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篇
1什么是唱歌?—2
2中国古老的歌谣是什么?—2
3古时候的人是怎么“唱”的?—4
4唱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5歌唱究竟是属于音乐还是文学?—7
6声带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什么?—8
7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什么?—9
8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什么?—11
9什么是丹田气?歌唱的呼吸是来自于丹田吗?—15
10咬字在歌唱中的作用是什么?—15
11什么是乐感?—19
12乐感可以后天培养吗?可以自我训练吗?—20
13朗诵在歌唱乐感中的作用是什么?—21
14“起承转合”的概念在乐感培养中的作用是什么?—22
15如何在歌唱中做到“嗲”的字与“白”的字的合理使用?—23
16如何合理地理解“骑在腰上唱”?—26
17如何处理歌曲演唱中音量强弱的对比?—28
18什么是“倒字”?什么是“咬字”太死?—28
19什么是“关闭”唱法?如何练习“关闭”?—30
20如何正确理解“打开喉咙”?—32
21什么是“咽音”?—34
22“咽音”训练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哪些?—36
23如何正确理解“咽音”训练中“拉舌头”“推舌骨”“推下巴”的方法?
—38
24模仿动物的啼叫也能训练嗓音吗?—39
25什么是“面罩”?什么是“掩盖”?—41
26什么是“基音”?什么是“泛音”?—41
第二篇
27中国声乐艺术三大唱法的风格分类和体系的建立是如何确立的?
—46
28什么是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55
29“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59
30民族唱法和“民间唱法”的区别在哪里?—60
31民族唱法的歌手大都接受过美声唱法的训练,这种学习的方法正确吗? —61
3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审美体系吗?根据是什么?—63
33造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差异的原因还有什么?这两种唱法
的逆向性可以调和吗?—63
34美声唱法是“竖”着唱,民族唱法是“横”着唱,通俗唱法是“咧”着唱,
“戏曲唱法”是“捏”着唱的说法有道理吗?—66
35民族唱法的“横”与“戏曲唱法”的“捏”是“咽音”吗?—67
36近年来声乐界出现了很多诸如“民通”“美通”“民美”“通民”等新提法,这种分类准确吗?有意义吗?—68
37金铁霖老师的“金氏唱法”是造成民族声乐“千人一面”的原因吗?—69
第三篇
38“学生永远是老师的‘试验品’,甚至是老师教学的‘牺牲品’”,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76
39“‘开口’小的有音色,‘开口’大的有音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77
40“‘管子’越大,声音越粗;‘管子’越细,声音越高”的理论之于歌者可以作何理解?—77
41怎么理解声带好比“簧片”的说法?—78
42什么是声音的“辨识度”?—78
43歌唱有“肌肉记忆”吗?—83
44唱歌要“声情并茂”,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吗?能做到吗?—84
45唱歌要“雅俗共赏”,这种说法符合实际吗?能做到吗?—84
46什么样的歌曲中国老百姓喜爱?什么样的歌者中国老百姓喜爱?—87
47王昆老师的演唱算是“民族民间唱法”吗?—90
48郭兰英老师的演唱算是“戏曲唱法”吗?—93
49李谷一老师的演唱算是民族唱法吗?—95
50李双江老师的演唱算是民族唱法吗?—97
51殷秀梅老师的演唱算是美声唱法吗?—99
52董文华老师的演唱算是通俗唱法吗?—101
53民歌演唱是否有一个公认的、系统的审美标准?—102
54目前民族唱法普遍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的训练,您认可这种说法吗?—103
55对于梅葆玖老师说过的“男人都有‘小嗓’,只是开发与否”的说法该怎样理解?—105
56对于李世济老师说过的“演员就是要打擂”的说法该怎样理解?
