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文100导读 9787540853778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东亚人文100导读 9787540853778 四川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亚出版人会议 著
图书标签:
  • 东亚人文
  • 文化史
  • 历史
  • 导读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9787540853778
  • 人文社科
  • 东亚
  • 文化研究
  • 经典导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0853778
商品编码:299054616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东亚人文100导读

定价:38.00元

作者:东亚出版人会议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40853778

字数:26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东亚出版人会议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民间组织,它以促进东亚地区的出版与文化交流为目的,由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日本的人文书籍出版人组成。东亚出版人会议于2005年秋在东京举行,此后的六年间轮流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举行了多次会议。会议伊始即力图避免当下许多“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时性问题,而是以对各个国家或地区人文书籍的出版现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知识领域诸问题进行持续而坦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为目的。会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相互的书籍出版,包括对各自图书出版历史情况的了解,也惟其如此才能摸索到重新开展东亚“书籍交流”、“文化交流”活动的理想方式。
在书籍的产生与传播方面,近代之前的东亚拥有远比西欧更为悠久的历史,也保持着更为长久的书籍共享的关系。这种长期共享与交流不仅在东亚各地区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书籍文化,也成为开拓具有各自特色的知识深化之路的巨大原动力。东亚出版人会议将曾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书籍共享与交流的关系称为“东亚读书共同体”,并致力于在当代再次促成这一关系的建立。
一本书了解东亚各国思想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洞悉彼此邻近却相互隔膜的现代化心路历程
书之路、读书之路,是开启人类社会之美丽前程的必由之路。
*值得分享的东亚100部人文学术名著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剧烈变化导致东亚各国都面对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面对了分裂与乡愁、文化反省与重构的过程,东亚文明产生了严重的裂痕,曾一度失去或歪曲自我意识,由此产生了“隔阂的东亚”。重新认识东亚,需要克服诸多障碍,要解决许多难题,尤其是文化关系问题。“东亚人文100”由东亚出版人会议发起并确定书目,选编20世纪中叶以来东亚地区思想文化上的著作,其中,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各26册,中国台湾16册,中国香港6册,并预定从2011年开始分别以中日韩三种文字陆续精选推出,以共享六十年来的东亚思想文化精华。
此导读本即将上述100部作品,分别介绍其作者、写作背景、著作的特色和价值等。条目的撰写者均为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因此解题的撰写切中要害,对著作的评价精辟、恰当,为读者提出了中肯的阅读指导。一册在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东亚各国思想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洞悉彼此邻近却相互隔膜的现代化心路历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东亚人文100导读》 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开启一扇探索东亚文化深邃宝藏的大门。本书汇集了100个关键性的文化概念、思想流派、历史事件、艺术形式以及重要人物,以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勾勒出东亚文明的宏大图景。其目标读者广泛,无论是对东亚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的学生、学者,还是对这片神秘大陆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知识。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力图构建一种宏观的理解框架。它将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其周边文化圈)丰富多元的人文遗产,按照逻辑脉络进行梳理和呈现。这些“100个导读”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经过精心的筛选和编排,力求涵盖东亚人文领域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启发性的内容。 核心内容框架与深度解析: 在内容结构上,《东亚人文100导读》采取了一种“点面结合”的策略。每一个“导读”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提供了对特定主题的清晰界定、核心要义阐释、历史渊源追溯以及现实意义探讨。同时,这些单元之间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编织成一张解读东亚人文的知识网络。 一、思想哲学与宗教信仰: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塑造东亚文明精神内核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例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及其在中国、韩国等地的演变与影响,如何渗透到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家庭观念之中。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艺术审美。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本土化,如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净土宗的广泛信仰,以及佛教对东亚艺术、文学、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此外,神道教在日本的独特地位,以及萨满教等在一些区域的传承,都将得到细致的介绍。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会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核心论点,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接受与演变。 二、历史脉络与文明进程: 本书将聚焦东亚关键的历史时期和里程碑式的事件,帮助读者理解文明的演变轨迹。从早期文明的曙光,如中国早期王朝的兴衰,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如秦汉、唐宋、明清),再到区域强国的崛起与互动(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朝鲜王朝的辉煌)。重要的战争与和平时期,如三国时代、宋辽金元、明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近代的东亚格局变动,都将作为理解东亚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等跨区域交流的通道,以及它们在文化、经济、技术传播中的作用,也将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历史的叙述将侧重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国际关系。 三、文学艺术与审美情趣: 东亚地区拥有璀璨的文学艺术遗产,本书将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形式进行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的朴素、《楚辞》的浪漫、《唐诗宋词》的巅峰,以及四大名著的深远影响,都将得到系统的介绍。日本文学,如《源氏物语》的物哀,《俳句》的意境,以及近代文学的探索。韩国文学,如古典诗歌、小说以及近代文学的特色。艺术形式方面,从中国的水墨画、书法、瓷器、园林艺术,到日本的浮世绘、枯山水、茶道、花道,再到韩国的陶瓷、绘画、建筑,都将揭示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巧。这些艺术形式的解读将不止于技法,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四、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 理解一个地区的人文,离不开对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深入了解。本书将呈现古代东亚的政治制度,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封建官僚体系,日本的幕府制度、武士阶层,以及朝鲜的士大夫文化。家庭伦理与宗法制度,在东亚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节日庆典与民间信仰,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在中国、韩国的庆祝方式,以及日本的祭祀活动,都将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风格等,也将作为观察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这些内容的呈现将强调其普遍性与差异性,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了东亚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科技发展与交流互鉴: 东亚在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古代的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等领域的研究。日本在近代吸收西方科技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经验。