”一詞,是道的形式,必須深入探討,不能停留在錶麵的齣處上。n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係辭》韓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話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莊子 繕性》:“道,理也。”“理”與“道”是同義詞。“神理”即“神道”。這個詞魏晉時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誄》:“聰鏡神理”,王融《三月三日麯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選 三月三日麯水詩序》注曰:“神理猶神道也。《周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n
再看“自然”。我認為這個詞恰好說明瞭道的形式的本質。《原道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語齣於《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意是道虛無不可視觸,不便於學習;不得已,就學習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廣大,不知從何學起,不得已,就學習天地間常見的事物(“自然”)。這樣,並不是說《文心》之道齣於老、莊。周秦之際,諸子各自都認為自己的“道”極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辭描述“道”。有趣的是,他們仿佛采用瞭近幾十年在現代科學領域裏發展起來的仿生學,一緻以自然來說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組成。《 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看到瞭柔弱,而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徵。《韓詩外傳》捲三記孔子談“智者樂水”:“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曆險緻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孔子看到瞭“智”“禮”“勇”“知命”“德”,而這些正是他的“道”的組成內容。《文心雕龍》的“道”就展現瞭這種“法自然”色彩的胎記。正如認為“萬物蕓蕓”都不過是“道之華”(現象)一樣,劉勰認為,“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原道》)從這個意義齣發,“自然”“道心”“神理”“太極”都是道的形式的彆名。n
但是,《文心雕龍》之道,雖然采用瞭習慣的仿生解釋,因而帶有“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並非主張“因任自然”“絕聖棄智”,而是與“徵聖”“宗經”聯閤起來,和儒道閤而為一。n
……
序言
文心雕龍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文心雕龍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文心雕龍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