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9787115321497 人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9787115321497 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晴 等 著
图书标签:
  • SAE
  • 网络规划
  • 通信原理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安全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21497
商品编码:298896006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定价:40.00元

作者:周晴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5321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目前尚无系统阐述SAE体系架构及规划方法的书籍,搜集并分析了目前各主流设备厂商的SAE核心网设备资料,并对设备的主要参数及主要性能作出了相应的评估。

内容提要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是TD-LTE领域本专注于核心网网络规划、设计工程的书籍。本书首先介绍了SAE的系统结构、关键技术、系统安全、QoS、PCC;接着重点阐述了SAE核心网络规划设计的方法,包括总体策略、用户业务模型、容灾技术、承载方案、编号计划等;后给出了规划设计的一些实际案例。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适合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电信咨询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引言 1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1
1.2 移动核心网演进历程 3
1.2.1 3GPP标准的发展过程 4
1.2.2 R99核心网络结构 7
1.2.3 R4核心网络结构 9
1.2.4 R5核心网络结构 11
1.2.5 R6核心网络结构 12
1.2.6 R7核心网络结构 13
1.2.7 R8核心网络结构 14
1.2.8 R9~R12核心网络结构 16
1.3 SAE的引入 16
1.3.1 SAE的产生背景 16
1.3.2 SAE的技术优势 17
1.4 本书主要内容 17

第2章 SAE概述 19
2.1 EPS体系架构 19
2.2 EPC体系架构 20
2.2.1 非漫游架构 20
2.2.2 漫游架构 21
2.2.3 非3GPP网络接入架构 23
2.3 主要接口 23

第3章 系统架构分析 25
3.1 网络节点功能 25
3.1.1 MME 25
3.1.2 S-GW 26
3.1.3 P-GW 26
3.1.4 PCRF 27
3.1.5 eNode B 27
3.1.6 ePDG 27
3.2 接口协议 28
3.2.1 控制平面接口协议 28
3.2.2 用户平面接口协议 32
3.2.3 非3GPP接入网络与EPC网关的接口协议 34
3.2.4 接口协议小结 36
3.3 SAE结构的改进 36
3.3.1 两个平面的分离 36
3.3.2 更精简的架构 36
3.3.3 全IP的永远在线方式 36
3.3.4 各接入技术间的兼容 37
3.3.5 位置区管理的优化 37
3.3.6 网络切换的信令优化 37
3.3.7 用户状态模型的优化 37
3.3.8 系统标识的兼容与更新 37

第4章 SAE关键技术 39
4.1 用户附着 39
4.1.1 初始附着 39
4.1.2 用户终端从非3GPP网络切换至3GPP网络 43
4.2 3GPP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44
4.2.1 位置更新 44
4.2.2 基于X2接口的切换 46
4.2.3 基于S1接口的切换 47
4.2.4 空闲模式下的信令缩减 50
4.2.5 E-UTRAN与UTRAN系统间切换 51
4.2.6 E-UTRAN与GERAN系统间切换 54
4.3 3GPP与非3GPP接入系统间的互操作 57
4.3.1 非3GPP接入系统的发现与选择机制 57
4.3.2 3GPP与非3GPP接入系统间的基本切换 58
4.3.3 E-UTRAN与cdma2000 HRPD间的优化切换 61
4.4 语音呼叫连续性 65
4.4.1 CSFB 65
4.4.2 SRVCC 66
4.4.3 语音连续性技术比较与总结 67

