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 作者 | 姜正成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ISBN | 9787504759696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字数 | 页码 | 27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内容简介 | |
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面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走向,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我们数典忘祖,对本国文化一知半解,又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所以,值此民族复兴之际,青年朋友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践行古人崇尚的道德品质,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 |
作者简介 | |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作品,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
目录 | |
章 传统伦理道德 礼义廉耻 / 002 五伦 / 002 三纲五常 / 003 孝悌 / 00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06 克己复礼 / 007 忠恕 / 008 中庸 / 009 修齐治平 / 00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 010 内圣外王 / 010 三从四德 / 011 第二章 古代哲学流派及人物 儒学 / 014 理学 / 015 心学 / 016 道家 / 018 玄学 / 019 墨家 / 021 名家 / 022 阴阳家 / 024 纵横家 / 025 法家 / 026 兵家 / 028 孔子 / 028 / 029 庄子 / 030 董仲舒 / 032 王充 / 032 何晏 / 033 王弼 / 035 嵇康 / 036 周敦颐 / 038 张载 / 039 程颐 / 040 朱熹 / 041 陆九渊 / 043 王守仁 / 044 李贽 / 046 王夫之 / 048 戴震 / 049 严复 / 050 第三章 重要历史事件 田单复国 / 054 窃符救赵 / 055 巫蛊之祸 / 056 佛教入国 / 057 党锢之祸 / 058 牛李党争 / 060 会昌灭佛 / 061 陈桥兵变 / 062 靖康之变 / 064 钓鱼城之战 / 065 四大汗国 / 066 朱元璋治贪 / 067 土木之变 / 068 张居正改革 / 070 萨尔浒之战 / 071 曾国藩与湘军 / 072 洋务运动 / 073 第四章 史家与史学名著 左丘明与《 左传 》 / 076 司马迁与《 史记 》 / 077 刘向与《 新序 》《 说苑 》 / 078 班固与《 汉书 》 / 079 刘知几与《 史通 》 / 080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 / 082 郑樵与《 通志 》 / 083 袁枢与《 通鉴纪事本末 》 / 084 顾炎武与《 日知录 》 / 086 赵翼与《 廿二史札记 》 / 087 钱大昕与《 廿二史考异 》 / 088 章学诚与《 文史通义 》 / 089 崔述与《 考信录 》 / 090 第五章 古代文史常识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 / 094 周代诸侯的等级 / 094 古代的禅让 / 096 天干地支 / 098 古代官员的俸禄 / 099 三省六部制 / 100 九品官人法 / 101 八旗制度 / 102 历代兵役制度 / 102 太尉 / 104 御史大夫 / 104 三公九卿 / 105 大理寺 / 106 洗马 / 107 东厂、西厂 / 107 锦衣卫 / 108 军机处 / 109 达鲁花赤 / 109 五刑 / 110 察举与征辟 / 110 孝廉 / 111 贤良方正 / 112 古代的图书馆 / 112 学费为何称“束脩” / 114 科举制度 / 115 科举四宴 / 115 八股文 / 116 书院 / 117 第六章 古籍常识 《七略》 / 120 三洞四辅 / 121 三藏 / 121 正史 / 122 杂史 / 123 别史 / 123 野史 / 124 纪传体 / 125 编年体 / 126 纪事本末体 / 126 典志体 / 127 会要体 / 128 学案体 / 129 起居注 / 130 实录 / 131 方志 / 132 类书 / 132 丛书 / 133 校勘四法 / 134 雕版印刷 / 135 善本 / 136 百衲本 / 137 内府本 / 137 十三经 / 137 二十四史 / 138 《二十二子》 / 139 《 永乐大典 》 / 139 《 四库全书 》与七阁 / 140 第七章 古代文学常识 六书 / 144 训诂学 / 145 赋比兴 / 146 古体诗 / 147 近体诗 / 147 词 / 148 词牌 / 149 赋 / 150 变文 / 151 传奇 / 152 话本 / 153 诸宫调 / 154 散曲 / 155 元杂剧 / 155 南戏157 骈体文 / 158 笔记小说 / 159 章回小说 / 160 建安风骨 / 161 田园诗 / 163 山水诗164 宫体诗 / 165 新乐府运动 / 166 花间派 / 168 西昆体 / 168 婉约派 / 169 豪放派 / 170 江西诗派 / 171 永嘉四灵 / 172 台阁体 / 173 古文运动 / 174 前七子、后七子 / 176 公安派 / 177 江左三大家 / 178 桐城派 / 179 讲史小说 / 180 神魔小说 / 181 世情小说 / 182 才子佳人小说 / 183 公案小说 / 184 谴责小说 / 184 诗言志 / 186 美刺 / 187 温柔敦厚 / 187 文以载道 / 188 第八章 诗词名句 自然风光 / 190 述志抒怀 / 191 愁恨悲欢 / 192 乡思离情 / 194 友情、爱情 / 195 哲思理趣 / 197 忧国忧民 / 198 边塞军旅 / 199 闲情逸致 / 200 怀古咏史 / 201 诗文创作 / 202 第九章 古代音乐戏曲常识 八佾 / 204 五音 / 204 《韶》《武》 / 204 乐府 / 205 傩 / 206 百戏 / 206 古琴 / 207 编钟 / 207 箜篌 / 208 古筝 / 209 琵琶 / 209 笛子 / 210 洞箫 / 211 二胡 / 211 《 高山流水 》 / 212 《 梅花三弄 》 / 212 《 阳关三叠 》 / 213 《 秦王破阵乐 》 / 213 《 夕阳箫 鼓》(《 春江 