朝鲜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贡献。本书还将强调东亚内部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互鉴,以及这些交流如何推动了区域整体的进步。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阅读体验: 《东亚人文100导读》并非一本艰涩的学术专著,而是精心设计的“导读”手册。每一项内容都力求做到: 概念清晰: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定义和解释核心概念。 逻辑严谨: 追溯历史渊源,分析内在联系,展现发展脉络。 视角多元: 融合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语言生动: 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启发思考: 引导读者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思考“为什么”和“意义何在”。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导读”性质。它不是事无巨细的百科全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快速抵达东亚人文的精华之处。每一个“导读”都为一个更深入的探索提供起点和方向,鼓励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发掘感兴趣的领域。 目标读者群体与应用场景: 无论您是: 大学东亚研究专业的学生: 本书是您建立知识框架、理解宏观图景的理想入门读物。 中学历史、地理、人文课程教师: 本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解读角度。 对东亚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 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文化之旅,让您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的认识。 计划前往东亚旅行、工作或生活的人士: 本书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减少误解,增进交流。 《东亚人文100导读》 是一次关于东亚文明的智慧之旅,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广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富有启发性的东亚人文知识体系。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体验一种思考方式,感受一种深邃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东方大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导读”性质的书籍,总有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我作为一个对东亚人文领域了解不深的新手的情况下。但忐忑的是,很多导读类书籍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会牺牲掉很多细节和深度,沦为一本“填鸭式”的百科全书,读完后脑袋里充斥着零散的概念,却难以形成真正的理解。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导读”这个功能上的处理。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以一种清晰、逻辑性强的方式呈现出来?又或者,它会不会像一本旅游指南,仅仅告诉我“这里有什么”,却无法让我感受到“这里为什么如此重要”?东亚的人文,尤其是那些深刻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因此,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引导,一种启发,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并激发出我主动去了解那些“巨人”的动力。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听”,如何去“感受”东亚的人文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东亚人文100导读》,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我并没有期望它能够像武侠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或者像科普读物那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反,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能够引领我进行深度思考的书籍。东亚的人文,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领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慢阅读”的体验,它或许会通过一些经典案例、思想流派的解析,引导我去探究那些构成东亚文化基石的元素。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选择那“100”个导读点,是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艺术家,还是那些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作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去辨析,去理解这些人文遗产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理解东亚文化的一把钥匙,帮助我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并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刚翻开《东亚人文100导读》,就被这厚重感和一丝丝历史的气息给吸引住了。虽然我对“导读”这个词总有一种“简化”、“入门”的刻板印象,但这本的体量和封面设计,都预示着它绝非浅尝辄止。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100”这个数字的限制下,去精选东亚地区如此丰富的人文遗产的。毕竟,东亚的概念本身就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历史悠久,文化脉络错综复杂,涉及哲学、艺术、文学、宗教、思想等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单独拎出来,都足以支撑起一部鸿篇巨制。想象一下,要在一本书里触碰到那些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进程的节点,要如何取舍,又如何勾勒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对东亚的人文世界有一个初步但又深刻的认识,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那些名字,那些思想,那些流派,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又是如何相互激荡,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亚文化图景的,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我一直对东亚的文化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我开始接触一些亚洲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之后,我越发觉得,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离不开对其文化根源的探索。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且有条理的框架,帮助我梳理东亚地区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近代的思想变革,再到当代艺术的创新,逐步展开。也许会涉及儒家、道家、佛教等对东亚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和哲学流派,也可能包括那些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展现出东亚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与影响,那种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的文化共生关系。因为在我看来,东亚的人文,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张精美的网,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明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窥见这张网的纹理,并从中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第一感觉是“用心”。厚实的书页,清晰的字体,没有廉价感,这在如今快餐式的出版市场中,算是一份难得的诚意。我非常喜欢这种触感,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可以珍藏的文化产品。从书名《东亚人文100导读》来看,我猜想它应该会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来梳理东亚地区的人文发展脉络,可能涉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文学作品、艺术流派,甚至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我特别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处理“100”这个数字。是选出100个独立的条目,还是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或主题线?如果是前者,我希望每个条目都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让我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是后者,我更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东亚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虽然我无法直接看到,但通常封面是书籍内容的一种暗示。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既有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的方式,将东亚丰富而多元的人文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留下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