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 作者 | 【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231791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为壮丽的战争史诗。三位历史亲历者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
| 作者简介 | |
| 乔治·冯·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乔治·冯·哈瑟中校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上的*一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德国人称其为斯卡格拉克战役)。他的回忆录不仅揭示了德国人视角中的战役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展现了无畏舰时代的海上战斗的情景。 :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国公海舰队在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书节选自他的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公海舰队》。 约翰·杰利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就任英国*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所谓的大舰队(the Grand Fleet),是指战争期间屯驻苏格兰斯卡帕湾基地的英国主力舰队。它是英国用于对抗德国公海舰队的中坚力量。丘吉尔曾经将杰利科称为,唯 一一个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令英国输掉战争的人。由此可见杰利科上将所肩负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杰利科上将指挥他的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文摘自其回忆录《大舰队1914-1916:创建、发展和作用》。 孙晓翔:*深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希望与毁灭:*三帝国空军的* 后一年》,收到广泛好评。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纪念日德兰海战100周年!通过亲历者的眼睛,身临战场!透过当事人的笔端,体会心境!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说实话,现在的军事历史读物,很多时候都陷入了对装备参数的堆砌和对战术细节的过度描述,读起来非常枯燥。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技术细节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的作品。对于日德兰海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一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力舰队交锋,但它对后续的全球海军力量对比、海军设计理念的更新换代,乃至一战整体走向的影响,是不是也有被低估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役的长期意义。例如,德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不完全胜利”?作者的“回忆”部分,如果能透露出德国海军高层对于这场战役结果的真实心态,而非官方的定调,那将是极具史学价值的补充。
评分我最近痴迷于研究那些“未竟全功”的军事行动,日德兰海战无疑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案例。它拥有最大的规模,却缺乏一个清晰的、决定性的结果,留下了太多可以被后人反思和争论的空间。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果”——如果鱼雷战术运用得更果断,如果无线电通讯没有出现延迟,战局是否会逆转?这本由冯·哈瑟和吉林两位先生合作的作品,想必会花费大量篇幅来重构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链条。我希望作者们能够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基于后世的完美模型,来推演那些充满变数的瞬间。那种对不确定性、对混乱场面的细致捕捉,才是历史的精髓所在,它远比清晰的因果律推导更具阅读的张力和启发性。
评分最近在研究不同国家史学流派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这本由德国学者撰写的关于日德兰的“回忆录”,自然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以往阅读的很多关于日德兰的论述,往往是从英国(胜利者)的角度出发,充斥着对纳尔逊精神的推崇和对英国海军绝对优势的强调。我非常好奇,从德国军官的视角来重述这场战役,其叙事逻辑和重点会发生怎样的转移?他们会如何解释那些关键时刻的战术失误,或者,他们会如何高亮展示那些被传统叙事所忽视的战术成功?这种“对立面”的叙事,往往能提供最丰富和最有层次的历史理解。我期待看到那种带着强烈民族情结和专业军事素养的双重烙印的文本,它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均衡的、去除了单向宣传色彩的日德兰全貌。
评分这本关于历史战役的书籍,虽然我手头暂时没有翻阅原著的实物,但光从书名和作者阵容来看,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特别是“日德兰”这个关键词,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充满硝烟的时代。我总觉得,研究特定的海战,不仅仅是梳理战术和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去剖析人性的挣扎、决策的艺术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深远影响。那些在茫茫大海上与命运搏斗的指挥官们,他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做出关乎成败的抉择?我设想,哈瑟和吉林两位作者,他们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那场世纪海战的宏大图景,或许会有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也可能带来对某些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契机。这类题材的书籍,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那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感,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舰炮的轰鸣和海风的咸湿。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记录,而是能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交战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史诗叙事。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深度剖析军事战略思想的书籍,这本《WL-海战事典》系列中的《回忆日德兰》恰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常会关注历史事件背后那些决策者的心理侧写,毕竟,再精密的计划,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而人的情绪、经验和偏见,往往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战役复盘,深入探讨当时英德双方高层在战略规划上的差异性,比如通信、情报获取与反应速度的差异是如何被放大并作用于战局的。德国方面对于“奇袭”和“集中兵力”的执念,与英国皇家海军那种近乎教条式的“制海权”理念之间,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碰撞?我个人对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反思色彩的回忆录式写作风格情有独钟,如果两位德国作者能提供那种局内人才能体会的微妙氛围和决策困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