第5章 SAE系统安全 68
5.1 EPS系统安全架构 68
5.1.1 标准的EPS安全体系架构 68
5.1.2 非3GPP接入EPS系统的安全体系架构 69
5.2 鉴权和密钥协商 70
5.2.1 AKA鉴权流程 70
5.2.2 从HSS到网络的鉴权数据分发流程 72
5.2.3 标识的用户识别流程 73
5.2.4 相同网络域内IMSI和鉴权数据的分发流程 73
5.2.5 不同网络域内IMSI和鉴权数据的分发流程 74
5.2.6 MME之间以及MME和SGSN之间UMTS鉴权向量的分发流程 74
5.3 EPS系统密钥体系结构 74
5.4 安全模式命令流程和算法协商 77
5.4.1 安全算法选择的需求 77
5.4.2 AS算法选择的流程 77
5.4.3 NAS算法选择的流程 78
5.4.4 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5 NAS安全模式命令流程 79
5.4.6 安全算法协商流程 80
5.5 加密性和完整性保护算法 81
5.6 网络域安全 84
5.7 用户域安全 85
5.8 小结 85

第6章 SAE系统的QoS和PCC 86
6.1 SAE系统的QoS 86
6.1.1 EPS承载 86
6.1.2 EPS系统的QoS 89
6.1.3 EPS与UMTS之间QoS参数的映射 93
6.2 SAE系统的策略和计费控制 95
6.2.1 基本概念 95
6.2.2 PCC架构、功能实体与接口 96
6.2.3 PCC策略和计费控制规则 100
6.2.4 标准PCC流程 102
6.2.5 EPC网络的计费 109
6.3 小结 112

第7章 移动通信核心网规划要点 113
7.1 概述 113
7.1.1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演进 113
7.1.2 移动通信核心网规划的重要性 114
7.2 规划原则及流程 114
7.2.1 规划原则及内容 114
7.2.2 规划流程 116
7.3 网络现状评估 116
7.3.1 评估流程 116
7.3.2 评估内容 116
7.3.3 规划解决方案 117
7.4 网络部署策略 118
7.4.1 概述 118
7.4.2 电路域融合改造策略 118
7.4.3 分组域融合改造策略 120
7.5 业务模型及业务预测 121
7.5.1 概述 121
7.5.2 业务预测 122
7.5.3 业务模型 123
7.6 网元设置原则 125
7.6.1 电路域网元设置原则 125
7.6.2 分组域网元设置原则 126
7.6.3 HLR设置原则 127
7.7 网络组织及承载方式 128
7.7.1 电路域 128
7.7.2 分组域 131
7.8 编号计划 133
7.8.1 移动用户及移动台相关编号 134
7.8.2 与服务区有关编号 134
7.8.3 信令点编码 135
7.8.4 接入点名称 135
7.8.5 IP地址 135
7.9 容灾技术 136
7.9.1 容灾体系的级别 136
7.9.2 核心网演进中的容灾技术 136
7.9.3 容灾技术对比 139
7.9.4 小结 140

第8章 SAE核心网规划要点 141
8.1 概述 141
8.2 移动通信核心网目标架构 141
8.3 移动核心网分组域的演进 142
8.4 SAE网络部署总体策略 142
8.4.1 LTE/SAE网络部署时机 142
8.4.2 SAE组网方式分析 143
8.4.3 网元融合策略 144
8.5 用户预测及业务模型 149
8.5.1 用户预测 149
8.5.2 业务模型分析 150
8.6 关键技术部署 153
8.6.1 Direct Tunnel 153
8.6.2 语音业务连续性技术 157
8.6.3 MME Pool 159
8.6.4 PCC技术 162
8.7 网络组织方案 165
8.7.1 SAE网元设置方案 165
8.7.2 网内组网方式 167
8.7.3 与其他网络间互通 168

