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 作者 | 陈红彦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612088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
| 作者简介 | |
|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
| 目录 | |
|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
| 编辑推荐 | |
|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的装帧实在令人惊艳,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人气息。特别是那种泛着淡淡古韵的米黄色纸张,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有的恰到好处的呼吸感,使得阅读过程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部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装帧设计者显然深谙古典美学的精髓,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镀金或复杂的图腾,而是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最考究的比例,烘托出内容本身的力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善本”二字的郑重承诺,让人由衷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总会忍不住摩挲一下它的边缘,感受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特有的温润感,这种触觉上的享受,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功力体现在其近乎偏执的资料引用和交叉验证上。我尝试着在几个关键结论处进行反向追溯,发现作者所引用的原始资料来源之广泛,令人咋舌,横跨了数个不同的图书馆和私人收藏集。更难得的是,他对不同版本资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极为审慎的批判性分析,而非盲目采信。例如,他指出了某一权威刊物收录的拓本,可能因早期影印技术的原因,遗漏了几个重要的边款细节,并通过对比另一罕见的早期手抄本,成功还原了原貌。这种对资料“忠诚度”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学者精神——尊重事实,并致力于揭示最接近真相的面貌。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路径和方法论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作者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官方文书流变的研究中,那种深入骨髓的考据功夫,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将枯燥的文献考证融入了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叙事逻辑中,每一步推断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却又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例如,他对某段诏令中某个用词的细微变化进行了长达数十页的细致比对,并成功揭示了背后可能涉及的宫廷权力斗争的微妙变化。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过的许多同类学术著作。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概括性论述,而是真正潜入了历史肌理之中,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真实的细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印象,而是立体丰满、充满了层次感的历史图景,这无疑是知识获取上的一大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为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虽然主题听起来颇为专业,但作者的笔触却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一段生动的轶事来调节气氛。我记得有一章讲述了某个碑刻的发现过程,作者没有用生硬的考古报告格式,而是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发现者在荒野之中,如何顶着风沙,一点点清理掉附着在石碑上的苔藓和泥土,最终露出那令人心跳加速的文字的场景。这种细节的再现,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原本冰冷的“历史记录”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起来。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述家族往事的那种亲切感,既有知识的重量,又不失故事的魅力,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带给我一种深层次的、关于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当我们凝视那些经历过千年风雨的文字和印记时,我们实际上在与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匠人、书写者进行无声的对话。作者通过对“善本”的梳理,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的“不朽”性——文字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战火纷飞,顽强地将前人的思想和情感留存下来。这种文本的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每当我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这些珍贵记录,是多么来之不易,有多少潜在的信息可能已经永远地消散了。因此,这本书不只是一部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传承的沉思录,它教会我如何以更敬畏的目光去对待每一份流传下来的古老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