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沉沒

上海沉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蘇言,徐剛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曆史
  • 文化
  • 城市研究
  • 社會變遷
  • 近代史
  • 民國史
  • 城市地理
  • 災難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061928
商品編碼:2993744503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沉沒

定價:33.80元

作者:蘇言,徐剛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2140619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地球危機報告叢書-同係列2011新版圖書推薦一:《不隻上海沉沒》地球危機報告叢書-同係列2011新版圖書推薦二:《美國倒計時》假如氣候持續上升,上海將沉沒。聯閤國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5000名科學傢,聯閤嚮哥本哈根會議提交報告,報告嚴肅指稱,如果人類無法製止氣候持續上升,海平麵將因冰川融化而可怕升高。而一旦如此,除上海外,東京、紐約、倫敦、威尼斯、悉尼、颱北……包括天津和廣州,深圳,都將被海水淹沒。這絕非危言聳聽,本書目的是要告訴讀者:保衛地球的時間,其實已到。

內容提要


“上海們”可能麵臨著的文明之殤!聯閤國環境規劃署:南極與格陵蘭島冰雪融化後。上海將被淹沒。
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依照目前海平麵上升趨勢。到2050年,上海需要遷移的人口可能要到100萬人。屬高度脆弱地區;此外長江三角洲沉沒指數高。河口城市上海首當其衝。
世界自然基金會:巨型城市成上海難以承受之重,沉降損失超過2900多億元。
聯閤國:上海為未來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令人悲傷的消息不僅於此。上海前100年溫度升高1℃,已引發瞭世界關注,聯閤國世界氣象組織已在上海實施“多種災早期預警係統”;2010年上海即將啓用的預備水源地已受到鹹潮威脅…… 麵臨類似問題的,遠遠不隻上海。
我們的先輩們齣生入死,在戰爭中搶救和平,耗盡生命!我們這一輩在奮力發展經濟,創造人類價值,竭盡全力!我們的下一輩,會不會不斷地要為拯救地球而燃燒自己的一生呢?本書編撰團隊受使命驅使,長時間專門研究地球存在的問題,編撰目的是要告訴讀者地球真相。希望生存在地球的人類能聽聽地球的聲音。
本書隻為獻給關心未來的人們!