第9章 EPC核心网规划示例 170
9.1 规划背景 170
9.2 核心网现状 170
9.2.1 电路域现状 170
9.2.2 分组域现状 170
9.2.3 信令网现状 170
9.3 业务模型及业务预测 171
9.3.1 业务模型 171
9.3.2 业务预测 173
9.3.3 预测结果 177
9.4 建设原则 178
9.5 建设方案 178
9.5.1 核心网网络架构 178
9.5.2 核心网容量需求 181
9.5.3 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181
9.5.4 其他网元设置方案 182
9.5.5 核心网设备汇总 182
9.6 核心网网络组织 183
9.6.1 EPC核心网与LTE无线网间网络组织 183
9.6.2 EPC核心网内网络组织 183
9.6.3 EPC核心网与外部数据网间网络组织 183
9.6.4 EPC核心网与现有核心网间网络组织 183
9.7 编号计划 184
9.7.1 网络下发的PLMN标识 184
9.7.2 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IMSI) 184
9.7.3 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MSISDN) 184
9.7.4 全球MME标识符(GUMMEI) 184
9.7.5 全球临时标识符(GUTI) 184
9.7.6 MMEI 185
9.7.7 接入点名(APN) 185
9.7.8 信令点编码 185
9.8 其他 185
9.8.1 IP地址方案 185
9.8.2 网络管理 185
9.8.3 计费 185
9.8.4 核心网带宽计算 186
9.8.5 时钟和时间同步 187
9.8.6 局址选择 187
9.8.7 对现网的改造要求 187

缩略语 188
参考文献 199

作者介绍


周晴: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企业管理师、高级工程师,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事规划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近30年。曾担任过及海外众多传输、无线通信等大型工程设计、咨询项目的负责人、主持人,为部、省级多家运营商及海外多家建设单位提供了通信网络的规划、可研编制、咨询等服务,其中一些项目获得了设计和咨询成果奖。

