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传统文化
  • 书法
  • 篆刻
  • 古籍
  • 收藏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2088
商品编码:2990680204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作者 陈红彦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 9787547612088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陈红彦 1

石刻善拓掌故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3
基督教徒忻都妻也里世八墓碑 9
《刁遵墓志》 15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19
《张怀寂墓志》 23
房山县云居寺《谦公法师灵塔铭》 25
国图收藏的汉魏石经 31
旅顺博物馆藏房山石经残石考 39
存世佳的《广政石经》拓本 53
《嘉祐石经》 43
《沮渠安周造寺碑》 47
清拓本《慧成造像记》 51
《曹望憘造像记》 57
龙门药方洞药方 61
《孔子像》 65
《钟馗图》 69
手绘《百子团圆》图册 73
塔门楣线雕 77
国家图书馆藏《兰亭图》拓本浅说 79
《圣迹图》 89
读《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随笔 93
《棉花图》 105
《泾清渭浊图》 109
《印心石屋图说》 115
百砚集拓《沈氏研林》 121
历史忠谏之臣墨本遗存——明代杨继盛与清代吴可读 127

法帖善拓掌故
晋唐小楷集帖九种 137
《小麻姑仙坛记》四种 141
颜鲁公《争座位帖》 145
《智永真草千字文》 149
《绛帖》二种 151
《大观帖》 155
元顾善夫本赵孟书《道德经》法帖 159
丛帖中的稀见拓本——明拓元《乐善堂帖》 163
《兰亭序》 169
《书谱》 171
《淳化阁帖》 173
国家图书馆所藏稀见丛帖三种——为张伯英《法帖提要》补遗 177
《秋碧堂法帖》 185
清内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189
《兰亭八柱帖》 195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文摘

