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灵魂的场所
定价:68.00元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08513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把建筑和心灵结合到一起。从“看建筑”更多的转向为“感受建筑”,让本以为“无生命”的建筑们“活”了起来,并把33处各个国家特色建筑分类为7个主题,清晰直观,让读者方便阅读。
★现活把人与人连结得足够紧密,网络把个人的隐私压缩到了*限度。有的时候,你需要一个人的空间,那个空间你阅读、漫步、沉思,直面人生真正的课题。关于自由、信仰、孤独、思考、欲望、和平、死亡……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独处?从人与空间的十五个故事说起。
★不同于建筑大师的建筑画册,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以既人文气息又简单的方式,带领读者看懂读懂大师们的建筑理念和思维。
内容提要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如是说。然而网络时代信息纷杂,使得人们几乎很难静下心来思索。
安藤忠雄、丹下健三、妹岛和世、伊东丰雄、柯布西耶、密斯、路易·康……建筑大师们的知名建筑作品,不仅外观特别、结构巧妙,更能产生奥妙的空间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内心获得安慰、灵魂沉淀安定。启蒙安藤忠雄的郎香教堂、神圣静谧的光之教堂、禅意浓厚的铃木大拙纪念馆、绝美的范斯沃斯住宅玻璃屋、作为孤岛荒凉而受到瞩目的军舰岛……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走遍世界各地探访经典建筑,筛选了33处大师们的经典建筑作品,以孤独、思考、信仰、欲望、自由、和平、死亡人生7个重要主题划分,带领读者欣赏寂静的建筑美学,体会简单生活的美好,一个人的独处空间也可以非常舒适。
目录
★Part 1 孤独的场所
1-1孤独的必要性(诺顿小屋|野生驯鹿中心)
1-2独处的天堂(军舰岛|犬岛|丰岛)
★Part 2思考的场所
2-1 哲学家与禅学家的空间漫步(西田几多郎哲学纪念馆|铃木大拙纪念馆)
2-2 图书馆未来式(海之未来图书馆|瑞士理工大学ROLEX学习中心)
★Part 3 信仰的场所
3-1 神与人相遇的地方(光之教堂|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动(郎香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
3-3 在洁净的水域里(水御堂|水之教堂)
★Part 4死亡的场所
4-1沉睡的森林(森林墓园|樱花灵园)
4-2面对死亡的智慧(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场)
★Part 5 重新归零的场所
5-1修道院与玻璃屋(拉图雷特修道院|范斯沃斯住宅)
5-2侘寂的茶屋(高过庵|飞空泥舟|方舟美术馆|光庵)
★Part 6 探照心灵的场所
6-1汤屋小宇宙(直岛钱汤|片山津温泉街汤)
6-2寂静的绿洲(芬兰宁静礼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Part 7 和平的场所
7-1意识与悲剧的纪念碑(欧洲受难犹太人纪念碑|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
7-2和好的艺术(长崎市和平祈念馆|柏林和解教堂)
作者介绍
李清志,建筑人文学者,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Ann Arbor)建筑硕士。现为台湾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以“都市侦探”自居,酷爱旅行、摄影、电影。已出版《铁道建筑漫游》、《天堂美术馆》、《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等作品。
文摘
序言
《灵魂的场所》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慢下来”的阅读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速读、跳读,习惯了获取信息的效率。而这本书,却要求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去感受每一句话的意境。它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发酵,去释放它浓郁的芬芳。作者以极其精妙的手法,将那些关于“场所”的抽象概念,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记忆”的描绘,那些被时光冲刷后,依然鲜活的片段,它们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下“场所”的感知,又如何塑造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它不是一种回忆的堆砌,而是一种对时间维度下,人类情感变迁的深刻解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我明白了,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某个“场所”,我们的“场所”是流动的,是变幻的,是被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憧憬所不断重塑的。它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让我不再被某个固定的“场所”所束缚,而是能够随心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张扬,不炫技,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灵魂的场所》并非一本需要你刻意去理解的书,它更像是一场潜入式的体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场所”的微观世界,每一个世界都充满了细节,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惊叹于作者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洞察,那些隐匿在日常琐碎中的不安、渴望、以及对连接的追寻,都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居住的“场所”,不仅仅是我们生理上的居所,更是我们精神上的港湾。当这个港湾摇摇欲坠,我们内心的“场所”也随之坍塌。书中对于“流离”的描绘,更是让我感同身受。那种身处异乡,却又无法真正融入的孤独感,那种在人群中却倍感孤寂的无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是一种抱怨,而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诚恳呈现。它让我意识到,学会安顿自己的灵魂,比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这本书,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内心的迷雾,去寻找那些能够安抚我灵魂的“场所”,去重新认识“家”的意义。
评分第一次翻开《灵魂的场所》,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如同老友般在你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迷失、关于找寻的细腻心事。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的“灵魂”究竟栖息在何处?是那些熟悉的街角,是那些承载着回忆的老房子,还是那些我们曾经深爱过的人留下的印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在文字的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场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落”的描绘,那种并非惊天动地,却能深入骨髓的空虚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对悲伤的煽情渲染,而是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体验的精准捕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剥洋葱,层层深入,每一次的剥离,都带着些许疼痛,但也伴随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风景,都可能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坐标。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犹豫、挣扎,也指引着我看见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它没有给我答案,却给了我提出问题的勇气,让我更愿意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辨识那些真正能安抚我灵魂的“场所”。
评分读完《灵魂的场所》,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人的观点,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了我对于“存在”的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那些关于“场所”的抽象概念,变得如此具象,如此可感。我惊叹于作者对于人性深处那些细腻情感的捕捉,那些隐匿在日常琐碎中的不安、渴望、以及对连接的追寻,都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居住的“场所”,不仅仅是我们生理上的居所,更是我们精神上的港湾。当这个港湾摇摇欲坠,我们内心的“场所”也随之坍塌。书中对于“流离”的描绘,更是让我感同身受。那种身处异乡,却又无法真正融入的孤独感,那种在人群中却倍感孤寂的无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是一种抱怨,而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诚恳呈现。它让我意识到,学会安顿自己的灵魂,比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这本书,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内心的迷雾,去寻找那些能够安抚我灵魂的“场所”,去重新认识“家”的意义。
