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 作者 | 小塞缪尔·Y. 埃杰顿,杨贤宗 张茜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56042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莱奥纳尔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师”塔科拉和马丁尼已构想出一种描述性几何图语言,而文艺复兴重现自然的艺术方法则有助于发展伽利略、哈维以及笛卡尔的科学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视和明暗法描绘图像的伽利略才会即刻判断出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光暗领域为山峰和陨石坑。他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相信会受到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者的喜爱。  |  
| 作者简介 | |
|   小塞缪尔·Y. 埃杰顿(Samuel Y. Edgerton,Jr.,1926—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波士顿大学多年,现为威廉姆斯学院美术史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尤其专注于美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图画与惩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与刑事诉讼》《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重新发现》等。 译者简介:杨贤宗,1969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博士,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学者文艺复兴研究三论》《建筑与象征》《西方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前沿》,译作有《画家生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等。 张茜,1989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曾在《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和《美术文献》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  
| 目录 | |
|   目 录: 001 序言 几何学、文艺复兴美术与西方文化 021 章 如图所示:中世纪初期制图中第三维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图画空间的几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飞檐边饰大师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几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伦敦《圣母领报》 097 第四章 地面空间的几何化:创造绘画传统 131 第五章 16 世纪印刷的技术书籍中的图像与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国空间的几何化:拉斐尔的《圣典辩论》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间的几何化:伽利略、佛罗伦萨“绘图术”与月球的“奇怪斑点” 225 第八章 几何学与远东地区的耶稣会士 251 结语 255 致谢 259 参考书目 285 图片目录 295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画册,翻开第一页,就如同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与探索的时代。乔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而“几何学遗产”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些严谨的线条与比例,它们是如何悄然渗透进艺术的殿堂,并在科学革命前夕,悄然孕育出新的思想火花。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着迷,尤其是那些巨匠们如何在技艺与思想之间游走,将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融入到画布之上。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画面中的线条,不再仅仅是构成形象的工具,它们背后似乎隐藏着宇宙的秩序,数学的逻辑。那些人物的姿态,建筑的透视,宗教场景的构图,都仿佛经过精密的计算,蕴含着一种理性的美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画室里,一边对着古老的雕塑揣摩比例,一边又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空间奥秘。这种将艺术与科学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探索,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是如何在对自然的模仿与对理性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向辉煌。那些精美的插图,配以详实的文字,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佛罗伦萨的某个午后,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创新气息。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并非那些宏伟的画作,而是它那深邃的书名——“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乔托,作为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者,他的艺术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空间感的营造而著称,而“几何学遗产”则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科学根基。这让我不禁好奇,那些在画布上流动的色彩与线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去探寻。通过对乔托作品的细致解读,它巧妙地揭示了艺术家是如何在不自觉或有意识地运用几何学原理来构建画面,例如透视法的雏形,人体比例的黄金分割,以及构图的对称与均衡。这些元素,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在那个科学尚未完全独立于艺术的时代,它们的出现无疑是革命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小的笔触,却可能承载着艺术家对空间、体积和深度的深刻理解。这种对艺术背后科学逻辑的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熟悉的画作,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艺术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深刻的观察与精准的理解之上。
评分手捧这本书,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肌理,那些细腻的笔触,严谨的线条,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探索与突破。乔托,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闪耀,而“几何学遗产”则为我们揭示了他艺术创作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乔托的画作,更是去理解他如何在那个科学与艺术尚未完全分家的时代,将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通过几何学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透视法的讨论,那些早期的尝试,虽然不如后来的大师们那样纯熟,但却蕴含着对三维空间精确再现的渴望,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的萌芽。书中对人物比例、建筑结构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对精确性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这与科学的本质不谋而合。可以说,乔托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视觉与思维上的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厚实的著作,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而几何学正是理性思维的基石。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科学革命前夕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乔托的艺术,更是在探讨艺术与科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乔托作品中透视法、比例运用以及空间营造的分析。这些看似抽象的几何学原理,在乔托的手中,却化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深度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创造。这本书让我看到,艺术家在追求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如何更精确地理解和描绘我们生活的这个三维世界,而这正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史的发展,以及科学思想的孕育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美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分量。我一直对艺术史中那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感到好奇,而乔托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当书名中出现“科学革命前夕”这样的字眼,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了。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乔托的画作,而是试图去探究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那个科学与哲学、艺术与信仰交织的时代,乔托的艺术如何与当时的科学探索产生共鸣,甚至成为一种孕育科学思想的土壤?书中对乔托作品的分析,不再停留在画面本身的色彩与构图,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潜在的数学与几何学思想。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艺术家们,在试图更精确地描绘现实世界时,不可避免地触及了空间、比例、透视等问题,而这些正是几何学的核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看到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思想的脉络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