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生物学
  • 进化论
  • 科普
  • 儿童
  • 青少年
  • 彩图
  • 百科全书
  • 科学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19524
商品编码:299295045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

定价:29.80元

作者:《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7819524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从哪里来,又怎样度过一生?《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带你沿着人类进化与个人成长的踪迹,追寻人类起源之谜,并探索人一生各阶段的成长奥秘。条目内容通过释文和示图两种方式展开,通过大量原创精美的图片以图说形式解释抽象的科学技术知识,力求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目录



古猿
南方古猿类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人种
生殖
受孕
妊娠
分娩
婴儿
儿童
少年
成年
衰老
老年
寿命
死亡

作者介绍


文摘


1863年,赫胥黎出版《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进一步论证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一百多年来的古人类学发现和研究,为这个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类的远祖古猿出现在3000多万年前,其后裔中的一支在600多万年前进化成初的人科动物,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阶段,终进化为智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具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与灵长类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与其近亲黑猩猩的基因组极其相近,人在生物学上与其他物种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进化过程中,人形成了诸多的体质特征,如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化、发声器官复杂化、拥有了极为发达的脑。
  人类在个体生长发育方面也极富特色。在寿命、妊娠期、新生儿脑量、成年脑量方面,人的数据分别是七八十岁、280天、385毫升、1400毫升,、黑猩猩对应的数据是约40岁、225天、200毫升、400毫升。与黑猩猩比较,人的妊娠期与寿命的比例相对较小,新生儿肢体特别软弱,脑量不及成年脑量的三分之一,而黑猩猩新生幼崽肢体发育较为成熟,脑量达成年脑量的二分之一。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大脑快速增大,是人类发育的一个典型特点。因为出生脑量与母亲骨盆大小是一对矛盾,人的“提前出生”使脑量的增加摆脱了女性骨盆大小的限制。
  人是一种幼态持续的动物,即相对于其他动物幼年期延长,一些幼年特征甚至延续到成年阶段。青春期发育更是人特有的发育模式,在此期间不仅身体加速成长,大脑也在继续发育,约在十七八岁达到性成熟;而黑猩猩的生长曲线十分稳定,几乎是直接从幼年期进入成年期,约7岁便性成熟。幼年时期的延长以及较长的青春期,使得人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大脑,进行认知、学习和经验积累,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飞跃。
  人的行为方式因受文化的影响而变化多端,有鲜明的人的特色,但基本行为模式仍带着动物祖先的影子。人类的远祖以果实、嫩叶等为主食,为了适应进化之初的环境,进化之中的人类逐渐形成了食肉、多吃少餐等肉食动物的特性。人类的因不再受动物期的限制而更加活跃,和生殖若即若离。人类社会中群体和个体都存在合作和竞争行为,与动物用爪牙争斗相比较,人类借助科技不断发展出高超的攻击行为。动物因领地和等级引发的争斗行为,于人类尤烈。
  ……

