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9787100156042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97871001560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小塞缪尔·Y. 埃杰顿,杨贤宗 张茜 著
图书标签:
  • 乔托
  • 艺术史
  • 科学史
  • 文艺复兴
  • 几何学
  • 透视法
  • 美术
  • 科学
  • 文化史
  • 中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6042
商品编码:2990719245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作者 小塞缪尔·Y. 埃杰顿,杨贤宗 张茜
定价 72.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56042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莱奥纳尔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师”塔科拉和马丁尼已构想出一种描述性几何图语言,而文艺复兴重现自然的艺术方法则有助于发展伽利略、哈维以及笛卡尔的科学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视和明暗法描绘图像的伽利略才会即刻判断出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光暗领域为山峰和陨石坑。他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相信会受到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小塞缪尔·Y. 埃杰顿(Samuel Y. Edgerton,Jr.,1926—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波士顿大学多年,现为威廉姆斯学院美术史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尤其专注于美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图画与惩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与刑事诉讼》《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重新发现》等。

译者简介:杨贤宗,1969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博士,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学者文艺复兴研究三论》《建筑与象征》《西方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前沿》,译作有《画家生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等。

张茜,1989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曾在《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和《美术文献》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目录

目 录:

001 序言 几何学、文艺复兴美术与西方文化

021 章 如图所示:中世纪初期制图中第三维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图画空间的几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飞檐边饰大师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几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伦敦《圣母领报》

097 第四章 地面空间的几何化:创造绘画传统

131 第五章 16 世纪印刷的技术书籍中的图像与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国空间的几何化:拉斐尔的《圣典辩论》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间的几何化:伽利略、佛罗伦萨“绘图术”与月球的“奇怪斑点”