   序言

《古韵珍藏:金石碑拓之美与故事》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金石碑拓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深。它们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文明流转的印记,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古韵珍藏:金石碑拓之美与故事》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金石碑拓的世界,从其历史渊源、艺术价值、鉴赏方法到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我们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主题或时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金石碑拓这一艺术门类的博大精深。 一、 金石碑拓的起源与发展:穿越时空的对话 金石碑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期。那时,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便是最早的金石文字,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信息。随着历史的演进,石刻逐渐兴盛,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帝王诏书、功德碑记、墓葬铭文等大量石刻涌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和历史文献。 本书将详细梳理金石碑拓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的钟鼎铭文,到秦汉的篆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高峰,以及唐宋的碑刻艺术繁荣,直至明清的碑帖流传,我们将逐一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风格特征。我们会探讨不同时期书法家在石刻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不同地域的碑刻特色。例如,我们将回顾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在碑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如何将汉字的书写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也会关注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石刻,它们同样蕴含着淳朴的民俗风情和艺术价值。 二、 金石碑拓的艺术魅力:形、神、意的交融 金石碑拓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独特的艺术品。其艺术魅力体现在多个层面: 书法艺术的巅峰呈现: 碑刻上的文字,往往是历代书法大家精心创作的结晶。无论是古朴的篆书、飘逸的隶书、端庄的楷书,还是奔放的行草,在石材质感的映衬下,呈现出独特的韵味。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书体在碑刻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书法美学。我们将探讨字形结构、笔画力度、墨色变化等书法元素在碑刻拓片上的呈现,以及它们如何传递作者的情感与精神。 雕刻技艺的鬼斧神工: 碑刻的形成,离不开精湛的雕刻技艺。从文物的保护、碑版的制作,到文字的雕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我们将介绍碑刻的制作工艺,如选石、制版、勾勒、剔地、填墨等,并分析不同时期雕刻技法对拓片效果的影响。例如,早期秦汉时期的阳刻、阴刻,以及后来的深浅刀法,都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 拓片艺术的独特表现: 拓片是金石碑拓的“副本”,也是我们接触和研究碑刻的主要途径。一张精美的拓片,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碑刻的原始面貌,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其艺术的韵味。本书将介绍拓片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拓片的墨色、纸质、边缘处理等来判断其优劣和年代。我们会着重阐述如何从拓片中欣赏到石质的纹理、刀法的锐利、文字的古朴,以及那些细微之处所蕴含的艺术信息。 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 碑刻上镌刻的文字,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碑刻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史料。本书将通过对一些著名碑刻的解读,展现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我们将分析《兰亭序》唐摹本拓片背后的故事,或者从《石门颂》中感受汉代隶书的古朴雄浑,以及从《张迁碑》中窥见汉代官吏的生活片段。 三、 金石碑拓的鉴赏之道:慧眼识珠的智慧 面对琳琅满目的金石碑拓,如何才能真正欣赏其价值,鉴别其真伪?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鉴赏方法: 了解碑刻的背景知识: 熟悉不同碑刻的时代、作者、内容、书体及其历史文化意义,是鉴赏的基础。我们将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碑刻的价值所在。 掌握碑刻的鉴定要领: 从碑石的材质、铭刻的风格、文字的演变,到拓片的墨色、纸质、版本特征,都蕴含着鉴定的线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科学的鉴定。例如,我们会讲解如何通过不同朝代的汉字字形演变来判断碑刻的年代,或者如何通过石材的质地和风化程度来推测其历史。 注重拓片的细节观察: 拓片的清晰度、墨色的深浅、纸张的质地、拓印的完整性,都直接影响其艺术价值。我们将引导读者关注拓片的每一个细节,从墨色的润泽度到笔画的力度,从边缘的清晰度到文字的完整性,力求展现拓片最真实的状态。 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 历代学者对金石碑拓的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本书将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四、 金石碑拓背后的故事:穿越千年的回响 每一块碑刻,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碑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历史的温度: 文人的情怀与抱负: 许多碑刻,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记录功绩、寄托情怀的载体。我们将探究这些碑刻的作者,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例如,我们会讲述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时的悲痛,或者柳公权创作《玄秘塔碑》时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 帝王的励精图治与辉煌: 许多帝王也将自己的功绩镌刻在碑石上,以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成就。我们将从这些碑刻中,解读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例如,我们会解析秦始皇的《泰山刻石》,理解其统一文字的意义,或者从汉武帝的《封禅国山》碑中,感受到汉朝的强盛。 普通人的生活与信仰: 除了官方和文人的作品,大量的民间碑刻也为我们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和精神信仰。我们将关注这些朴实无华的碑刻,感受它们承载的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例如,我们会从唐代的墓志铭中,窥见唐朝社会的多元化,或者从明清时期的家谱碑中,了解家族的传承。 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一些碑刻,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通过解读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进程。例如,我们会分析一些战争纪念碑,或者记录重大社会变革的碑文,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五、 金石碑拓的传承与当代价值:连接过去与未来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石碑拓的传承与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的基石: 金石碑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传承金石碑拓,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艺术教育的宝库: 金石碑拓是学习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的重要资源。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范例和创作灵感。 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金石碑拓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语言、哲学、宗教等领域的宝贵史料。 审美体验的升华: 欣赏金石碑拓,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本书《古韵珍藏:金石碑拓之美与故事》正是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金石碑拓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门类,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金石碑拓的价值,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将其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在这里,每一道刻痕,都诉说着一段传奇;每一片拓片,都凝聚着一份永恒。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去发现金石碑拓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实在令人惊艳,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人气息。特别是那种泛着淡淡古韵的米黄色纸张,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有的恰到好处的呼吸感,使得阅读过程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部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装帧设计者显然深谙古典美学的精髓,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镀金或复杂的图腾,而是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最考究的比例,烘托出内容本身的力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善本”二字的郑重承诺,让人由衷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总会忍不住摩挲一下它的边缘,感受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特有的温润感,这种触觉上的享受,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功力体现在其近乎偏执的资料引用和交叉验证上。我尝试着在几个关键结论处进行反向追溯,发现作者所引用的原始资料来源之广泛,令人咋舌,横跨了数个不同的图书馆和私人收藏集。更难得的是,他对不同版本资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极为审慎的批判性分析,而非盲目采信。例如,他指出了某一权威刊物收录的拓本,可能因早期影印技术的原因,遗漏了几个重要的边款细节,并通过对比另一罕见的早期手抄本,成功还原了原貌。这种对资料“忠诚度”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学者精神——尊重事实,并致力于揭示最接近真相的面貌。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路径和方法论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作者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官方文书流变的研究中,那种深入骨髓的考据功夫,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将枯燥的文献考证融入了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叙事逻辑中,每一步推断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却又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例如,他对某段诏令中某个用词的细微变化进行了长达数十页的细致比对,并成功揭示了背后可能涉及的宫廷权力斗争的微妙变化。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过的许多同类学术著作。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概括性论述,而是真正潜入了历史肌理之中,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真实的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印象,而是立体丰满、充满了层次感的历史图景,这无疑是知识获取上的一大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为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虽然主题听起来颇为专业,但作者的笔触却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一段生动的轶事来调节气氛。我记得有一章讲述了某个碑刻的发现过程,作者没有用生硬的考古报告格式,而是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发现者在荒野之中,如何顶着风沙,一点点清理掉附着在石碑上的苔藓和泥土,最终露出那令人心跳加速的文字的场景。这种细节的再现,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原本冰冷的“历史记录”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起来。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述家族往事的那种亲切感,既有知识的重量,又不失故事的魅力,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带给我一种深层次的、关于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当我们凝视那些经历过千年风雨的文字和印记时,我们实际上在与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匠人、书写者进行无声的对话。作者通过对“善本”的梳理,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的“不朽”性——文字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战火纷飞,顽强地将前人的思想和情感留存下来。这种文本的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每当我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这些珍贵记录,是多么来之不易,有多少潜在的信息可能已经永远地消散了。因此,这本书不只是一部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传承的沉思录,它教会我如何以更敬畏的目光去对待每一份流传下来的古老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