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音乐学卷)/音乐自学丛书

中国民歌(音乐学卷)/音乐自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青青 编
图书标签:
  • 民歌
  • 中国音乐
  • 音乐学
  • 音乐自学
  • 民族音乐
  • 传统音乐
  • 音乐教育
  • 艺术
  • 文化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11287
商品编码:29888937464
开本:32
出版时间:199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民歌(音乐学卷)/音乐自学丛书
  • 作者:周青青
  • 定价:36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1128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3-12-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0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8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关于体裁和汉族民歌音乐体裁的划分
第二节 号子
第三节 山歌
结语
第二章 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及其特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北色彩区
第三节 东北色彩区
第四节 江汉色彩区
第五节 湘色彩区
第六节 西南色彩区
第七节 客家民歌特区
结语 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章 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蒙古族民歌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歌
第四节 维吾尔族民歌
第五节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地考察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调查报告和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章
附录 民歌21首
穿心调
摔西瓜
哈腰挂
川江船夫号子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绣灯笼
对花
孟姜女
放风筝
丢戒指
小看戏
茉莉花
无锡景
五只小船
普茹莱弟弟
黑缎子坎肩
我的花儿
美丽的姑娘


《丝竹管弦:中国传统器乐艺术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中国传统器乐艺术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重点关注其历史源流、核心乐器体系、主要艺术流派及其独特的审美范式。我们不将视野局限于单一的曲目或流派,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以揭示中国器乐艺术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融入哲学思想、社会变迁与文人情怀,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面貌。本书不仅面向音乐学研究者,也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入门指南与专业参考。 第一章:声响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溯源中国器乐的肇始,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埙、骨笛等史前乐器遗存出发,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编钟、编磬等礼乐制度的核心构成。我们详细探讨了“礼”与“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了早期乐器形制、定音体系(如十二律的建立)以及它们在祭祀、朝会等国家典礼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功用。特别辟出一节,论述了雅乐(宫廷音乐)的程式化特征及其对后世音乐形态的深远影响,并辨析了雅乐中器乐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在孔子“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论断下,乐器发出的声音如何被赋予道德伦理的内涵。 第二章:乐器的家族谱系与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乐器体系庞大而精妙,本章采用“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竹、匏、木)作为基础框架,对主要乐器家族进行系统性的分类介绍。 丝弦乐器: 深入剖析古琴(及其独特的“吟猱绰注”技法与“独奏”的哲学内涵)、古筝的演变历程,从汉代的构造到唐宋的定型,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同时,对二胡等拉弦乐器的“弓弦相制”的物理原理及其在民间音乐中的生命力进行了考察。 竹管乐器: 重点解析笛、箫在音色、发声原理上的差异,探讨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所承载的意境——例如竹笛的明亮与箫的幽深。并对笙的复簧结构及其在乐器合奏中的和声作用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分析。 弹拨乐器: 考察琵琶(曲项与直项)、阮、扬琴等乐器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尤其关注琵琶在文人阶层中的地位及其在武曲与文曲中的表现张力。 打击乐器: 不仅限于简单的节拍功能,更探讨大鼓、钹、锣等在戏曲和民间仪式中的“气氛渲染”与“叙事”作用。 本章强调乐器形制的演变是材料科学、审美变迁与演奏技艺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器乐的流派与地域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器乐艺术在不同地域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差异。本章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器乐流派,分析其环境、气候、民族互动对音乐风格塑造的影响。 江南丝竹: 阐述其细腻、婉约的特点,分析“吹打合奏”中乐器之间的“对话”与“交织”,并探讨其在城市文人娱乐生活中的地位。 广东音乐(粤乐): 重点分析其受西方和声影响的痕迹(如半音阶运用),以及独特的配器法,尤其是对高胡等乐器的应用。 陕西秦腔与西北器乐: 强调其粗犷、饱满的张力,考察板胡、唢呐等乐器如何承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文精神。 台湾与福建的南管音乐: 深入探讨其保留的古老音阶体系和庄重的仪式感,以及对前现代音乐实践的活态传承。 第四章:器乐的演奏技法与审美哲学 本章进入器乐艺术的核心——技术与哲学的交融。 指法与音色控制: 详细解析了器乐演奏中“技”的三个层面:力度(轻重缓急)、时值(节奏的弹性)与装饰音(如古琴的“绰注”与古筝的“滑音”)。这些技法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音色塑造的手段。 “意在言外”的审美观: 探讨中国器乐,尤其是独奏乐器(如古琴),如何追求“空灵”、“韵味”和“气韵生动”。乐曲的结构往往是松散的、可变异的,演奏者通过对节奏的自由处理(如“散板”),来表达难以言说的内在情感,实现“以有限的音符,表达无限的意境”。 传统记谱法(工尺谱与减字谱): 分析这些非五线谱记谱法如何体现了演奏者对音乐的个体化理解和二次创作的空间,与西方强调精确复现的记谱传统形成对照。 第五章:器乐的传承与当代挑战 本章将目光投向近百年,探讨传统器乐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转型与挣扎。我们分析了20世纪以来“器乐改革”的历程,包括乐器改良(如增设音品、改进琴码)与曲目创作的现代化尝试。同时,也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器乐学习意愿的变化。最后,展望器乐在当代舞台艺术、影视配乐中的融合与创新方向,探讨如何在坚守核心审美的前提下,实现技艺的薪火相传。 结语 中国传统器乐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精神在声响世界中的投射。