文摘


序言



《通信网络架构与优化实战》 前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通信网络已不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管道,更是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科技创新的基石。从物联网的万物互联到5G的超高速率,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到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强大、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通信网络的架构演进、核心技术原理以及在实际部署和优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为广大通信技术从业者、研究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参考书籍。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网络的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传统网络架构在应对海量连接、极低时延、高可靠性等新应用场景时,逐渐显露出瓶颈。因此,理解并掌握新一代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如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以及它们如何重塑网络控制与转发机制,是理解未来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这些前沿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帮助读者构建起对未来通信网络的全景认知。 同时,网络规划与优化是确保网络性能、用户体验和运营成本效益的核心环节。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规划能够最大化资源利用率,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而持续的网络优化则能够应对流量增长、技术迭代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保持网络的竞争力。本书将重点关注通信网络在不同阶段的规划方法、评估指标以及优化策略,涵盖从宏观的网络容量规划到微观的链路性能调整,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实践工具箱。 本书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架构演进与核心技术 1. 通信网络基础理论回顾: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 详细阐述各层的功能、协议及其在现代网络中的作用。重点分析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封装、解封装过程,以及各层协议(如IP、TCP、UDP、HTTP、DNS等)的工作原理,为后续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交换与路由原理: 深入剖析二层交换(MAC地址表、VLAN、STP等)与三层路由(路由表、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等)的核心概念与算法。解释数据包如何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高效传输,以及不同路由协议的适用场景和优劣势。 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各种常见的网络拓扑(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混合型)及其优缺点,分析在不同规模和场景下的适用性。 2. 软件定义网络 (SDN): SDN的基本理念与架构: 解释SDN如何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实现网络的可编程性、灵活性和集中化管理。详细介绍SDN的三大组件:数据平面(交换机)、控制平面(SDN控制器)和应用平面。 OpenFlow协议: 深入剖析OpenFlow协议作为SDN核心通信接口,其消息类型(Hello、Echo、Packet-In、Packet-Out、Flow-Mod等)以及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如何交互,从而实现对转发设备的统一控制。 SDN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探讨SDN在数据中心网络、企业网络、运营商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在简化网络管理、加速服务部署、提高网络效率、实现网络虚拟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3. 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NFV的定义与目标: 阐述NFV如何通过将传统硬件网络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等)的功能虚拟化为运行在标准服务器上的软件实例(VNFs),打破硬件锁定,降低成本,加速创新。 NFV的关键组成部分: 详细介绍NFV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虚拟化网络功能(VNFs)、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以及网络功能虚拟化管理与编排(MANO)。 MANO架构与工作流程: 深入解析MANO在VNFs的生命周期管理(实例化、配置、扩展、终止)、资源调度、故障处理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与SDN的协同关系。 NFV在5G网络中的作用: 分析NFV如何为5G网络提供灵活、可扩展、按需部署的网络服务,支持eMBB、uRLLC、mMTC等多样化业务需求。 4. 云原生网络: 云原生理念与网络: 探讨云原生技术(如容器化、微服务、DevOps、CI/CD)如何影响网络的设计、部署和管理。 容器网络接口 (CNI): 介绍CNI作为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的核心组件,如何为容器提供网络连接,以及常见的CNI插件(如Calico、Flannel、Cilium)的工作原理。 服务网格 (Service Mesh): 深入解析服务网格(如Istio、Linkerd)的概念,如何解决微服务架构中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流量管理、安全防护等复杂问题,以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 1. 网络规划的基本流程与原则: 需求分析: 如何从业务需求、用户行为、应用类型等维度出发,准确识别和量化网络需求,包括容量、时延、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指标。 原则与约束: 确定网络规划的设计原则(如经济性、扩展性、易管理性、安全性)和技术、成本、地域等约束条件。 方案设计与评估: 制定多种网络架构方案,并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和最优方案选择。 实施与验证: 规划实施步骤,并建立相应的验证机制,确保网络按设计目标运行。 2. 容量规划: 流量建模与预测: 分析不同业务(如视频、语音、数据传输)的流量特征,掌握流量增长模型,并利用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进行流量预测。 链路容量计算: 如何根据流量预测结果,计算所需的链路带宽、端口容量,并考虑一定的冗余裕度。 设备选型与配置: 根据容量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交换机、基站等网络设备,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IP地址规划: 规划IP地址段、子网划分,确保地址的有效利用和网络的扩展性。 