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关于体裁和汉族民歌音乐体裁的划分
第二节 号子
第三节 山歌
结语
第二章 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及其特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北色彩区
第三节 东北色彩区
第四节 江汉色彩区
第五节 湘色彩区
第六节 西南色彩区
第七节 客家民歌特区
结语 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章 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蒙古族民歌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歌
第四节 维吾尔族民歌
第五节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地考察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调查报告和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章
附录 民歌21首
穿心调
摔西瓜
哈腰挂
川江船夫号子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绣灯笼
对花
孟姜女
放风筝
丢戒指
小看戏
茉莉花
无锡景
五只小船
普茹莱弟弟
黑缎子坎肩
我的花儿
美丽的姑娘
阅读完关于声乐技术和演唱风格的章节后,我的感受是,理论的重量压倒了实践的指导性。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域民歌对演唱者在气息控制、音色把握和情感处理上的特殊要求,这无疑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一个渴望模仿和实践的读者来说,书中缺少的是一个清晰的“桥梁”——如何将这些书面化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口头表达。 比如说,描述“某地民歌要求声音带有‘沙砾感’或‘颗粒感’”时,如果能提供一个技术性的练习步骤,哪怕是通过对发声器官的想象性调整,也会比单纯的描述更有帮助。 我希望这本书能更勇敢地跳出纯粹的音乐理论框架,融入一些声乐教学的实践元素。可以增加一些“如何练习”的小板块,专门针对那些跨越不同风格时必须克服的发声障碍。 毕竟,民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声直接传递的,如果读者只能在脑海中“听见”理论,而无法在喉咙里“感受”到实践,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本书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展示了工具的构造,却没能手把手教你如何打磨出精美的器物。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坦率地说,缺乏一些现代读者的审美偏好。它更偏向于传统的学术专著风格,虽然清晰易读,但长期阅读下来,视觉疲劳感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留白适度、对比度更柔和的排版。 更有甚者,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乐谱示例,虽然准确无误,但其清晰度和符号密度让人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对照文本进行学习时,常常需要二次聚焦。 我理解音乐学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对细节的精准呈现,但现代的印刷技术和排版软件完全有能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视觉友好度。 比如,能否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动机或织体进行图形化的提炼或色彩标注? 这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视觉线索快速抓住重点,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五线谱淹没。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关乎学习效率。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而不是仅仅“呈现”信息。这本书在信息呈现上做到了尽职,但在学习体验的优化上,则显得略为保守了些。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关于旋律发展和曲式结构的分析,不得不说,作者的逻辑性极强,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像一座精密的音乐建筑图纸。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面对那些较为艰深的音乐分析方法,也能在后续的例子中找到对应的印证。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于“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探讨似乎还不够深入和细致。许多民歌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它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流变与适应,仅仅从纯粹的音乐结构层面去解剖,可能会遗漏掉其最动人的部分——那种植根于人民生活土壤中的鲜活气息。 我非常希望作者能更侧重于挖掘这些旋律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载体,比如某个劳动号子是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微调其节奏和音高的,或者某个祭祀歌曲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冲突中保持其核心特征的。 这种结合田野调查视角的分析,将会让这本书的音乐学价值更上一层楼,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作品的梳理上,而是展现出音乐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种对人文关怀的渴求,是我阅读这本书时一个持续的念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严谨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格外舒适。不过,我得说,作为一本旨在普及音乐知识的丛书,它的内容深度可能对于完全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有些挑战性。我期待看到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而不是仅仅罗列大量的术语和抽象的分析。 比如,在讲解某个地方戏曲的调式时,如果能附带一段音频示例,并用更直白的方式解析其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相信会大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增加一些“可亲近性”,比如增加一些音乐史上的小故事或者不同地域民歌之间的横向比较,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那就更完美了。 它的厚度和信息量表明了作者的用心,但阅读体验上的优化空间依然存在,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评分这本书在对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收录和分类上展现了极大的广度,这一点值得称赞,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宏观的鸟瞰视角。然而,正因为“广度”的追求,使得在某些区域性特色鲜明的民歌类型上,讨论深度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对于一些尚未被主流学术界充分关注,但民间生命力极强的“活态”民歌形式,书中提及的篇幅非常有限,仿佛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 这种“大而全”的结构,虽然确保了覆盖面,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某一特定地域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会感到意犹未尽。 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进一步聚焦,选择几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歌群落进行深度剖析,深入挖掘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乃至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只有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民歌”这一庞大概念背后,那些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差异和美学共性。 现有的内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目录,而非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报告。希望未来能有更具田野精神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