—107
57为什么到目前为止邓丽君的演唱依然是东方受众欢迎的演唱风格之一?—110
58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依然是世界受众欢迎的演唱风格之一?—111
59怎么看待流行音乐?—112
60怎么看待摇滚音乐?—113
61如何评价《炫民族风》《小苹果》之类的歌曲?—115
62怎样评价《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之类的赛事和《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115
63如何看待“草根歌手”频繁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116
64怎么看待“首唱”?—117
65怎么看待“假唱”?—117
第四篇
66有媒体将您的唱法归纳为“四不像”,这种归纳对吗?这四者能统一吗?它还属于民族唱法吗?—122
67有同行说,您把歌唱的属性一半定位在文学中,是为了回避您在演唱中“里出外进”的缺陷,这种说法对吗?—123
68听说但凡男高音在舞台上演唱高音都“破”过,您面临过这种尴尬吗?—124
69有同行说,您的演唱有时候特别夸张,表情有时候也很做作,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125
70有模仿者模仿您唱歌时“撅屁股”的动作,很夸张、不好看,您是怎样看待这种表演形体符号的?—133
71唱歌是您从小的理想吗?是什么原因使您走上了歌唱道路?—133
72您是什么时候学习歌唱的?—137
73您在学习歌唱的道路上启蒙老师是谁?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139
74在您学习歌唱的道路上还得到过哪些老师的教诲?他们各自的教学特点是什么?—141
75在所有的老师中,谁对您的影响深?—149
76金铁霖老师是您的“一课师”,那您为什么没有继续跟他学下去?—153
77在学习歌唱的道路上您有过偶像吗?您模仿过谁?—155
78您在正规学习歌唱之前学习过舞蹈、钢琴、京剧、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这些不同的技艺对您后来的演唱有帮助吗?—156
79听说您喜欢书画,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书画展。习书画对您的歌唱有帮助吗?—159
80您学习声乐是从美声唱法开始的,为什么后来没有走这条道路?您是怎样考上总政歌舞团的?又是怎样选择和形成如今的演唱风格的? —163
第五篇
81有媒体说您是以录音磁带的发行走上舞台和走进千家万户的,您次出独唱专辑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促成此事的?—170
82您开始录制独唱专辑是在哪家唱片公司?后来您有过与唱片公司或演艺公司签约的经历吗?录制过多少张独唱专辑?—172
83您签约过多家唱片公司,您觉得成功吗?—174
84在您的歌唱生涯中,有过艰苦奋斗的经历吗?—176
85在您的歌唱生涯中,遇到过大的挫折是什么?—179
86在您的歌唱生涯中,得到过大的快乐是什么?—182
87在您的歌唱生涯中,感受过大的幸福是什么?—183
88在您的歌唱生涯中,有记忆深刻的成功演出吗?—183
89您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声乐比赛吗?
—189
90您获得过什么样的歌唱奖项?您认为获奖对一个歌手重要吗?
—191
91您举办过个人演唱会吗?国外普遍认为举办演唱会的场次多少是一个演员成功与否和收入多少的标志,为什么国内的演员却鲜有如此表现?—193
92您是哪一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共参加了多少届?参加“央视春晚”对一个演员重要吗?—196
93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您演唱的歌曲都是怎样产生的?
—204
94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什么特别难忘的记忆吗?
—205
第六篇
95能说说有关歌曲《小白杨》和《峨嵋酒家》的往事吗?
—208
96能说说有关歌曲《说句心里话》的往事吗?—210
97能说说有关歌曲《什么也不说》的往事吗?—215
98您演唱了大量广为传唱和耳熟能详的歌曲,说明您在歌曲选择方面很有经验,您是怎么选择的?—219
99您演唱了大量广为传唱的军旅歌曲,为什么现在的军旅歌曲流传甚少?—222
100一首歌曲的流传与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有很大关系,您是怎么进行二度创作的?—226
101有人说男声合唱《天路》也属于二度创作,而且听说该合唱实际上是由您创意改编的,有这回事吗?—229
102歌者与词曲作者的合作关系很重要,您与哪些词曲作者合作较为默契?—234
103听说施光南老师说过:“小郁啊,你把《在希望的田野上》唱成《在希望的阳台上》了”,有这回事吗?—238
104我们知道您也是一位创作型的歌者,自己能作词、谱曲,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240
105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离开演出团体的?—242
106什么契机让您创办了“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244
107您从事歌唱四十余年了,您认为唱歌的终目的是什么?
