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8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書名 | X有趣的天氣 | ||
作者 | 金傳達 | ||
定價 | 19.80元 | ||
ISBN號 | 9787502957100 | ||
齣版社 | 氣象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3-06-01 | ||
版次 | 1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159 |
插圖 | |
天上有時萬裏無雲,有時白雲朵朵,有時烏雲滿天。為什麼天上有時有雲,有時沒有雲呢 天上有雲,說明空氣中有充沛的水汽。形成雲的關鍵是空氣中的水汽過飽和。當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過飽和時纔有可能凝結為雲。另外,水汽凝結還需要有凝結核。 在大氣中造成水汽過飽和的主要過程是空氣有上升運動。據計算,在沒有達到飽和前,空氣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約0.65℃。由於在同一溫度下單位體積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含量達到飽含的限度隨溫度降低而降低,因此,當空氣上升到高度後,原來水汽不飽和的空氣變成飽和的瞭。含有充沛水汽的空氣上升到高度時,隨著環境溫度的降低,水汽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微小水滴或直接凝華成微小冰晶,這樣便形成各種各樣的雲瞭。空氣下沉,由冷變暖,則空氣中的飽和水汽量變大,原來飽和的空氣也變為不飽和,不能形成雲。原有的雲,當空氣由冷變暖時,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水分的蒸發,逐漸變薄或消失。所以天上有時有雲,有時沒有雲。 看雲可以識彆天氣。雲的生消演變都是在的水汽條件和大氣運動的條件下進行的,而水汽和大氣運動對雨、雪、冰、雹等天氣現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産實踐中根據雲的變化,積纍瞭看雲識天氣的豐富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相傳至今。 從雲齣現的時間及其方位看,之中,“早看東南,晚看西北”的諺語,錶明白天暖空氣活躍,容易從東南嚮西北推進;晚上冷空氣相對加強,容易從西北嚮東南移動。所以,早晨看東南、傍晚看西北方嚮的天空狀況,如雲的演變、顔色、亮度和霞光等,通常可以預測冷、暖空氣造成的雲雨區是否影響本地。早上齣現很多象山一樣的濃積雲,白天對流進一步加劇,易發展成積雨雲而降水。所以說,“早上雲如山,定下滿灣”。一年四季天氣不同,看雲識天氣也有區彆。夏天常齣現積雨雲,而鼕天的雲則比較平穩,所以諺語說,“二八月看巧雲”“五六月,看惡雲(一般積雨雲)”“七八月,看橋雲(砧狀積雨雲)”。 有關雲的方位的諺語,如“天低有雨天高旱”,是說雲層須又低又厚纔容易下大雨。我大部分地區位於中緯度地帶,高空盛行西風,天氣係統是自西往東影響的,所以說“烏雲在東,有雨不凶”“烏雲集西,大雨淒淒”。夏天南方暖濕氣流很強,也經常有雲從東t東南、南方把雨帶到本地。 從雲的動態看,“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說明雲嚮東、嚮北移動,兆晴;雲嚮南、嚮西移動,兆雨。雲的移動方嚮一般錶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嚮。這一諺語說明在低壓區內不同部位雲的分布情況。 “雲交雲,雨淋淋”。這則諺語中的“雲交雲”,是指上下雲層移動方嚮不一緻,說明這幾層雲所處高度的風嚮不一緻,它通常發生在鋒麵或低壓附近,所以兆雨。有時雲與地麵風嚮相反,則有“逆風行雲天要變”的說法。 “烏雲接落日,不落落明日”。太陽進山時,西方地平綫下升起一垛城牆那樣的烏雲接住太陽,說明烏雲東移,西邊陰雨天氣係統正在移來,將要下雨。一般接中雲,當夜有雨;接高雲,第二天有雨。如果西邊烏雲呈條塊狀,或斷開,或本地原來多雲,這些,都不是未來有雨的徵兆。 “西北開天鎖,明朝火太陽”。在陰雨天,西北方嚮雲裂開,露齣一塊藍天,稱“開天鎖”。它說明本地已處在陰雨係統後部,隨著陰雨係統東移,本地將雨止雲消,天氣轉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麵”。春夏時節,雨天的中午,雲層裂開,太陽露一露,但很快雲層又聚閤變厚,這錶明本地正處在準靜止鋒影響下。準靜止鋒附近,氣流升降強烈、多變。上升氣流增強時,雲層變厚,降雨增大;上升氣流弱時,雲層變薄,降雨小或暫止。中午前後,太陽照射強烈,雲層上部受熱蒸發,或雲層下麵上升氣流弱,天頂處的雲層會裂開。隨著太陽照射弱,或雲層下部上升氣流加強,裂開的雲層又重新聚攏變厚,因此,“太陽現一現”常預示繼續陰雨。“太陽笑,淋破廟”“亮一亮,下一丈”等諺語的道理類同。 …… |
目錄 | |
內容提要 | |
天氣變化多端,奧妙無限。《“輕鬆知氣象”科普叢書:有趣的天氣》以翔實的資料與生動的語言,介紹瞭雲、霧、雨、雪等天氣和大氣中的聲、光、電現象的成因、性質、類型、作用,及對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防措施。書中穿插瞭與人民生活、生産活動聯係緊密的事件和故事以及現代氣象科學技術的部分新貌,談古論今,其趣無窮。《“輕鬆知氣象”科普叢書:有趣的天氣》適閤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閱讀。願本書能激發你探索奧妙天氣的濃厚興趣。 |
編輯推薦 | |
作者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