评分阅读《灵魂的场所》,就像在进行一场安静的自我对话。书中没有激昂的宣言,没有说教式的道理,只有一种平静而深刻的探讨。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解构了我们对于“场所”的理解,将它从物理空间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更深层的精神含义。我被书中对于“孤独”的描绘深深打动。那种并非来自外界的隔绝,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疏离感,那种在人群中却无法找到共鸣的无力感,都被刻画得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地方,是能够让我们放下防备,坦然做自己的空间。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它就像一面引路的灯火,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却又将选择权交给了我们自己。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去辨识那些能够滋养我灵魂的“场所”,去努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让我安然栖息的精神家园。
评分《灵魂的场所》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真诚”。作者的笔触,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也没有任何故作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裸的姿态,展现了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对于“场所”的追寻,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物理上的居所,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情感上的依靠。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家”的定义所触动。它不仅仅是那个让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更是那个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接纳的任何地方,甚至是某个人。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生命中的那些“家”。它们可能是我童年时熟悉的街道,可能是我学生时代的朋友,甚至可能是我此刻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是一种能够滋养我们内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地方,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它给予了我一种力量,让我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概念,而是能够更加开放地去拥抱生命中那些温暖而真实的存在。
评分《灵魂的场所》这本书,挑战了我对于“定义”的固有观念。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场所”通常是有形的,是我们可以触摸、可以看见的空间。然而,这本书却将“场所”的概念无限拓宽,延伸至了情感、记忆、甚至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状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家”,并非只是四面墙壁组成的物理空间,而是那些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自在、被理解的情感连接。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在不同“场所”中的存在状态,时而融入,时而疏离,时而安宁,时而躁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边界”的探讨,我们如何在拥挤的世界里,划定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保持自我而不被吞噬。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叙述,引导我们去体会,去感受。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不疾不徐地在你面前铺陈开一副关于生命图景的画卷,让你在其中细细品味,慢慢解读。读完这本书,我对“归属感”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物理迁徙,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是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并最终找到自我安定的地方。
评分《灵魂的场所》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说透,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这种留白,反而赋予了这本书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它不像那些情节饱满的书籍,读完后就一切尘埃落定,而是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断回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流动”的描绘。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不断迁徙的旅程?我们从一个“场所”走向另一个“场所”,在每一个地方留下我们的足迹,也带走属于那里的印记。这本书,让我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变迁,不再畏惧告别,而是学着在每一个新的“场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重新安顿自己的灵魂。它并没有给我关于“永恒”的承诺,却教会了我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自我,如何在每一次的“离开”中,都带着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场所”,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我们的成长,与我们的经历,共同生长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灵魂的场所》是一本具有“治愈性”的书。它的文字,像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我内心深处的阴霾。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而又深刻的方式,探讨了那些关于“归属”和“安顿”的生命主题。它并不是那种通过强行灌输道理来达到治愈效果的书,而是通过一种共情的体验,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失落感”的描绘,那种并非因为失去具体事物,而是源于一种深层次的、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迷茫,那种在喧嚣的世界里,却感受不到任何连接的空虚,都被刻画得如此精准,如此让人心疼。它让我明白,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可能有一个“空缺”,而寻找能够填补这个空缺的“场所”,是我们一生都在进行的探索。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万能的解药,而是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空缺”共处,如何在这份“空缺”中,寻找新的生长空间。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连接的“场所”,并努力去守护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宛如一场恰逢其时的甘霖,在我内心干涸已久的那片荒原上,滋养出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读《灵魂的场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置身于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辽阔疆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便放下,然后随手丢进书架的快餐式读物,恰恰相反,它有着一种令人沉醉的魔力,让你在字里行间反复逡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触及的,是生命中最深刻、最难以言喻的部分,那些我们时常回避,却又深深影响着我们存在状态的角落。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那些抽象的情感、模糊的思绪,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让我得以窥探到自己灵魂深处那些未曾被触碰的脉络。它不仅仅是关于“场所”的探讨,更是关于“我”这个主体,如何在这些“场所”中安顿、生长、蜕变的过程。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感受那一刻的光影变幻,仿佛我所阅读的每一个字句,都与眼前的现实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它所营造的氛围,是如此真实而又诗意,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否拥有某种特异功能,能够捕捉到那些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关于存在最本质的旋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我们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铭记的,共同构筑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灵魂的场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