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书名 | 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 进化心理学 人类心理设计之路 | ||
作者 | 陈红 | ||
定价 | 40.00元 | ||
ISBN号 | 9787566407955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版次 | 1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300 |
插图 | |
《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进化心理学:人类心理设计之路》: 四、达尔文进化论的滥用 与生物学界对自然选择学说迟迟不肯接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文学界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狂热追随。但由于受早期宗教神学的特创论和后期唯理主义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物”的达尔文主义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严重异化了。他们其实忽略了达尔文主义作为描述真实因果过程的科学理论的性质。他们不仅夸大了达尔文自然选择解释在保持人类与其他物种进化历程中的连续性,更将这种连续性在基因遗传和变异机制的作用下,应用于对社会进化的目的论以及优生学的支撑,这种误解和异化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达尔文进化论在社会进化研究方面的实质的滥用。 英哲学斯宾塞(H.Spencer)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尽管一直没有任何坚实的客观证据支撑,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信仰,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却颇为流行,这甚至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所谓“优生学”在西方的泛滥,以及由此导致的德对犹太等民族进行的疯狂的种族屠杀,使西方学界至今仍对把达尔文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尝试心存恐惧。 但是,须指出的是,虽然达尔文本人相信他的进化理论终可以成功地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但是他本人对进化论在这方面的扩展一直小心翼翼,所以绝不能认为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负什么责任。五、达尔文进化论理解误区达尔文进化理论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些理论还是产生了大量的误解。先,人的行为是遗传决定的。许多人反对用进化论,主要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进化理论和遗传决定论相等同。按照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行为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人类行为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进化形成的适应器,另外一方面也离不开激活适应器的环境输入。以茧子为例,如果没有进化形成的茧子生成机制,再加上环境因素对皮肤的反复摩擦,那么茧子将不可能出现。所以当采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茧子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说“长茧子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和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茧子是环境输入——皮肤反复受到摩擦,和适应器——对反复摩擦很敏感,并且包含特定的指令让皮肤受到反复摩擦后长出额外的新皮肤细胞,交互作用的具体产物。实际上,适应器能够得以进化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为有机体提供了与环境中的适应性问题作斗争的工具。所以,遗传决定论认为行为完全由基因决定而与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如果行为是进化来的,那我们无法改变它。进化形成的适应器是进化而来的,天赋地存在有机体中,这一部分我们确实很难加以改变。刺激适应器的环境输入来自于外部,我们是可以加以控制和改变的。如果我们成功地控制和改变了外部刺激的输入,那么我们能改变行为。比如说脚底的老茧,人们能够创造出某些物理环境,让我们在程度上免受摩擦之苦。这些没有巨大摩擦的环境是我们人类自己所设计出来的变化,这种变化阻止了潜在的茧子生成机制的激活。理解了这些适应器以及能将它们激活的环境输入,那我们能够改变行为,从而少茧子的产生。只要知道了我们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输入,我们能够在特定的范围内对行为加以改变。我们对进化的心理机制了解得越多,那我们改变行为的能力将会越大。 后,当前的机制是佳设计。适应器总是拥有特定的进化功能,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现代人类所拥有的适应性机制是“佳设计”。 …… |
目录 | |
内容提要 | |
《进化心理学:人类心理设计之路/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是作者陈红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方面成果的总结。进化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现在依然是外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进化心理学:人类心理设计之路/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系统介绍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许多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写进了许多作者自己研究的见解。例如在基因、环境与文化中,对进化心理学的基因决定论见解是有所批评的,并在道金斯meme文化复制因子基础上论述了独立于生理基因的心理基因,及其超循环生成机制。博弈论的价值现在已经从经济领域转向人文、心理领域,成为论述进化心理学行为与心理进化的重要理论工具。《进化心理学:人类心理设计之路/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列》运用这一理论展开论述,意在呼吁心理学的重视,以加强心理学研究的演绎逻辑性。 |
编辑推荐 | |
作者介绍 | |
陈红,生于1967年11月,新疆石河子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中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修生结业,哲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与社会、心理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哲学践行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