3. 网络拓扑设计: 分层与模块化设计: 介绍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等经典网络分层模型,以及模块化设计在提高网络可管理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 冗余与高可用性设计: 探讨各种冗余技术(如链路聚合、多路径路由、设备冗余、电源冗余)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容错机制提高网络的可用性。 虚拟化与SDN/NFV在拓扑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SDN/NFV如何改变传统的固定拓扑结构,实现更灵活、动态的网络连接。 4. IP网络设计: 路由设计: 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并进行路由策略配置,优化路由路径,避免环路。 VLAN划分与管理: 如何在二层网络中利用VLAN隔离广播域,提高网络效率和安全性。 QoS (Quality of Service) 设计: 确保关键业务(如VoIP、视频会议)获得必要的网络资源,保证其服务质量。介绍流量分类、标记、整形、拥塞管理等QoS技术。 5. 无线网络规划 (4G/5G): 基站选址与覆盖规划: 如何根据地形、建筑、用户密度等因素,合理规划基站的数量、位置和天线参数,实现区域内的信号覆盖和容量需求。 小区参数配置: 载波聚合、频率复用、切换参数等配置的优化,以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干扰分析与抑制: 如何识别和解决无线网络中的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等问题。 移动性管理: 漫游、切换等机制的实现与优化,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享受无缝的网络连接。 第三部分:通信网络优化与运维 1. 网络性能监控与分析: 关键性能指标 (KPIs): 介绍常用的网络KPIs,如吞吐量、时延、丢包率、抖动、连接成功率、覆盖率等,以及如何进行测量和收集。 监控工具与技术: 介绍SNMP、NetFlow、sFlow、Wireshark等网络监控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它们采集、分析网络流量和设备状态。 日志分析与故障定位: 如何分析系统日志、告警信息,快速定位网络故障的根源。 2. 网络优化策略: 流量工程 (Traffic Engineering): 通过调整路由路径、配置QoS策略等手段,优化网络流量分配,避免网络拥塞,提高资源利用率。 链路性能优化: 调整链路参数、优化协议配置,解决链路拥塞、丢包等问题。 拥塞控制与管理: 介绍TCP拥塞控制算法,以及在网络层面实施拥塞管理策略。 无线网络性能优化: 针对无线网络中的信号强度、干扰、切换等问题,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3. 网络安全: 安全威胁与防护: 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如DDoS攻击、病毒、木马、入侵),并介绍相应的防护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VPN、加密技术)。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如何实施有效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安全审计与应急响应: 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定期评估网络安全状况,并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4. 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 自动化运维: 介绍如何利用脚本、自动化工具(如Ansible、Terraform)来简化重复性的网络配置、部署和管理任务。 AI/ML在网络中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如何用于流量预测、故障诊断、异常检测、性能优化等方面,实现网络的智能化管理。 AIOp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 介绍AIOps如何整合AI/ML能力,实现IT运维的预测性、自适应性和自动化。 结语 通信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本书的内容力求反映当前行业发展的前沿,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阐述。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通信网络的复杂性,掌握有效的规划、设计、部署和优化方法,从而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本书的编写过程得到了众多行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读者一定能够在通信网络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及相关领域进行的详细内容构思,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SAE原理与网络规划》的具体内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通信网络技术和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十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犹如一本“内功心法”,它深入挖掘了SAE技术的核心精髓,让我受益匪浅。在SAE的信令交互方面,本书的解析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以用户会话建立(Session Establishment)为例,书中详细描述了从UE发起请求,到PGW分配IP地址,再到SGW和PGW之间建立用户面隧道(GTP-U Tunnel)的整个流程。它不仅仅列出了主要的信令,如Create Session Request/Response,还深入分析了这些信令携带的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会话的建立和管理。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用户能够同时连接多个PDN,以及在不同PDN连接场景下,网络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在网络规划方面,本书的价值更是体现在其“实战性”上。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SAE的原理与实际的网络规划挑战紧密结合。例如,在移动性管理规划中,书中详细讨论了切换参数的优化问题,包括切换判决门限、切换定时器等的设置,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用户的漫游体验。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处理网络优化问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还对SAE网络的安全架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用户身份的鉴权、数据传输的加密等,并分析了这些安全机制在网络规划阶段如何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部署。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SAE技术的底层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中,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评价二 读完《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不适合那些只想快速了解SAE技术皮毛的读者。