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6164
商品编码:29913670589
丛书名: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科普信
出版时间:2016-09-0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曾用价 5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钟琦,胡俊平,武丹,王黎明
装帧 平装
页数 232
字数 180
ISBN编码 9787030496164

目录
目录
序/i
前言/iii
第*章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网民科普行为分析/001
第*节科普信息化引领科普创新驱动发展/001
第二节网民科普行为数据映射科普需求侧现状/004
第三节网民科普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008
第二章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研究/011
第*节科普需求数据研究方案/012
第二节2015年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季度报告/017
第三节2015年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年度报告/039
第四节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相关分析/049
第五节思考与建议/056
第三章网络科普舆情研究/060
第*节科普舆情系统平台建设/061
第二节网络科普舆情研究周报/065
第三节网络科普舆情研究月报/077
第四节科普舆情系统数据分析/087
第四章深入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开展科普信息化建设/098
第*节科普信息化的时代语境/099
第二节科普信息化的技术解读/103
第三节从监测到管理:用数据决策/109
第四节资源、策略和目标的结构性调整/122
附录一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和传播行为报告/126
附录二科普中国实时探针舆情周报/134
附录三科普中国实时探针舆情月报/200

在线试读
第*章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网民科普行为分析
数/ 说/ 科/ 普/ 需/ 求/ 侧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s)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化和经济化相互促进,不仅带来信息总量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信息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
第*节 科普信息化引领科普创新驱动发展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引领科普现代化的技术支撑,是科普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网民科普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反过来加速了科普创新发展的步伐。“互联网+ 科普”的深度融合将带来现代科普体系的美好愿景。
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构了科普社区的新空间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15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现在多数科普对象活跃在网上,网络社区成为6 亿多网民的重要活动空间,也成为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只有建设高质量的“网络科普”或“互联网+科普”的阵地,将科普融入网络社区空间,才能让科普紧贴公众,真正起到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效用。
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激发了公众的科普新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重塑了互联网人群的聚集方式,使人们的学习、交流和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公众比例从2010 年的26.6% 提高到2015 年的53.4%。互联网上丰富的内容和泛在的服务使个性化和碎片式的学习成为可能,受众越来越注重在网络学习中获得情境化和多元感知的综合体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穿戴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联网科普产品中,沉浸式体验满足了科普受众追求虚拟与现实无限接近的交互需求。
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倒逼了科普服务新方式的产生
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呈现碎片化、泛在化、个性化、互动性的特点,倒逼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发展出数字化、立体化和情境化的科普信息形态,云计算和智能技术催生出便捷性、泛在性和主动性的传播触发场景,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创造出互动型、共享型和差异型的用户知识联结。信息形态、触发场景和知识联结中蕴含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点要求科普服务向着更为多元、适需和集约的方式转变。
四、科普信息化工程彰显“互联网+ 科普”的深度融合优势
在此时代语境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于2014 年启动了科普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规划;同年12 月,发布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总体目标是:科普工作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弘扬 “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该意见强调科普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键、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和科普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式的科普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依靠专业人员、长周期的科普创作模式,向专业人员与受众结合、实时性的科普创作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的彻底转变;从科普受众泛化、内容同质化的科普服务模式,向受众细分、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政府推动、事业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向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的彻底转变。
2015 年,“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共同实施。项目内容包括建立网络科普大超市、搭建网络科普互动空间、开展科普精准推送服务、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运行保障。总体目标是:“一年搭建框架、初见成效,两年完善提升、效果凸显,三年体系完善、持续运行”。围绕“科普中国”权**科普品牌建设,2015 年通过招投标遴选新华网、腾讯网、百度等13 家机构承担项目实施,以PPP 模式 调动社会资本的投入,提升专项实施力度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自2015 年9 月14 日各科普频道(栏目)、移动端科普应用开通以来(截至2016 年3 月23 日),专项原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总量近1.5TB,实现浏览量26.14 亿人次,其中移动端浏览量为22.01 亿人次。