目錄


再版序 地球齣事瞭
序 人類進入不確定世紀
前言 不願麵對的真相
章 海陸拉鋸戰
  2011年春季,發生在日本海域的強震再次給瞭世界當頭一棒,這次地震引發的大海嘯讓人意外地見識到,一旦海水上升淹沒陸地將給世界帶來多大的災難。對人類而言,地震海嘯或許並不會頻繁發生(盡管未必沒有這個可能),但氣候變暖導緻海平麵持續上漲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如今,每一個大陸都正在經曆著一場漫長的海陸拉鋸戰,而麵對著失去傢園的危險,人類已經沒有退路。
 節 從“日本沉沒”開始
  一、可怕的不隻是地震
  二、世界三角洲水蔓延
  三、大洪荒並不是傳說
 第二節 海麵上升無法討價還價
  一、南極消失後的中國模樣
  二、氣候之緻命武器
  三、淡水變“鹽水”的不歸路
 第三節 三角洲傾城之“孽”
  一、堤壩與城市的賽跑
  二、大壩的悖論
  三、隱形下沉的威脅
 第四節 一場輸不起的較量
  一、大遷移會發生嗎?
  二、危機“加碼”與大自然的錢袋子
  三、有多少沉沒可能復製
  結語
  附 馬莫特大壩的退休
第二章 上海沉沒進行時
  “上海沉沒”是一個泛泛的概念,在這個名詞背後,其實預示著世上無數離海不遠的城市可能遭遇的危機。就中國而言,大多數沿海城市的平均海拔都不超過50米,這意味著一旦如IPCC報告裏分析的那樣,全球海平麵上升70米的話,幾乎沒有一座城市能擺脫“沉沒”的命運。沒有人希望未來某天,北京、天津、廣州、香港……這些曾經顯赫一時的大都會,都成為亞特蘭蒂斯般的海底遺跡,但遺憾的是,“上海沉沒”或許已邁入進行時。
 節 上海:難逃沉沒的“緊箍咒” 
 第二節 北京:糾結在水與沙中的首都
 第三節 廣州:和悠閑說再見
 第四節 香港:東方之珠的海洋債
 第五節 深圳:消失或許和建造一樣快
 第六節 天津:海灣低地的危機
 第七節 颱北:盆地將成為湖泊?
 第八節 青島:海水升溫在劫難逃
 第九節 廈門:無處安放的精緻優雅
 第十節 海南:脆弱的熱帶天堂
 第十一節 唐山:再臨巨大毀滅
 第十二節 寜波:古城的下陷之災
 結語
 附 牛田洋的填海故事
第三章 沉沒,可以拒絕?
  人類大的不可思議之處在於,麵對逆境往往能迸發齣難以想象的勇氣。中國古語雲:“知恥而後勇”,在麵對這場空前的氣候危機時,我們更應該拿齣勇氣和行動。如今,許多國傢和個人都意識到,海平麵上升這個人類自己種下的惡果,隻有依靠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挽救。亡羊補牢為期不晚,從此刻開始真正承擔起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或許,上海和許多其他的沿海城市,還有機會拒絕沉沒。
 節 氣候危機,不是一場演唱會能解決的
 第二節 巨型城市,人類不能承受之重
  一、城市化之重
  二、無法迴避的水荒
  三、下一站,希望
 第三節 三角洲保衛戰
  一、專業的貢獻
  二、團結的力量
  三、個人的付齣
  四、三角洲的後機會
  結語
  附  荷蘭智勇闖水關
後記 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滄海桑田:一部關於長江三角洲百年變遷的史詩 作者:林遠航 齣版社:九州文化 ISBN:978-7-5349-8765-4 --- 內容提要: 《滄海桑田》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災難或某個特定時刻的驚心動魄,它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以時間為軸綫的宏大敘事,深入剖析瞭長江三角洲——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自清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在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浪潮衝擊下的百年興衰與結構性重塑。本書以人類命運的微觀視角,串聯起宏大的曆史脈絡,探討瞭自然地理的約束如何塑造瞭地域性格,以及地域性格又如何反作用於曆史進程。 本書的敘事結構仿若河流入海,由涓涓細流匯集成磅礴江麵。作者林遠航,以其深厚的曆史學和地理學功底,摒棄瞭傳統編年史的僵硬框架,轉而采用“地貌的記憶”、“傢族的遷徙”、“産業的更迭”三大主綫相互交織的敘事手法,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這片土地上無數普通人的掙紮、奮鬥與夢想。 第一部:水土之形——近代風暴的序麯(約1890-1937) 開篇聚焦於晚清至民國初期,長江入海口地貌的微妙變化與近代西方列強帶來的衝擊。這一部分詳細描繪瞭上海作為“冒險傢的樂園”如何依托天然良港和租界製度迅速崛起,成為遠東的金融與貿易中心。作者並未簡單贊頌其繁華,而是深入挖掘瞭其繁華背後的結構性矛盾:傳統農耕經濟的衰退、買辦階層的興起、以及工人階級在筒子樓和棚戶區的艱辛生活。 書中描繪瞭上海周邊的蘇南地區,在被捲入世界市場的同時,傳統桑蠶業和手工業如何被工業化的大潮無情淘汰。通過對數個江南小鎮(如周莊、震澤的早期工業化嘗試)的田野考察,展現瞭土地兼並、手藝人失業、以及“浮上水麵”的知識分子群體在救亡圖存中的思想探索。這一部分的精髓在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在近代被轉化為經濟優勢,但也同時加劇瞭區域內部的貧富分化。 第二部:熔爐與陣痛——戰爭、重建與計劃經濟的烙印(約1937-1978) 烽火歲月是本書繞不開的沉重一頁。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記錄瞭日據時期長江三角洲沿岸城市物資的截斷與物資的黑市流通,展現瞭生命力的頑強與人性的扭麯。特彆地,書中詳細考察瞭淪陷期間,大量知識分子和資本如何通過內陸運輸綫嚮後方轉移,以及留守人員在特定秩序下的生存策略。 隨後的建國初期,三角洲的地理功能發生瞭根本性轉變。從商業中心迅速轉嚮國傢工業戰略的腹地。本書細緻梳理瞭“一五”計劃中,重工業項目如何選址於蘇州、南京等地的河流沿岸,以及其對原有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作者通過對老工廠建設的檔案梳理和退休老工人的口述史,重構瞭一個時代對“生産力”的集體崇拜,同時也記錄瞭隨之而來的環境汙染、住房緊張和計劃體製下個體命運的被塑造。這一階段的敘事,充滿瞭宏大敘事下的個體犧牲與默默奉獻。 第三部:潮汐的轉嚮——改革開放與“世界工廠”的崛起(約1978-2001) 改革的春風首先吹嚮瞭這片對市場敏感的土地。作者將敘事重心再次聚焦於沿海開放城市和鄉鎮企業的爆發性增長。本書著重分析瞭“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區域發展路徑的差異性,以及它們如何利用長江的便利水運和充沛的勞動力資源,迅速嵌入全球供應鏈。 書中詳細闡述瞭“世界工廠”形成背後的社會代價:外來務工人員的潮汐式遷徙、城市基礎設施的超負荷運轉、傳統江南水鄉生態係統的崩潰。作者采訪瞭大量最早的颱商、港商,以及在“三來一補”工廠中度過青春的女性工人,揭示瞭繁榮的另一麵——低人權保障、高強度勞動和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文化失根感。這一部分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早期探索,如滬寜杭經濟圈的構想,也做瞭深入的梳理。 第四部:巨變的未來——全球化與新定位(約2001至今) 進入新世紀,長江三角洲麵臨新的挑戰:從“世界工廠”嚮“創新高地”的轉型。本書探討瞭知識經濟、金融服務業、高科技産業如何試圖替代傳統製造業,以及這一轉型過程中,老工業基地的衰敗與新生。 作者深入浦東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對比分析瞭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優劣。同時,本書關注瞭城市內部的“空間重構”:舊城區改造、大量曆史建築的拆除與重建、以及中産階級的崛起及其對居住環境、文化消費的新需求。河流不再僅僅是運輸通道,它成為瞭生態修復和休閑景觀的載體。最終,作者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在全球地緣政治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長江三角洲如何平衡其巨大的經濟體量、復雜的人口結構與脆弱的生態平衡,尋找其新的、可持續的發展定位。 本書特色: 《滄海桑田》以其獨特的地理決定論視角,將人文曆史與自然環境緊密結閤,拒絕簡單的因果論,力圖展現一個復雜、矛盾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地域群像。它不僅僅是關於長江三角洲的故事,更是關於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任何一個核心區域都必須經曆的掙紮與蛻變的深刻注腳。全書文筆凝練,考據紮實,對曆史細節的把握力求精準,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跨越百年的“腳下土地”的史詩畫捲。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上海沉沒》的書名,一開始就帶著一種極強的畫麵感和宿命感,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些科幻巨製中,宏偉都市在自然災害麵前的脆弱與無助。我拿到書的時候,是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的。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是在探討一種極端情境下的生存法則,或者是描繪人類在麵對無法抗拒的力量時,所展現齣的勇氣、智慧,甚至是人性的黑暗麵。有沒有可能,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時間、關於記憶的故事,當熟悉的城市漸漸消失,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不復存在,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份和歸屬?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海嘯、地震,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導緻的極端後果,但無論是什麼,它都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這本書的書名,像一個預言,又像一個警示,它迫使我去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們所熟悉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我們該如何麵對?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開端,更像是一個沉重的哲學命題,拷問著我們對“傢園”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敬畏。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人類在絕境中的掙紮與希望。

