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词典 增订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68
2016年10月北京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术语的呈现都恰到好处,让人在查阅信息时感到无比的流畅和舒适。它的版式设计极具逻辑性,无论是标题层级的区分,还是正文的字体字号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音乐体系的人,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不会被复杂的信息淹没。尤其赞赏的是它对复杂概念的图文结合处理,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巧妙地将乐器结构图、五线谱与简谱的对照范例穿插其中,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据库罗列,而更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索。我常常感慨,一本好的工具书,能让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一种享受,而这本词典,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音乐爱好者,我深知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与时俱进。这本书的“增订版”几个字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在努力跟进时代的发展,力求囊括最新出现或被重新界定的音乐现象和术语。这不仅仅是对旧有知识的简单修补,更像是一次对中国音乐史和当代音乐实践的深度梳理与更新。每一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过去版本中缺失或描述不够清晰的概念得到了更精准、更全面的阐释。这种持续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确保它不会沦为一本过时的参考资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或者专业演奏的人来说,这种时效性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石。它用事实证明,真正的经典,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的。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性,这对于一本需要依赖精确性生存的词典来说,是最高的褒奖。它所体现出的学术精神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力求简洁而全面,避免了过多的冗余和主观色彩的渲染,完全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呈现知识。当你对着一个陌生的术语感到困惑时,翻阅它得到的解释,总能让你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建立了一个内在的交叉引用体系,尽管没有明显的箭头指示,但在阅读相关条目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这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帮助读者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记忆。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知识的密度和可靠性,让我对它的每一次使用都充满了信任感和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啊,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盗版货能比拟的。封面色彩搭配得很有格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鎏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一看就觉得里头肯定藏着宝贝。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不仅护眼,拿在手里阅读时,指尖摩擦的触感也是一种享受。翻开扉页,看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标志,心里就踏实了,这可是国内音乐出版界的金字招牌,质量有保障。而且,作为增订版,它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下了大功夫,边角的圆滑处理,书脊的牢固装订,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即便是作为一本工具书,它也成功地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想翻开来领略一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打磨,在现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简直是一个微型的中国音乐知识库。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分散地去查阅好几本不同的书籍或资料来验证一个术语的准确含义或某个乐器的起源背景。从最古老的宫廷雅乐,到地方戏曲中的特色乐器,再到近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几乎所有我感兴趣的关键节点,都能在这本词典里找到清晰、权威的定论。我试着查找了一些非常冷门的、地方性很强的民间乐器名称,结果令人惊喜地发现,它不仅收录了名字,还附带了简要的形制描述和使用地域的标注。这种广度和深度,使得它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无论是备课、欣赏音乐会,还是仅仅满足一时的好奇心,它都能提供坚实可靠的知识支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音乐世界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