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

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福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写意画
  • 竹画
  • 刘福林
  • 绘画技法
  • 艺术教程
  • 国画
  • 传统绘画
  • 艺术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08050
商品编码:298945480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

定价:52.00元

作者:刘福林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40080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画竹技法 1
一、墨竹画法2
1. 写竿法2
2. 写节法5
3. 写枝法7
4. 写叶法10
5. 画梢法14
6. 画根法15
7. 竹的各种形态 16
8. 画墨竹步骤18
二、彩墨竹画法19
1. 花青调墨法19
2. 朱砂色法20
3. 朱砂色调墨法 21
4. 熟宣纸画竹法 22
画竹章法23
一、开合24
二、疏密24
三、虚实24
四、布局25
五、起结25
六、起结八法26
画幅形式31
一、斗方32
二、册页34
三、长卷38
四、横幅40
五、中堂44
六、条幅64
七、条屏71
八、扇面78
咏竹诗选 85

作者介绍


刘福林 1942 年生于北京,当代画家。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美术教研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先后
受业于我国书画家彭八百、陈建峰、唐逊志,同时得到郭沫若、胡厥文、邓拓、廖沫沙、
溥杰等前辈的教导与鞭策。其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尤擅花鸟画,工写兼善;又习画山水,兼工
带写;工书法,于隶书、魏碑、行草见长。20 岁时,即于荣宝斋标展其作品。21 岁时,邓拓欣
喜其梅、兰、竹、菊画法神趣兼备,淡雅有致,并为其画作题诗四首。其诗画流传甚广,一时
传为艺坛佳话。
1984 年在北京紫竹院举办个人画展。近年来在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墨梅画谱》《墨兰画谱》
《墨竹画谱》《墨菊画谱》《梅兰竹菊画谱》及《梅兰竹菊小品画谱》等多种画著,并多次再
版,印数达百万册;在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墨竹技法》《墨兰技法》等数种录像片。其
书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外绘画大展,在外画集、画刊、报纸上多有发表。《四君子图》
《墨竹图》被、国务院收藏。《竹石图》《芦雁图》被收藏。《四君子图》《兰
石图》被*纪念堂收藏。《梅兰图》被纪念馆收藏。另有部分作品被郑板桥纪念馆、
吴昌硕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李苦禅纪念馆等处收藏陈列。
1996 年2 月应韩国国际书画协会的邀请,赴韩参加’96 国际书法学术大会,进行讲演和绘画。
书画作品广受各国同道赞誉,并在’96 国际书艺展专集中发表。其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现
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现代国际书画家精品润格》《当代民间名
辞典》等辞书。

