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色将帅 十大大将 谭政大将
定价:26.80元
作者:姚有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3912693
字数: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取了谭政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谭政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谭政大将。
目录
生于书香门第
蒙馆念私塾结识陈赓
“四一二”前后
毛的首任秘书
一名年轻的红军政工领导
名符其实的“谈政”
长征先锋师政委
红大一期学员
总政副主任
东野104号首长
负责东北全军政工
罗荣桓大赞谭政“谈政”有道
实施辽沈战役总动员
四野副政委
政治大将
受迫害
后的旅程
作者介绍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7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谭政大将》:
生于书香门第
公元1906年6月1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农历闰四月二十三日),风和日暖,湖南湘乡楠竹山村一个绅士兼商人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半个世纪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大将的谭政。
谭政的学名叫谭世铭,号举安。为什么叫谭世铭呢?这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湘乡县城向北,山峦绵亘起伏。山峦高,地不平,山涧小河溪水哗哗地流。山清水秀,竹丛丛。竹林丛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这就是湖南湘乡楠竹山村。
楠竹山村位于峡谷山坡地带,村子里住户不是很多,有瓦房,有茅屋,住房分布各方,一目了然。哪家是富户,哪家是穷汉?用不着去打听,从住房的结构上,就能分得个清清楚楚。
远远望去,楠竹村里几幢灰色瓦房矗立在村庄的中间。宽敞的庭院,正房厢房,书屋庭堂,小院套大院,屋后有菜园。一个牌楼式的大门,不高不矮,两扇红漆大门,右扇雕刻着“忠厚传家久”,左扇雕刻着“诗书继世长”。平常两扇门总是关闭着,而这副门联也就显得格外醒目,不用问,是“书香门第”人家。
世铭出生那年祖父去世了,给他们家人留下了田地和房产,也给当地留下了绅士兼商人的名声。家有田三十来亩,雇一名长工耕田种地,年可收谷80多担(每担一百一十斤),少量土地出租。离楠竹山村不远,出村不到二里的“天地庙”,是一条大路经过地方,来往过路人多,谭家在这里开了杂货铺、药店。依照旧中国的家族传统,老一辈总应该给后代留下“家业”才能说明这个家族的兴旺光彩。同时,要为儿女完婚,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传宗接代,维护已有的“门风”不致败坏。
世铭的祖父去世前,在封建的旧中国挣扎一生,这一切都有了头绪,有了个着落。他为长子完婚,找了个门当户对人家的“大家闺秀”。这就是世铭的父亲谭润区和谭文氏,“命运”注定的一对。老爷子生前盼望生个长孙,顶立谭世家门。不料,一生的大事办完了,他也大病临头。他自感到精神斗不过病魔,便把全家人叫来跟前,留下了遗言:“……希望润区(长子)夫妻头胎生个男孩,起学名‘世铭’。倘若愿望能够实现,按谭世家规,给我的长孙:世铭分田二亩。”又交代:“长孙出世后,好好抚养,愿他早读诗修身,‘诗书启后昆’嘛,要为世铭立字号‘举安’。”
果然,没过半年时间,谭文氏生了个又白又胖的男娃儿。长年累月在外乡教书的谭润区,专程回家来看望妻儿。妻子文氏,性格温柔,容貌清秀。她见润区回家来了,便把儿子推给丈夫:“该心满意足了吧?”谭润区笑了笑:“那就照父亲生前留下的话,叫谭世铭吧,立号举安!” 从此,谭世铭便载人谭氏家族世谱了。
……
序言
我向来对那种堆砌辞藻、追求辞藻华美的历史作品不太感冒,而这本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朴实语言,却创造出了极具穿透力的艺术效果。作者的叙述语言具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它没有过多渲染英雄主义的光环,而是着重表现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人性”展现,这种真实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派系人物的性格侧写,立体而复杂,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与冲突性。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集体决策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意志和思想的交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在赞叹功绩的同时,也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局限与挣扎。
评分坦白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陷入过于宏大叙事的窠臼,但读下去后发现,作者的笔触是极其细腻且富含人文关怀的。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功勋,更是在探讨“将帅”这个概念背后的责任与代价。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让人在跟随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不禁反思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定位。文字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如山洪爆发般激昂,时而又如同涓涓细流般内敛,精准地烘托出特定情境下的氛围。比如某次军事会议的场景描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在巨大压力下决策者们微妙的心理博弈,那份凝重的气氛几乎要溢出纸面。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绝伦,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并行的叙事线索,将不同时间点上人物的成长轨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清晰的网。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人物关系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处理战争的间隙,作者插入的一些日常片段,虽然看似不经意,实则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维度,让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标签,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个体。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它既保证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又兼顾了阅读的愉悦性。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并非那种刻板的说教式记录,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将领们在硝烟弥漫中的挣扎与抉择。书中对于具体战役的布局和人员调配,展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同时又不失对基层战士情感的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群体,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共同前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极为凝练有力,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个段落都像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块,紧密地嵌入整体的结构之中,看不出丝毫的赘余。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叙述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总能精准地切入某个具体的小人物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转换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我读到某些描写,简直能闻到火药的味道,感受到泥土的粗粝,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其他许多“正史”读物所缺乏的。它处理历史细节的方式非常考究,仿佛作者本人就曾置身于那些烽火岁月之中,对当时的装备、口令和生活细节的还原度极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案头功力。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深入探究历史细节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