—247
108您能预测下未来歌坛的情况吗?—249
109您能给现在的歌者或未来的歌者提点什么建议吗?—251
110大家都知道您特别会唱歌,能介绍一些唱歌的窍门吗?—252
111常言道“人生如戏”,人人都有谢幕的时候,如果要您用一首歌来总结自己的歌唱生涯,会用哪一首?—254
后记
《郁钧剑·歌唱问答111例》是歌唱家郁钧剑,对自己在几十年的歌唱学习与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他从自己从艺、从军的实际角度出发,不仅对很多歌者关心的基本歌唱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对中国声乐发展史上的很多现象进行评析,并分享了自己在歌唱学习、歌唱表演、作品选择方面的宝贵经验。此外,作为一位从艺几十年的歌唱家,作为见证者,他更是在书稿中对歌者关心的很多声乐界的往事、趣事进行了披露。与一般的歌唱类书稿不同,他以问答的方式呈现丰富的内容,更简洁、明晰。总体来说,书稿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对于专业从业者,还是业余歌唱爱好者,本书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个人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平衡“学院派”的严谨性与舞台表现力的灵活性。很多美声教程过于强调发声器官的精确控制,导致唱出来的声音虽然技术上完美,但却显得有些“匠气”和僵硬,缺乏灵魂;而一些侧重于民族唱法的书籍,虽然情感表达热烈,但对基础的科学发声原理讲解又显得不够深入。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这种“双轨制”教学的。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一套扎实的美声技术框架——比如更科学的喉位稳定、更有效的头腔共鸣运用——同时也能巧妙地融入民族唱法中那些富有张力和地域特色的处理技巧。比如,在处理颤音或者力度变化时,两种唱法之间是否有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比练习,帮助学习者理解何时应侧重于美声的“圆润饱满”,何时应切换到民族的“明亮穿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两本教材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跨越流派的融合创新,这对于渴望成为全面型歌唱者的我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显得专业又不失亲和力,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系统性的声乐学习资料。我一直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难以找到一本能将两者融会贯通,同时又适合零基础入门的教材。很多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实操性太强,缺乏必要的声乐原理讲解。这本书的标题《郁钧剑歌唱问答111例》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问答”的形式预示着它可能是以一种更加直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展开教学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尤其期待看到它如何通过这111个具体的“案例”来剖析和解答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最常见、最困惑的那些技术难题,比如气息的控制、共鸣的寻找,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声部和音域的衔接问题。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声乐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它将是声乐学习者案头必备的宝典。 这种实用主义的编排方式,比起传统的教科书,更能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能立即获得即时性的指导。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郁钧剑”这个名字。在声乐界,这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教学传承。因此,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本通用的声乐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蕴含着特定“大师思维”的教学心得集。这种期待是基于对权威性的尊重——即学习者希望直接从一线表演者或资深教育者的经验中汲取智慧,而不是通过二手资料进行转述。我希望这本书的“问答”不仅仅是“是什么”和“怎么做”,更深层次地,希望能触及到“为什么”。为什么郁老师选择这种方式来处理某个特定的音高?他对于情感投入与技术规范的平衡点在哪里?如果能在某些案例中,穿插一些关于舞台心理、如何克服怯场、或者如何解读歌词背后的文化意涵的讨论,那就太棒了。这种将技术、艺术感悟和舞台实践经验熔于一炉的深度,才是真正能让初学者在技巧之外,建立起健康、成熟的歌唱观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一个经常在图书馆或书店里翻阅声乐书籍的读者角度来看,我非常注重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后续的资源配套感。一本好的教程,不应该在看完一遍后就束之高阁。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上能体现出极强的实用性。比如,每个“问答”后的练习部分,是否提供了清晰的练习频率建议?对于一些需要听觉判断的练习,如果能辅以配套的音频资源(哪怕是扫描二维码获取),那就更完美了,因为声乐学习严重依赖于听觉反馈。此外,我关注到这本书可能是基于传统纸质媒介,我希望它的纸张质量、装帧设计能经受得住高频率翻阅和书写批注的考验。如果它能设计成那种可以摊开平放,方便对着镜子练习时随时查阅的样式,那更是对学习者便利性的巨大提升。最终,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持续的、可以反复咀嚼和深入挖掘的“学习伙伴”,而不是一次性的知识倾销。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声乐爱好者,我深知“入门”阶段的迷茫感是多么令人沮丧。你总是在怀疑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担心自己正在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未来进步的绊脚石。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强调了“初学教材”,这一点对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希望看到的内容是绝对循序渐进、零预设知识的友好度。这意味着,它不应该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任何音乐基础或者对发声器官有基本的了解。理想中的入门教程,应该从最基础的身体放松、气息的建立开始,用最直观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发声概念,比如“好像在叹息”、“像对着镜子呵气”之类的具体操作感。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提供大量的可检验的自我诊断方法。例如,当我感觉声音“挤”的时候,书上有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动作或练习,让我能立刻自我检查并做出微调?如果111个“问答”中,有一大半是针对这些初学者最基本、最容易犯错的环节进行“排雷”,那么这本书的“初学”定位就真正做到了实至名归,而不是徒有虚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