花月夜》) / 214 《 汉宫秋月 》 / 215 《 阳春白雪 》 / 215 《 渔樵问答 》 / 216 《 胡笳十八拍 》 / 217 《 广陵散 》 / 217 《 平沙落雁 》 / 218 《 十面埋伏 》 / 218 《 霓裳羽衣曲 》 / 219 “梨园”一词的由来 / 220 梨园行的祖师爷 / 220 京剧 / 221 生旦净丑 / 222 青衣 / 222 老生 / 223 铜锤花脸 / 224 跑龙套 / 225 折子戏 / 226 票友、票房 / 226 西皮、二黄 / 227 说学逗唱 / 228 第十章 建筑园林 传统的祭祀建筑 / 232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 233 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布局 / 234 古代的街和坊 / 235 明堂辟雍 / 236 十三陵的选址和布局 / 238 中国古代的城墙 / 239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 240 影壁的种类和特点 / 241 牌楼的形式和功用 / 242 台榭的形式和功用 / 243 第十一章 古代礼仪常识 “五礼” / 246 古代的祭礼 / 248 帝王封禅 / 249 古代的礼器 / 250 古时丧葬习俗 / 251 “五服” / 253 服丧 / 254 冠礼 / 255 笄礼 / 257 古代的婚聘六礼 / 258 跪拜礼 / 260 古人的行辈 / 261 参考文献 / 263 后 记 / 265 |
编辑推荐 | |
适读人群 :想要温习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追求上进的学生、上班族及家长等 学习传统伦理,有益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了解古代艺术,有益于培养培养高雅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熟习文史掌故,有益于增长知识,文采斐然。践行古人智慧,做新时代的中国人。 |
文摘 |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和五项永恒的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渔网上的大绳,与纲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服从的关系。把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的服从的关系。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之为“常”。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互爱,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去就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颇受今人诟病,觉得是对人性的扼杀、摧残,而“吃人的礼教”也因而成了的文学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在新时代,我们可以赋予“礼”新的内涵。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礼记?中庸》对孔子的概括,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天下之达德”。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信”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我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信”被列入“五常”。“诚实”“不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从此便被普遍认同了。 三纲的思想渊源是孔子讲的一句话,即“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君、臣、父、子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董仲舒在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主张之上,又加上了夫妻关系,并且淡化了君主、父亲、丈夫的职责和义务,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从的地位,还将这三条纲领确定为实行王道仁政的三条纲领。董仲舒认为这三条纲领是根据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的总称,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们总称为“五常”,并且认为王者如果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的道理,就能够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 从宋代朱熹始,三纲五常联用。从上述可知,三纲五常的观念,源自先秦,经孟子发展,成为五伦。到了汉代,孟子的五伦思想转型成为三纲五常,成为了汉代礼教文明的纲纪准则,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政教制度。 ■孝悌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门下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在今天看来,有些内容不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葬父”“卧冰求鲤”乃至寻死等,这些在古代青史留名的事,在今天看来并不足取。 尽管如此,“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那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还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其他学生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放在当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儒学提倡的这个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
序言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