序言



好的,为您提供一本图书的简介,内容与《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无关。 --- 《星际导航与深空探测:人类迈向宇宙的足迹》 简介 人类对宇宙的向往从未停歇。从最初仰望星空,到如今将探测器送往太阳系边缘,我们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勇气。《星际导航与深空探测:人类迈向宇宙的足迹》一书,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脉络、核心技术、关键任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著作,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精美的插图,带领读者亲身走入航天工程的复杂世界。 本书首先从天文导航学的基石讲起。在浩瀚的宇宙中定位自身,远比在地球上更为艰难。书中详细阐述了从早期的光学导航到现代的星敏感器技术。读者将了解到,航天器如何利用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点,精确计算自身的轨道和姿态。这部分内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轨道力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霍曼转移轨道实现高效的行星际旅行。对于深空测距与通信技术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地球与数亿公里外探测器之间是如何保持“对话”的,包括深空网络(DSN)的运作机制、信号衰减的应对策略,以及采用的纠错编码技术,确保了宝贵科学数据的完整回传。 全书的核心篇幅聚焦于太阳系内的关键探测任务。我们细致回顾了水星、金星探测的挑战,例如金星表面极端的温度和压力环境对探测器设计提出的近乎极限的要求。火星探索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涵盖了“海盗号”的开创性着陆到“好奇号”、“毅力号”的精细化地质采样与生物信号搜寻。读者将通过书中详尽的任务时间线和剖面图,直观感受火星车穿越沙丘、采集岩芯的全过程。 在探索巨行星及其卫星的章节中,本书展现了航天工程的又一高峰。木星的强辐射带、土星复杂的光环系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遥远与寒冷,每一点都对探测器提出了严苛的考验。特别是“旅行者号”的“大旅行”任务,及其对木星“伽利略卫星”和土星“土卫六”的突破性发现,被赋予了充分的篇幅。我们不仅关注任务本身,更深入探讨了行星际磁场对航天器运行的影响。 行星际航行中的前沿技术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书中探讨了深空推进技术的演进,从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到高效率的离子推进器。读者将了解到离子推进器如何通过低推力长时间加速,实现更远距离的深空探索,以及这种技术的物理学基础——电离和电场加速。此外,对自主导航与人工智能在航天中的应用的讨论,预示了未来无人深空探测的发展方向:探测器不再仅仅是遥控的工具,而是具备初步决策能力的智能体。 本书并未忽略对太阳系外世界的探索。虽然直接的深空探测目前主要局限于太阳系内,但系外行星的搜寻与表征是未来探索的必然方向。书中全面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TESS任务的工作原理,以及凌日法、径向速度法等核心观测手段。通过对“超级地球”和“宜居带”行星的描述,激发读者对“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 最后,本书以未来展望作结。深空探测的下一阶段无疑包括载人登陆火星、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以及对木卫二“欧罗巴”冰下海洋的直接探测。这些宏伟目标对材料科学、生命支持系统和辐射防护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它不仅是为航天爱好者准备的科普读物,更是对所有对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和人类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读者,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书中包含大量由航天局提供的任务图像、探测器结构分解图和轨道示意图,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阅读完此书,读者将对人类是如何克服距离、时间、物理限制,一步步将足迹延伸到宇宙深处的历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生命早期发育的细致描绘。从受精卵的形成,到细胞的分裂、分化,再到胚胎器官的逐步形成,整个过程被用微观的视角,通过大量的显微图像和三维模拟图进行了展示。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神经管”形成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它展示了多么精密的生物学机制,如何保证一个全新生命的诞生。之后,关于胎儿在母体内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描绘得极为细致。从心跳的出现,到四肢的萌发,再到大脑的发育,每一阶段的关键性变化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孕期营养、胎教的重要性等科普知识,这对于我这样正处于或即将面临为人父母阶段的人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胎儿阶段,而是将视角延伸到婴儿出生后的成长。从新生儿的反射动作,到爬行、学步、语言的习得,书中都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和对应的阶段性里程碑。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快速发展和身体的不断变化,这些都被用科学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解读出来,让我对生命的奇妙和人类成长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一些互动小测试,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参与感。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演变的部分,展现了独特的视角。它将科学的进化论与人类学的研究相结合,探讨了人类群体如何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发展到农耕文明,再到城市的出现。书中关于不同文化遗址的介绍,例如那些古老的洞穴壁画、原始村落的复原图,都极具吸引力。我特别喜欢关于“社会性”演化的那几页,它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天生就倾向于形成群体,以及合作、交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书中还探讨了语言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文字的发明如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积累。这一点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一直认为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初步探讨,例如群体决策、社会规范的形成等,这些都让我对人类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人”的生理进化,更是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和改变着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评分

翻开这本《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人的起源和成长》,我最先被那精美细腻的插图所吸引。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地球最初的生命萌芽,到古老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足迹,再到早期人类的出现与迁徙,都用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的图像生动呈现。我尤其喜欢关于“露西”的那几页,那逼真的复原图,配合着简洁却信息量巨大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东非大裂谷,亲眼目睹那位重要的早期人类祖先的生活场景。书中对于不同人类物种的颅骨结构、行走姿态的对比,也做得非常到位,配以标注清晰的图示,让复杂的进化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而对于早期人类的工具制造、火的利用,以及社会结构的初步形成,也都有详尽的描述。我甚至能从那些石器工具的复原图上,想象出先辈们是如何一敲一打,为生存而努力的。书中的时间线清晰明了,每一次重大的进化节点都被突出显示,让我对人类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历程有了整体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即使是不了解进化论的小朋友,也能在这些精美的图画中获得初步的科学启蒙,而对于我这样的成年读者,它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可视化的学习路径,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从何而来。

评分

最让我觉得引人入胜的是,这本书巧妙地将人类的成长与环境因素的互动进行了阐释。它不仅仅关注内在的生物学发育,更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书中描绘了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身体特征,例如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早期人类,其体型更粗壮,以便更好地保存体温。同时,书中也详细阐述了后天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经历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情感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我特别喜欢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章节,它解释了即使在成年后,我们的大脑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不断地改变和适应。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关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成长案例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人类成长过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既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也有后天的环境塑造,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造就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潜能的无限启发。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人类基因和遗传的阐述非常感兴趣。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基因是如何编码我们的生命蓝图的。书中的插图,将抽象的分子结构可视化,让我不再觉得遗传学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它进一步解释了基因是如何通过代代相传,将父母的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关于染色体的组成、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也被用生动有趣的图表进行了说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以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遗传病的科普,以及基因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例如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等。这些前沿的科技发展,通过这本书的介绍,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反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未来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蕴藏着一段关于我们生命起源和演变的密码,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解读了其中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