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日)永野裕之 ,阳光博客 出品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69908169 | |
| 重量 | 586 | |
序言 学习数学前你需要了解的事
成年人学习初中数学的意义
根本没必要学数学吗?
初中数学其实很有用
成年人学习数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背后的 7个技能
10 种思路与 7个技能
为什么你学数学的方法不对
算术是结果,数学是过程
为什么乘法运算存在运算顺序问题?
算术为生活服务,数学为解决问题服务
数学学习方法摘要
切勿死记硬背
多问“为什么”
重新定义
证明定理和公式
“ 闻→思→教”3步走
第 1 章 技能 1——概念理解
如何理解概念
负数(初中 1 年级)
在数字中思考“方向”
“ 0”由“空”变为“平衡”
绝dui值
负数的加法运算
小数减大数
负数的减法运算
3个以上正负数的加法运算
为什么(-1)×(-1)= 1 ?
负数的乘除法运算
质数(初中 3年级)
数中有“质”
质数中为什么不包括 1
分解质因数
公约数是共有的“零件”
公倍数是“零件”的统合
zui大公约数有何能力?
平方根(初中 3年级)
杀人的数
平方根
根和根号
数的种类
把无法抓住本质的数作为概念理解
无理数平方根的计算
简单的平方根计算
第 2 章 技能 2——看穿事物的本质
看穿本质的要求
字母与公式(初中 1 年级)
从具体到抽象
“ 代数”的诞生
代数式的规则
使用字母的目的是将对象“一般化”
不知道一年后的天气,却能知道一年后的月龄
式子的计算(初中 2 年级)
与次数的邂逅
次数是什么
次数=因子的数
次元
德雷克公式
多项式(初中 3年级)
因式分解为什么重要?
多项式的计算
分配法则
多项式 ×多项式
乘法公式
因式分解的方法
为什么要“对zui低次的字母进行整理”?
因式分解的实践
第 3 章 技能 3——合理解题
合理解题的要求
一次方程式(初中 1 年级)
等式的性质
0不可作除数的原因
移项解方程
正确性不在于结论,而在过程
联立方程组(初中 2 年级)
有未知数,才需要方程
代入法
加减法
二次方程(初中 3年级)
zui简单的二次方程
wan全平方
推导求根公式
二次方程式的另一种解法(因式分解法)
“ 无解”的情况也存在!
方程的应用(初中 1 年级 ~初中 3年级)
找出规律,实现模式化
第 4 章 技能 4——抓住因果关系
抓住因果关系的要求
比例与反比例(初中 1 年级)
比例
比例的图像
反比例
反比例的图像
只知其一也无妨
映射(超出初中数学范围)和因果关系明朗化的 2 个例子
函数
密码中使用的单射
一次函数(初中 2 年级)
比例关系的演变
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像为直线?
二元一次方程
线性代数(超出初中数学范围)是纵观世界的基本原理
线性规划的应用
y= ax2(初中 3年级)
二次函数的基础
二次函数图像中的道理
二次方程中的无解情况
“ 非线性”函数也是必需的
微分入门——函数的次数(超出初中数学的范围)
第 5 章 技能 5——增加信息
增加信息的要求
几何作图方法(初中1 年级)
垂直平分线的作图方法
角平分线
方法中的原理
平行与全等(初中 2 年级)
平行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准备清单以便gao效率地收集信息
图形的性质(初中 2 年级)
分类归纳信息
分类方法的应用
圆(初中 3年级)
信息量No.1 的“wan美”图形
相似(初中 3年级)
可用比例式的图形
第 6 章 技能 6——令人信服
令人信服的要求
假设与结论(初中2 年级)
逻辑的基础
芝诺悖论(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PAC思考法(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证明的基础(初中 2~3年级)
考试的目的
数学考试是加分制
证明题的书写方法
立体图形(初中 2 年级)
切勿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
正多面体只有 5种的原因
勾股定理(初中 3年级)
深奥的“逻辑之森”的入口
毕达哥拉斯定理诞生之时
证明 1(欧几里得法)
证明 2(爱因斯坦法)
**名的直角三角形
第 7 章 技能 7——从局部看整体
从局部看整体的要求
资料的整理(初中 1 年级)
频数分布表
柱状图与折线图
代表值
追求更好的“代表”……( 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什么是偏差值(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概率(初中 2 年级)
人类的直觉不可靠
是同等属性吗?
错觉1
错觉2
错觉3
错觉4
抽样调查(初中 3年级)
只需一勺就知道整锅汤味道如何的原因
全数调查与抽样调查
正态分布(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推导的基础(超出初中数学范围)
第 8 章 终合问题——如何使用7个技能?
技能 1——概念理解
技能 2——看穿本质
技能3——合理解题
技能4——抓住因果关系
技能5——增加信息
技能6——令人信服
技能 7——从局部抓住整体
结束语
“ 数与式”&“函数”是重点
注重实践!
为什么要教数学
我一直对科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驱动着我们现代文明发展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特别是对于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数学逻辑,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讲述了数学思想的演进,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物理、化学、生物甚至艺术领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数学直觉”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某个答案是对的,而不仅仅是依靠计算。这让我对自己的这种“第六感”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也更加信任自己的判断。书中还提到了“可视化”在数学思考中的重要性,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我们能直观理解的图像,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觉得数学是冰冷的数字和符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的温度和生命力。它让我明白,数学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语言,一种理解宇宙的方式。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感受着科学的脉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讲数学的书很多,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少之又少。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科普读物,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冷知识。这本书更像是在“传授内功心法”。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数学高手”们是如何思考的。比如,它讲到了“抽象化”的力量,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更容易处理的模型。这一点我一直觉得很难掌握,但书中的例子非常生动,让我恍然大悟。还有关于“类比和归纳”的运用,我以前觉得这些只是辅助工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在数学探索中的核心地位。它就像一个侦探,告诉你如何通过微小的线索,推导出整个案件的真相。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反思和迭代”的部分。它强调了数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不再害怕犯错,而是将其视为学习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能够站在数学家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了。
评分我一直以为数学是那些天才们的专属领域,离我这样的普通人太遥远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如何安排行程更有效率,如何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来解释数学原理。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数学无处不在,并且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书里讲到的“模式识别”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这本书教我如何主动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就像是给了我一双“透视眼”,能够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比如计算概率,分析趋势,甚至在和朋友争论时,也能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数学好”,并不是天生的智商高,而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培养的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我陷入数学迷雾时,伸出了援手。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我看到问题背后的逻辑纹理,就像解开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如此丝丝入扣。书中对于“思考”这个词的解读尤为深刻,它区分了“做题”和“思考”,让我意识到长久以来我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练习,而真正的数学乐趣在于探索和创造。作者用丰富的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将证明的过程比作侦探破案,收集线索,排除干扰,最终锁定真相。这让我不再惧怕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开始尝试从它们的“生长逻辑”去理解它们。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数学知识,不如说是在重塑我对数学的认知框架。它鼓励我质疑,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我开始享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拨云见日般的清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数学结论,而在于它教授了我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思考方法,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也渐渐渗透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面对难题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寻找突破口。
评分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建立数学思维的书籍,而不是那些只教我解题技巧的“速成”读物。这本书,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它没有上来就讲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观察和逻辑入手,一步步引导我建立起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它告诉我,数学的精髓在于思考的过程,在于探索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书中关于“假设和验证”的论述,对我非常有启发。我以前总是急于得出结论,而这本书教我如何一步步地提出假设,并通过严谨的推理来验证它,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它还详细地阐述了“模型构建”的艺术,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提炼成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陪伴我走过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的过程,让我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