文摘



序言



丹青遗韵: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引言: 中国传统绘画,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审美旨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追求者。它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笔墨技巧的完美融合。本书旨在跳脱出单一画种的窠臼,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流派中的演变脉络、核心技法以及当代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奠定中国画审美基石的要素,并剖析它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笔墨精神的溯源与体悟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笔墨”。它不仅是物质性的工具,更是精神性的载体。本部分将追溯中国画用笔的起源,从汉唐的线描规范,到宋元的笔墨革命,层层递进,揭示“骨法用笔”的深层意涵。 一、线性的哲学:从骨法到气韵 线条,是中国画的骨骼。我们不仅会探讨唐代画家对线条力量感的把握,如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圆转流畅,更会深入分析“十八描”的技法体系,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轻重、疾徐,表现物象的质感与内在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阐述“气韵生动”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得以实现。气韵,是画家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主观情思的投射,它要求画家在落笔之前,心中已构建起完整的意象结构。 二、墨色的辩证法:浓淡干湿的交响 水墨,是中国画的血肉。墨法并非简单的黑白灰处理,而是一套精妙的控制系统。本章将细致解析“墨分五色”的奥秘,如何通过控制水分、用墨的浓淡层次,来营造空间的纵深感、物体的立体感以及氛围的湿润度。从北宋范宽的“积墨法”营造山石的厚重苍茫,到元代文人画对“渴笔”的偏爱,每一种墨法的运用都对应着画家特定的心境与观察角度。我们将通过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局部解析,提炼出可供临习者借鉴的用墨技巧。 第二部分:山水意境的构建与空间布局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体系最为成熟、哲学意味最浓厚的门类。它不求形似,而重“卧游”的意境。 一、点景与空间处理:远、中、近景的组织 中国画的空间并非严格遵循西方焦点透视,而是采用“散点透视”或“高远、平远、深远”的理论。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三远法”来安排画面结构,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游走。特别关注“留白”的艺术——白,不仅是空间,更是云雾、水气、虚空,是画家留给观者想象力的重要部分。点景人物与树木的安排,如何起到调节画面节奏、衬托景物宏大或幽微的作用,也将被深入探讨。 二、皴法的流变与地域风格的形成 皴法,是描绘山石、树皮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分不同地域和流派的重要标志。我们将系统梳理从董源“披麻皴”的温润秀逸,到李唐、马远的“斧劈皴”的雄健刚劲,再到黄公望“披麻皴”的松动变化。每一条皴线都蕴含着特定地域的地质特征和画家的个人气质。通过对这些经典皴法的拆解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师古人”的真正内涵——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掌握其内在的结构原理。 第三部分:花鸟画的生命赞歌与写意探索 花鸟画以其贴近生活、寓意吉祥的特性,长期受到文人与民间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一、写生与写意:形神兼备的平衡 花鸟画的魅力在于“写意”。本部分将区分“工笔”的精细入微与“写意”的挥洒自如。重点剖析写意花鸟画中对物象神态的捕捉,例如画竹需“眼中之竹”先于“笔下之竹”,画鸟需先得其“生性”。我们将讨论唐代对花鸟画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宋代黄荃一派的工整与后世文人画的洒脱之间的张力与对话。 二、草虫与翎毛的精微刻画 对于追求技法深度的学习者,翎毛和草虫的描绘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将分解绘制鸟类的羽翼层次感、眼睛的点睛之法,以及如何用细微的淡墨勾勒出草虫的透明质感和轻盈姿态。这要求画家具备极强的耐心和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第四部分:文人画的兴起与哲学转向 元代以后,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艺术思潮彻底改变了中国画的审美方向,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高于客观物象的再现。 一、元四家的笔墨情趣 聚焦于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分析他们如何将个人修养、诗词意境融入画中。特别是倪瓒“折笔”的冷逸画风,如何体现其高洁的隐逸情怀。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画从“院体”向“民间”和“士人”阶层的深入拓展,也确立了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标准。 二、清初“四王”的集大成与程式化趋势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 بالکل,代表了对前代经典的系统性整理与集大成。我们将分析“集古”思想的核心,即通过对历代名家技法的熔铸,追求“笔墨”的纯粹性。同时,也会客观地探讨程式化发展带来的僵化风险,为后续的变革(如石涛、八大山人)提供对比背景。 第五部分:近现代的变革与当代视野 进入近现代,中国画面临着“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传统艺术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期。 一、徐悲鸿的结构观念与写实功底的引入 探讨西方写实主义如何被引入中国画体系,以改造传统中略显稚拙的解剖结构和体量感。徐悲鸿对素描的强调,并非要取代中国画的笔墨,而是为笔墨注入更坚实的造型基础,使之更具说服力。 二、海派与岭南画派的地域创新 分析地域艺术群体的实践。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画家如何吸收民间艺术的装饰性与市井气息,使传统绘画更具生活活力。而以岭南为代表的画家,则如何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和快速的笔触,展现南国气候的明媚与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结论:在继承中求变 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习者超越对技法表象的迷恋,深入理解中国画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审美范式。只有深刻理解了笔墨的语言、意境的构建以及历史的流变,才能在继承的沃土上,实现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与创新。学习中国画,就是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倾听古人的教诲,并用我们自己的声音回应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华人来说,重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总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偶然看到这本《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就仿佛开启了一扇连接故土的窗户。刘福林先生笔下的竹子,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喜欢他画中那种“势”的传递,仿佛能够感受到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听到它们沙沙作响的声音。即使是简单的几笔勾勒,也能描绘出竹子的神韵。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对竹子的偏爱,那种高洁、正直、虚心的品格,在刘福林先生的画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手册,更是一本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瑰宝。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写意”二字的精髓,那是一种将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打动我的作品。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翻阅之后,我发现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程,而更像是一部艺术的盛宴。刘福林先生的竹子,在我眼中,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我特别留意到他对于墨色的运用,从淡雅的飞白到沉郁的浓墨,层次分明,变化万千。那些竹叶,有的轻盈飘逸,仿佛在风中摇曳;有的则饱满有力,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我对具体的绘画技巧了解不多,但从这些作品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豁达与洒脱,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写意画的魅力,它不拘泥于细节,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用最简洁的笔触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下《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收藏的心态,毕竟“名家”二字有着不小的号召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翻阅这本书。每一次打开,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趣。刘福林先生的竹子,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笔墨的组合,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那些挺拔的竹竿,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那些翠绿的竹叶,则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我喜欢他画中的空间感,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画面既不显得空洞,又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即使是对艺术完全不懂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是如此的深邃而迷人。它引导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艺术,去体悟生活。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这本书《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刘福林先生的竹子,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张力,无论是单独一竿,还是成片丛生,都充满了精神。我常常盯着画中的几片竹叶,想象着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的光泽,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的样子。那种宁静而又不失力量的美,让我沉醉。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形态竹子的描绘,有的挺拔向上,有的弯曲有度,展现了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姿态,也仿佛映照出人生的种种境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写意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找到这样一种洒脱、自在、生机勃勃的状态。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名家技法经典 刘福林写意竹谱》,我并没有抱持着学习写意竹子技法的目的,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好奇和对“名家”二字的吸引。然而,随着页码的翻动,我却意外地被书中那种挥洒自如、气韵生动的画面所折服。虽然我并非绘画科班出身,对于笔墨的浓淡枯湿、线条的刚柔曲直也知之甚少,但刘福林先生笔下的竹子,却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纸面上跃动着。我尤其喜欢那些画幅中,几竿修竹斜斜探出,风姿绰约,又或是浓墨重彩,枝繁叶茂,透露出蓬勃的生机。我不懂其中的奥妙,但能感受到那种“胸有成竹”的境界,以及画家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何谓“写意”,那是一种超越形似的、直达精神的表达。它让我开始思考,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与哲思的流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