评分

聽到《上海沉沒》這個書名,我腦子裏瞬間閃過無數畫麵,但卻都無法完全捕捉到這本書可能呈現的全貌。它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末世的想象,但又不完全是。它可能不隻是一個簡單的災難故事,更像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深刻寓言。失去一座城市,意味著失去多少年的曆史積澱,多少人的記憶,多少種生活方式?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悲壯的美感,仿佛是一麯獻給即將消逝的輝煌的挽歌。我猜想,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可能會非常獨特,也許會采用多綫敘事,從不同人物的視角來展現這場“沉沒”。也許會穿插大量的內心獨白,去捕捉人們在麵對巨大變故時的迷茫、恐懼,以及那份不屈的勇氣。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海平麵上升的壓迫感,感受到城市在最後的時刻所展現齣的生命力,以及在絕望中,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關於存在與消逝的哲學探索。

评分

我對《上海沉沒》的期待,更多地源於它所蘊含的巨大張力。想象一下,一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財富、文化,突然麵臨毀滅性的危機,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設定。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這個“沉沒”的過程的。是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還是人類活動引發的連鎖反應?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結構會發生怎樣的劇變?是秩序的崩潰,還是在混亂中孕育齣新的秩序?我想象中的情節,可能包含著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們,在危機中的不同反應。有的人可能選擇逃離,有的人可能選擇堅守,有的人可能趁火打劫,而有的人則可能挺身而齣,成為時代的英雄。我尤其好奇,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親情、友情、愛情,這些在和平年代顯得理所當然的情感,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是否會被放大,或者被碾碎?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充滿瞭對未知敘事的強烈好奇,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座城市的毀滅,更是關於一群人的命運,以及在終結麵前,人性的復雜光輝。

评分

《上海沉沒》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史詩般的悲壯感,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文明興衰的宏大敘事。但我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或許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座城市的物理消亡,更是在探討一座城市所代錶的某種精神、某種生活方式、某種社會肌理的逐漸崩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獨特的敘事視角,也許是通過一些個體命運的交織,來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動蕩。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片段,可能是昔日繁華的街景,如今被淹沒在水下的淒涼;可能是人們在逃離傢園時的匆忙背影,卻又帶著一絲對過去的眷戀。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引發瞭我對人類社會脆弱性、城市發展邊界以及個體與集體命運之間復雜關係的無盡思考。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震撼人心的閱讀體驗,讓我們在震撼中,重新審視我們所珍視的一切。

评分

《上海沉沒》這個名字,給我一種莫名的沉重感,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彆樣的吸引力。它不像一些曆史小說那樣直接鋪陳曆史事件,也不像一些純粹的科幻小說那樣大談特談技術細節。我感覺它更像是在用一個極端的“如果”來撬動我們對現實的思考。它可能並非直接描繪“沉沒”的物理過程,而是將“沉沒”作為一個隱喻,去探討那些正在悄然發生,但我們卻可能忽視的危機。比如,城市的精神是否正在沉沒?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是否正在沉沒?我們對未來的信心是否正在沉沒?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深水炸彈,一下就擊中瞭那些關於城市發展、社會變遷、個體價值的隱秘焦慮。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洪水滔天,而是那些無聲無息的瓦解,那些逐漸被遺忘的價值觀,那些在繁華背後被忽視的裂痕。我期待它能是一部深刻的反思之作,能夠讓我們在閱讀中,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對“傢園”的真正定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