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巴伦波伊姆序:玛丽安·萨义德致谢1980年代1-古尔德的对位法慧见 2-追忆钢琴家的台风和艺术3-威风凛凛(论音乐节)4-论理查·施特劳斯5-《女武神》、《阿依达》、《X》6-音乐与女性主义7-万人迷大师(评《了解托斯卡尼尼》)8-演奏家:人到中年9-维也纳爱乐:全套贝多芬交响曲和协奏曲10-《塞维利亚理发师》、《唐乔万尼》11-古尔德在大都会博物馆12-裘利斯·恺撒13-《蓝胡子的城堡》、《期待》14-切利比达克15-彼得·塞拉斯的莫扎特16-席夫在卡内基第二部1990年代17-理查·施特劳斯18-瓦格纳和大都会的《指环》19-歌剧的制作(《玫瑰骑士》、《死屋》、《浮士德博士》)20-风格与无风格(《埃莱克特拉》、《塞米拉米德》、《卡佳·卡芭诺娃》)21-布伦德尔:乐语(评布伦德尔新著《音乐的探寻:文章、演说、访谈、追想》)22-《死城》、《费德里奥》、《克林霍夫之死》23-风格的不确定性(《凡尔赛的幽灵》、《士兵》)24-音乐的回顾25-巴德音乐节 26-对瓦格纳不忠实之必要 27-音乐和指挥的姿势(论索尔蒂)28-《特洛伊人》29-儿戏(评所罗门《莫扎特传》)30-《古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31-巴赫的天才,舒曼的怪癖,肖邦的无情,罗森的天资(评罗森的《浪漫主义世代》)32-为什么要听布列兹?33-欣德米特与莫扎特34-评麦可·坦纳新著《瓦格纳》35-那张椅子里的古尔德(评欧斯华《古尔德和天才的悲剧》)36-谈《费德里奥》37-音乐与场面(《灰姑娘》、《浪子的历程》)38-评戈特菲德·瓦格纳的《不与狼同嗥的人:瓦格纳的遗泽——一本自传》39-给大众的巴赫第三部2000年以后40-巴伦波伊姆(跨文化连结)41-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炫技家42-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43-巴伦波伊姆和瓦格纳禁忌44-不合时宜的沉思(评所罗门的《晚期贝多芬》)附录:巴赫/贝多芬
《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 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 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具影响力、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体验,是一种思维上的“被激活”感。它并非简单地告知读者“是什么”,而是更着重于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这样”。作者对既有观念的质疑态度,以及那种勇于探索边缘地带的探索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我进行独立思考的欲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认知定式。这种深层次的互动,远超一般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与思想的深度交锋。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工具箱”,教会了我用更批判、更多维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这种思维方法的革新,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书本本身所探讨的具体主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并非那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或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引人入胜的对话。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绪,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观察点切入,逐步深入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核心洞见。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便跟随作者的思路走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这种行文的流畅性,没有丝毫的拖沓或跳跃,每句话的衔接都如同水银泻地般自然而然。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回头重读某个句子以求理解,这充分证明了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上的高超技巧。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维持了极高的可读性,让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进入殿堂,而专业人士则能从中发现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层次感,仿佛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丰富与深度。初次捧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吸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排版上所下的功夫,每一段落的留白处理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即便面对相对专业或思辨性较强的内容,也不会感到压迫或晦涩。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制作者对读者的尊重。装帧的质感也无可挑剔,厚实的纸张,坚固的书脊,让人有理由相信它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成为案头常伴的良师益友。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已然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探索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广阔世界。从外在的精美,便能窥见内在的用心良苦,这绝非市面上随处可见的普通读物可比拟的。
评分我必须强调,作者在选择论证案例时的独到眼光,简直令人叹服。每一个被提及的例子,无论是具象的艺术作品,还是抽象的哲学概念,都服务于更宏大的主题,绝无任何堆砌之嫌。这些案例的选择,跨越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通过对这些鲜活例证的剖析,书中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立足之地。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极大地拓宽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这种通过具体事例来阐发普遍真理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评分整本书的语气和情感基调,散发着一种成熟而克制的激情。这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深刻洞察,没有年轻气盛的浮躁,却饱含着对所探讨事物近乎虔诚的热爱。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即使在论述最尖锐的观点时,也保持着令人信服的理性与风度。这种稳定而充满力量的笔触,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人格魅力的熏陶。它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的教诲,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温暖而有力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即使在合上之后,其共鸣依然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