本书试图通过对器乐的物质载体、技术实践和哲学内涵的多维考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艺术领域,理解那些古老的琴声竹韵,如何在当代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关于声乐技术和演唱风格的章节后,我的感受是,理论的重量压倒了实践的指导性。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域民歌对演唱者在气息控制、音色把握和情感处理上的特殊要求,这无疑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一个渴望模仿和实践的读者来说,书中缺少的是一个清晰的“桥梁”——如何将这些书面化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口头表达。 比如说,描述“某地民歌要求声音带有‘沙砾感’或‘颗粒感’”时,如果能提供一个技术性的练习步骤,哪怕是通过对发声器官的想象性调整,也会比单纯的描述更有帮助。 我希望这本书能更勇敢地跳出纯粹的音乐理论框架,融入一些声乐教学的实践元素。可以增加一些“如何练习”的小板块,专门针对那些跨越不同风格时必须克服的发声障碍。 毕竟,民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声直接传递的,如果读者只能在脑海中“听见”理论,而无法在喉咙里“感受”到实践,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本书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展示了工具的构造,却没能手把手教你如何打磨出精美的器物。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坦率地说,缺乏一些现代读者的审美偏好。它更偏向于传统的学术专著风格,虽然清晰易读,但长期阅读下来,视觉疲劳感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留白适度、对比度更柔和的排版。 更有甚者,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乐谱示例,虽然准确无误,但其清晰度和符号密度让人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对照文本进行学习时,常常需要二次聚焦。 我理解音乐学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对细节的精准呈现,但现代的印刷技术和排版软件完全有能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视觉友好度。 比如,能否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动机或织体进行图形化的提炼或色彩标注? 这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视觉线索快速抓住重点,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五线谱淹没。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关乎学习效率。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而不是仅仅“呈现”信息。这本书在信息呈现上做到了尽职,但在学习体验的优化上,则显得略为保守了些。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关于旋律发展和曲式结构的分析,不得不说,作者的逻辑性极强,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像一座精密的音乐建筑图纸。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面对那些较为艰深的音乐分析方法,也能在后续的例子中找到对应的印证。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于“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探讨似乎还不够深入和细致。许多民歌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它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流变与适应,仅仅从纯粹的音乐结构层面去解剖,可能会遗漏掉其最动人的部分——那种植根于人民生活土壤中的鲜活气息。 我非常希望作者能更侧重于挖掘这些旋律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载体,比如某个劳动号子是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微调其节奏和音高的,或者某个祭祀歌曲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冲突中保持其核心特征的。 这种结合田野调查视角的分析,将会让这本书的音乐学价值更上一层楼,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作品的梳理上,而是展现出音乐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种对人文关怀的渴求,是我阅读这本书时一个持续的念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严谨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格外舒适。不过,我得说,作为一本旨在普及音乐知识的丛书,它的内容深度可能对于完全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有些挑战性。我期待看到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而不是仅仅罗列大量的术语和抽象的分析。 比如,在讲解某个地方戏曲的调式时,如果能附带一段音频示例,并用更直白的方式解析其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相信会大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增加一些“可亲近性”,比如增加一些音乐史上的小故事或者不同地域民歌之间的横向比较,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那就更完美了。 它的厚度和信息量表明了作者的用心,但阅读体验上的优化空间依然存在,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评分

这本书在对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收录和分类上展现了极大的广度,这一点值得称赞,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宏观的鸟瞰视角。然而,正因为“广度”的追求,使得在某些区域性特色鲜明的民歌类型上,讨论深度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对于一些尚未被主流学术界充分关注,但民间生命力极强的“活态”民歌形式,书中提及的篇幅非常有限,仿佛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 这种“大而全”的结构,虽然确保了覆盖面,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某一特定地域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会感到意犹未尽。 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进一步聚焦,选择几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民歌群落进行深度剖析,深入挖掘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乃至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只有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民歌”这一庞大概念背后,那些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差异和美学共性。 现有的内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目录,而非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报告。希望未来能有更具田野精神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补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