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系统架构师、网络规划工程师以及对核心网底层机制有深度探究需求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大部头”。它在网络规划的部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SAE的各种特性与实际的网络规划挑战紧密结合。书中关于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的章节,我特别认真地研读了。它详细讲解了切换(Handover)的种类,比如X2切换和S1切换,并对不同场景下的切换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目标eNodeB的选择、上下文迁移、以及用户感知等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如何优化切换参数,减少掉话率,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另外,关于网络资源规划的章节,书中引入了各种计算模型和评估方法,例如针对数据流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基于用户密度和业务类型的容量评估方法。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方法论应用到我们现有的网络环境中,虽然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工具和数据,但这种思路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意识到,网络规划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需要精细的计算和严谨的推演。书中还提到了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在SAE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层面的策略来实现差异化的服务质量。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设计面向不同业务(如高清视频、VoLTE、物联网业务等)的网络策略至关重要。尽管书中在一些具体的规划工具和配置命令方面涉及不多,但这恰恰是本书的定位所在,它提供的是“道”,而非“术”。掌握了“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专业书籍,对于希望在SAE网络规划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来说,它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评价九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它不是零散的技术碎片集合,而是将SAE技术从原理到应用,进行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梳理。在SAE核心网的各个网元功能方面,本书都给予了深入的阐述。例如,关于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的介绍,它详细讲解了MME在用户注册、附着、鉴权、位置更新、寻呼等方面的职责,以及它如何与HSS、SGW、PGW等网元进行交互。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MME在整个SAE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在网络规划方面,本书的讲解同样系统而全面。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宏观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实际的网络规划要素。例如,在用户面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EPS承载(EPS Bearer)的概念,QoS参数的定义(如QCI, ARP, GBR, MBR),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在网络规划中被设置和管理。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SAE网络中,不同的业务能够获得差异化的服务质量。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网络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移动性管理规划等关键方面,并提供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和方法。虽然书中某些章节的技术细节可能比较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和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SAE网络规划的完整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网络规划的相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SAE原理与网络规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ISBN是9787115321497,面向的读者人群是“人”。 评价一 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对于《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我的感受可谓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SAE技术深度解析的诚意,恨的是,有时候阅读起来确实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消化。本书在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的核心原理部分,几乎是逐层剥茧,从最初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架构的出现,到各个网元(SGW, PGW, MME, HSS等)的功能定位、接口协议、信令流程,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的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其在会话管理、用户注册、位置更新、寻呼等关键业务中的作用,并通过大量的流程图和时序图来直观展示信令的交互过程,这对于理解SAE网络是如何工作的至关重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S1-MME接口和S11接口的描述,通过对比不同的场景,比如数据业务建立、切换、释放等,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信息如何在UE(User Equipment)、eNodeB、MME、SGW、PGW之间传递,从而实现端到端的连接。虽然书中在一些复杂场景的细节处理上,例如多PDN连接的管理、QoS的策略配置等,确实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理解4G LTE网络的核心架构时,这本书无疑是我的案头宝典。很多时候,当我对某个具体的信令交互或者网络行为产生疑问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答案的蛛丝马迹。它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几乎涵盖了SAE网络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从网络容量规划到业务承载优化,再到安全策略的制定,都给出了较为系统性的论述。当然,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阅读的门槛相对较高,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配合其他的入门教材或者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内容。