新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增加了“科普信息化工程”相关内容,从科普服务模式创新、网络优质科普内容供给、媒体科技传播水平、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等方面提出任务要求,相应措施包括:实施“互联网+ 科普”行动、繁荣科普创作、强化科普传播协作、强化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引导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的科普生态圈,打造科普新格局”,更好地发挥公众在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关于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该实施方案要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洞察和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创新科普的精准化服务模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科普工作将贯穿科普信息化理念,使互联网与科普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网民科普行为数据映射科普需求侧现状
2015 年8 月31 日,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管理”。科学普及工作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科学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加注重双向交流互动,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和接收方趋向于处于更加平等的位置。因此,开展科普工作不仅着力于科普供给侧,还要贴近和契合科普需求侧。开展科学普及和传播活动应该遵循一定规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揭示强相关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科普信息精准抵达科普受众,提升科普效果。
一、网民科普行为整体描述
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者须站在公众立场,立足公众视角,聚焦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公众在科普方面“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怎么获取”“怎么分享”以及“什么态度”等问题。围绕这些与科普相关的问题,公众作为行为主体,借助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采取一定的行动,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在本书中统称为网民科普行为。
受益于互联网的兴起,普通公众遇到不能解答的科学问题时,可以借助索引擎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身边的“低头族”越来越多,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用户在互联网终端,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工具,借助“分享”“推送”或“转发”等功能,方便实现科普内容的二次传播,对于扩大科普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互联网网民针对蕴含科技问题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或评价,则反映出他们的立场和关注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对网民科普行为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采集,并开展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就能从中找到开展科普工作的对策,进而更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在科普领域,以网民的搜索内容为依据,便于研究者掌握网民在科普需求上的特点和规律;以网民科普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作参考,可以掌握网民对科普内容和形式的阅览习惯和偏好;以网民对蕴含科技问题的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取向为基础,从网民自身立场和角度去寻找科普突破口的想法便更贴近现实(表1-1)。
表1-1 网民科普行为描述、解读及科普工作对策
信息传输的动因和过程包含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传播等环节,网民的科普行为表现对应于搜索、阅览、转发或评论(图1-1)。这些行为表现的特征和规律可从人群、内容、方式和渠道等维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图1-1 信息传输与网民行为的关系图
二、网民科普行为分解
(一)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
搜索引擎是网民表达需求、获取信息的工具和通道。据统计,作为zui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日响应来自138 个国家或地区的60 亿次搜索请求。通过对搜索引擎数据库的信息分析来判断网民的科普需求,可以了解我国网民在科普需求搜索方面“谁在搜”“搜什么”“怎么搜”(包括“用啥搜”“何时搜”“在哪搜”)等状况及其动态。分析的具体内容方向包括:科普搜索总量趋势、科普搜索主题分布、科普关键词热度、科普搜索的人群特征、科普搜索的地域特征、科普搜索习惯等。
(二)网民科普信息获取及传播行为
如图1-1 所示,网民的科普需求是信息传输的动因。在信息流程上,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是后续的两个重要环节。移动互联网是科普内容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工具在方便网民阅读、获取科普信息并分享科普信息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通过移动端访问“科普中国”的浏览量占据了优势,移动端在科普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得到印证。若以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据库为分析对象,通过一定规则判断网民阅读

内容介绍
本书从信息社会背景下网民科普行为的界定和剖析入手,聚焦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网民科普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行为以及网络科普舆情,运用搜索引擎数据库及舆情监测平台采集并分析网民科普行为的相关数据,为各地开展科普实践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助力新时期科普工作的转型升级。同时,本书还对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先进信息技术的充分合理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可供科普工作者在实践中借鉴。
作者介绍
钟琦,女,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研究员。从事科普研究14年,主要参与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研究、科普信息化研究等,2009—2014年创立并连续举办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个人研究方向: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社会热点开展的科普活动及评估、媒体科技传播等。主要研究成果:2002—2008年出版共7本《中国科普报告》;2009—2013年出版共5本《(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2007—2010年出版共4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报告》;并出版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理论探索》《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文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与新媒体》等。 王康友,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科普研究》主编,曾任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有:《对内实用管理之道》(独立编*,人民出版社,1988)、《竞争时代的管理》(参与编写,人民出版社,1992)、《管理学知识与科技社团管理》(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中国科协学》(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与编写,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中国科协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13)》(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科学·平行2016》(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