225 第八章 几何学与远东地区的耶稣会士

251 结语

255 致谢

259 参考书目

285 图片目录

295 索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艺术与理性的交织: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的视觉文化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欧洲视觉艺术领域中蕴含的深刻的数学、光学与哲学思想。这一时期,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是技艺的执行者,他们开始成为对世界进行系统性观察与理论建构的智者。 第一部分:从工坊到学院——知识的重构与艺术家的身份转变 中世纪的艺术实践深受行会制度的束缚,知识的传承依赖于口传心授和经验积累。然而,随着大学的兴起和古典学问的复苏,对“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重新重视,开始渗透到艺术家的世界观中。本章将探讨七艺——特别是算术(Arithmetic)、几何(Geometry)、音乐(Music)和天文(Astronomy)——如何从纯粹的理论学科,逐渐被吸纳为指导绘画和雕塑实践的工具。 我们将考察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和锡耶纳,艺术家们如何开始系统地阅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片段,以及皮萨诺家族(如斐波那契)的算术著作如何影响了比例的运用。重点将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艺术家群体如何努力从手工艺者(artifex)的地位,向具有理论素养的智者(artista)地位迈进。这种身份的重构,是理解文艺复兴艺术革命的关键前提。 第二部分:空间与可见性的革命——透视法的前夜 文艺复兴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真实空间”的再现。但这种“真实”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建立在一套严格的数学规则之上。本章将聚焦于透视理论的酝酿阶段,即在布鲁内莱斯基正式确立线性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之前,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表现的问题的。 我们将分析“经验性透视”(Empirical Perspective)的表现手法,例如不同文化中对“视觉锥”的理解,以及中世纪晚期哥特式建筑中对深度的暗示。讨论将延伸至色彩的运用——如大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的概念雏形。这一部分将详细考察早期文艺复兴画家,如乔托(Giotto di Bondone)的作品,分析他在创造视觉深度感和“可信空间”方面的创新,这种创新虽然尚未完全几何化,但已显露出对精确观察的追求。乔托如何通过对光影(明暗对比)的运用和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构建出具有重量感和实体感的形象,为后来的透视体系奠定了直观基础。 第三部分:比例、和谐与宇宙秩序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传统认为,宇宙的结构可以通过数字和比例来理解。这种“宇宙和谐论”在中世纪晚期通过教会的教义和哲学家的阐释得以保留,并在文艺复兴初期被重新发掘并应用于艺术创作。 本章将重点分析“人体比例”(Proportion of the Human Form)的研究。从维特鲁威(Vitruvius)文本的重新发现到早期艺术家的实践,人体被视为“小宇宙”(Microcosm),其结构应反映宇宙的宏伟设计。我们将考察黄金比例(Golden Ratio,尽管当时的称谓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在建筑构图和人物造型中的应用尝试。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装饰性或象征性的构图,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基于客观数学关系所产生的“美”。通过分析早期文艺复兴的祭坛画和壁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构图的平衡感和稳定感,是建立在精确的几何网格之上的结果。 第四部分:光学、图像学与知识的传播 视觉不仅是艺术的主题,也是艺术的媒介。本章将探讨文艺复兴前夕光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它如何影响图像的制作与解读。虽然专业的望远镜或复杂的透镜系统尚未普及,但对光线、阴影和眼睛工作原理的观察已经相当细致。 我们将讨论镜子在艺术和科学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描绘复杂反射的挑战,也是理解“视点”(Point of View)概念的辅助工具。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手稿插图和早期版画(Woodcuts and Engravings)在传播新的视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作用。这些易于复制的图像,成为在地理上分散的艺术家群体之间交流几何学思想和观察成果的有效载体。 结论:科学的萌芽与艺术的解放 本书最终强调,文艺复兴艺术的飞跃并非单纯的美学倾向的改变,而是建立在对自然世界进行系统、量化分析的知识基础之上。艺术家们对几何、光学和比例的探索,本质上是对理性认识世界的渴望的体现。这种对精确度、可重复性和普遍法则的追求,预示着科学革命的来临,并最终解放了艺术,使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书试图揭示,在那个充满信仰与变革的时代,艺术并非科学的附属品,而是两者互相滋养、共同构建现代世界观的关键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翻开第一页,就如同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与探索的时代。乔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而“几何学遗产”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些严谨的线条与比例,它们是如何悄然渗透进艺术的殿堂,并在科学革命前夕,悄然孕育出新的思想火花。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着迷,尤其是那些巨匠们如何在技艺与思想之间游走,将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融入到画布之上。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画面中的线条,不再仅仅是构成形象的工具,它们背后似乎隐藏着宇宙的秩序,数学的逻辑。那些人物的姿态,建筑的透视,宗教场景的构图,都仿佛经过精密的计算,蕴含着一种理性的美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画室里,一边对着古老的雕塑揣摩比例,一边又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空间奥秘。这种将艺术与科学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探索,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是如何在对自然的模仿与对理性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向辉煌。那些精美的插图,配以详实的文字,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某个午后,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创新气息。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并非那些宏伟的画作,而是它那深邃的书名——“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乔托,作为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者,他的艺术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空间感的营造而著称,而“几何学遗产”则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科学根基。这让我不禁好奇,那些在画布上流动的色彩与线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去探寻。通过对乔托作品的细致解读,它巧妙地揭示了艺术家是如何在不自觉或有意识地运用几何学原理来构建画面,例如透视法的雏形,人体比例的黄金分割,以及构图的对称与均衡。这些元素,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在那个科学尚未完全独立于艺术的时代,它们的出现无疑是革命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小的笔触,却可能承载着艺术家对空间、体积和深度的深刻理解。这种对艺术背后科学逻辑的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熟悉的画作,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艺术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深刻的观察与精准的理解之上。

评分

手捧这本书,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肌理,那些细腻的笔触,严谨的线条,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探索与突破。乔托,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闪耀,而“几何学遗产”则为我们揭示了他艺术创作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乔托的画作,更是去理解他如何在那个科学与艺术尚未完全分家的时代,将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通过几何学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透视法的讨论,那些早期的尝试,虽然不如后来的大师们那样纯熟,但却蕴含着对三维空间精确再现的渴望,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的萌芽。书中对人物比例、建筑结构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对精确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这与科学的本质不谋而合。可以说,乔托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视觉与思维上的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厚实的著作,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而几何学正是理性思维的基石。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科学革命前夕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乔托的艺术,更是在探讨艺术与科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乔托作品中透视法、比例运用以及空间营造的分析。这些看似抽象的几何学原理,在乔托的手中,却化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深度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创造。这本书让我看到,艺术家在追求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如何更精确地理解和描绘我们生活的这个三维世界,而这正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史的发展,以及科学思想的孕育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美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分量。我一直对艺术史中那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感到好奇,而乔托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当书名中出现“科学革命前夕”这样的字眼,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了。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乔托的画作,而是试图去探究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那个科学与哲学、艺术与信仰交织的时代,乔托的艺术如何与当时的科学探索产生共鸣,甚至成为一种孕育科学思想的土壤?书中对乔托作品的分析,不再停留在画面本身的色彩与构图,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潜在的数学与几何学思想。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艺术家们,在试图更精确地描绘现实世界时,不可避免地触及了空间、比例、透视等问题,而这些正是几何学的核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看到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思想的脉络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