评分

评价八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犹如一份珍贵的“武林秘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技术,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技术演进脉络。在SAE核心网的接口和协议方面,本书的详尽程度令人惊叹。它详细介绍了S1-MME、S1-U、S11、S5/S8等关键接口的定义、协议栈以及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信令交互。通过阅读书中关于用户附着过程(Attach Procedure)的解析,我清晰地理解了UE、eNodeB、MME、SGW、PGW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信令交换和状态变化。这对于我排查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网络规划部分,本书的讲解也同样精彩。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规划原则,而是更加注重如何将SAE的原理与实际的网络规划场景相结合。例如,在容量规划中,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用户增长、业务发展等因素,来估算核心网网元的容量需求,以及如何进行链路容量的规划。这让我意识到,网络规划并非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严谨的计算和数据支撑。此外,书中还对SAE网络的安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鉴权、加密、完整性保护等,并分析了这些安全机制在网络规划阶段如何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部署。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深度性和实践指导性,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关于SAE网络的完整而深刻的认知体系。

评分

评价五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品味的专业著作。在SAE的架构解析方面,本书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个网元的组成,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接口定义、协议栈以及信令交互。以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为例,书中对其在用户附着、位置更新、小区切换等关键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通过大量的流程图和时序图,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信令是如何在UE、eNodeB、MME、SGW、PGW之间传递的,以及在各个节点上都发生了什么。这对于我理解SAE网络的动态行为和故障排查,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网络规划部分,同样精彩。它不仅仅是停留于理论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加关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问题。例如,在移动性管理规划中,书中详细讨论了切换参数的优化问题,包括切换判决门限、切换定时器等的设置,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用户的漫游体验。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处理网络优化问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此外,书中还讨论了SAE网络的安全架构,包括用户身份的鉴权、数据传输的加密等,以及在网络规划阶段如何考虑这些安全因素。这让我意识到,网络安全并非事后补救,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网络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虽然阅读这本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带来的知识收益是巨大的。它让我对SAE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评价四 初次拿到《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它的厚度和专业性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对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所吸引。在SAE网络的演进方面,本书追溯了从2G、3G到4G LTE的演进历程,并重点阐述了SAE作为4G核心网的关键技术,是如何解决3G核心网面临的瓶颈问题的。这一点对于理解SAE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至关重要。书中对于EPC(Evolved Packet Core)架构的分解,我尤其赞赏。它清晰地划分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以及各个网元在其中的职责。例如,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在控制平面上的核心作用,以及SGW(Serving Gateway)和PGW(PDN Gateway)在用户平面上的数据转发和策略控制功能,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反复阅读了关于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SAE网络如何支持端到端的QoS保障,包括EPS承载(EPS Bearer)的概念、QoS参数的定义(如QCI, ARP, GBR, MBR),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在网络规划中被设置和管理。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业务(如语音、视频、数据)在SAE网络中能够获得不同的服务质量。书中的网络规划部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规划工具的使用,而是更侧重于规划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如何进行网络覆盖和容量的规划,如何根据业务发展趋势来预测网络需求,以及如何考虑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网络部署方案。这让我从一个“应用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设计者”思路的专业人士。虽然书中某些章节的讨论可能略显枯燥,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评价三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高峰,过程艰辛,但登顶后的视野却是无比开阔。在SAE核心网的信令交互方面,本书的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以用户注册(Attach Procedure)为例,书中不仅列出了主要的信令,如Attach Request, Authentication Request, Security Mode Command, Attach Accept等,还深入分析了每一步信令携带的关键信息以及在各个网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我曾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去理解MME、SGW、PGW、HSS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不同情况下,例如首次注册、重注册、漫游注册,信令流程会有哪些细微的差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SAE网络的稳定运行,依赖于每一个网元之间精准无误的配合。书中的网络规划部分,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规划原则,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将SAE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规划实践中。比如,在容量规划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用户行为模式以及网络特性来估算核心网网元(如MME, SGW, PGW)的容量需求,以及如何进行链路容量的规划。这对于我理解现有网络的性能瓶颈,以及未来网络扩容的依据,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此外,书中还讨论了SAE网络的安全架构,包括认证、鉴权、加密等机制,并分析了这些安全机制如何在网络规划阶段就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部署。对于我这种在网络安全方面相对薄弱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关于SAE网络的完整而细致的认知框架。

评分

评价七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指引我一步步深入探索SAE网络的奥秘。在SAE的架构设计方面,本书的讲解非常到位。它将整个EPC(Evolved Packet Core)架构进行了精细的分解,并逐一阐述了各个网元(MME, SGW, PGW, HSS等)的功能、接口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MME在用户注册、附着、位置更新、鉴权等关键流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与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进行交互,获取用户信息和策略。这让我对SAE网络的控制平面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在网络规划方面,本书的价值更是体现在其前瞻性和实用性上。它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网络部署,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SAE网络如何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例如,书中关于IoT(Internet of Things)业务在SAE网络中的承载和管理,就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它分析了IoT业务的特点,如海量连接、小数据包等,并探讨了SAE网络如何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策略来满足这些需求。此外,关于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的概念,本书也给予了初步的介绍,这让我对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能力更加期待。虽然书中某些章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理解,但这些都是构成SAE技术坚实基础的关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前瞻视野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评分

评价六 《SAE原理与网络规划》这本书,是一本让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经典之作。在SAE核心网的原理部分,我尤其被它在信令流程解析上的细致程度所折服。以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承载的建立过程为例,书中详细阐述了从用户请求数据业务开始,到PGW分配IP地址,再到EPS承载在UE、SGW、PGW之间建立的完整流程。它不仅仅罗列了相关的信令,如Create Session Request/Response,还深入分析了每一步信令携带的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对承载建立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何不同的业务会采用不同的承载配置,以及QoS是如何在这种承载的基础上得到保障的。在网络规划方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革命性的。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使用规划工具,而是让我理解规划背后的逻辑和原则。例如,在容量规划中,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用户数量、业务类型、流量模型等因素,来估算MME、SGW、PGW等核心网网元的容量需求。并且,它还提供了一些经验性的计算公式和评估方法,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网络容量规划,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另外,关于网络覆盖规划,书中也给出了相当多的建议,包括如何根据地形、建筑等因素来选择站点,如何进行天线参数的配置,以及如何进行覆盖的评估和优化。这让我意识到,网络覆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基本通信体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SAE技术的底层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