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吉林文史

WL-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吉林文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著
图书标签:
  • 海战
  • 日德兰海战
  • 一战
  • 海军史
  • 德国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
  • 回忆录
  • 冯·哈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商品编码:2982485479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作者 【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47231791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为壮丽的战争史诗。三位历史亲历者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作者简介
乔治·冯·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乔治·冯·哈瑟中校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上的*一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德国人称其为斯卡格拉克战役)。他的回忆录不仅揭示了德国人视角中的战役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展现了无畏舰时代的海上战斗的情景。
: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国公海舰队在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书节选自他的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公海舰队》。
约翰·杰利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就任英国*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所谓的大舰队(the Grand Fleet),是指战争期间屯驻苏格兰斯卡帕湾基地的英国主力舰队。它是英国用于对抗德国公海舰队的中坚力量。丘吉尔曾经将杰利科称为,唯 一一个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令英国输掉战争的人。由此可见杰利科上将所肩负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杰利科上将指挥他的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文摘自其回忆录《大舰队1914-1916:创建、发展和作用》。
孙晓翔:*深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希望与毁灭:*三帝国空军的* 后一年》,收到广泛好评。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纪念日德兰海战100周年!通过亲历者的眼睛,身临战场!透过当事人的笔端,体会心境!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史册微光:远古文明的兴衰》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史上几个关键转折点上,那些璀璨而又最终湮灭的古老国度。我们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王朝、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这些文明不仅塑造了早期人类社会的雏形,其在天文、数学、文字、灌溉工程和政治组织上的成就,至今仍是后世文明研究的基石。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馈赠 美索不达米亚,被誉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聚落和成熟的法律体系。《史册微光》首先将目光投向苏美尔。通过对乌鲁克、乌尔等重要城邦遗址的考古学解读,我们试图重构苏美尔人的日常生活、复杂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对楔形文字的开创性贡献。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史前时代迈向信史时代,本书详细分析了早期泥板文献所揭示的祭祀、贸易往来乃至王权更迭的细节。 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阿卡德王朝的崛起及其对苏美尔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萨尔贡大帝的帝国实践,首次在大片疆域内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然而,帝国模式的脆弱性也在此显现。我们探讨了阿卡德文化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巴比伦文明,特别是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早期成文法典,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即便在今天,仍是理解古代司法精神的窗口。书中对巴比伦天文学的成就进行了细致梳理,他们对行星运动的精确观测,远超同期其他文明的水平。 第二部分:尼罗河的馈赠与永恒的追求——古埃及的辉煌与迷思 古埃及,一个与河流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度,其文明的连续性令人惊叹。本书不同于传统通史的叙述,而是侧重于分析古埃及文明的核心驱动力:对永恒的追求和集中的神权统治。 我们剖析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不仅关注工程技术的奇迹,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宏大建筑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组织能力、资源调配机制以及法老“神性”的构建过程。卡纳克和卢克索神庙的壁画与铭文,被用作解读古埃及宗教宇宙观的活化石。 中王国时期,埃及文化展现出精致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的成熟,特别是对《亡灵书》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复杂的生死观。而新王国时期,从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扩张到阿肯那顿的宗教改革,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展示了一个帝国在权力巅峰与内部动荡中的挣扎。拉美西斯二世的赫梯战争,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外交史上早期国际条约的范本。本书将这些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近东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三部分:失落的辉煌——印度河谷文明与爱琴海的岛屿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以其高度的城市规划和神秘的衰落,长久以来是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谜团。本书重点分析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大城市遗址的布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城市拥有先进的排水系统、统一的度量衡,甚至可能存在某种早期的市政管理机构,然而,我们至今未能完全破译其文字系统。本书尝试结合地理环境变化、气候变迁以及可能的社会结构分析,来推演这个高度同质化文明衰亡的多种可能性。 爱琴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以其宁静的艺术风格和克诺索斯宫殿的复杂结构而闻名。米诺斯文明与随后崛起的迈锡尼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米诺斯艺术中对自然元素(如海浪、公牛)的描绘,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情趣,这与迈锡尼文明中充斥着战争和防御的线性文字记录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本书通过对“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文化继承与民族更迭在爱琴海区域的复杂互动。 第四部分:文明的迭代与教训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对古代奇观的单纯赞美,转而探究这些早期文明衰亡背后的共同逻辑。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过度灌溉导致的盐碱化,古埃及法老制度的僵化,还是印度河谷文明对环境的过度依赖,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在面对生态或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脆弱。 《史册微光》试图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历史学、考古学、环境科学的成果融为一体,为理解“何为文明”以及“文明如何维持其生命力”提供深刻的思考。这些远古的足迹,并非仅仅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与局限性的永恒见证。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片充满未解之谜的史前与上古交界之地,去触摸那段真实而又遥远的史册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军事历史读物,很多时候都陷入了对装备参数的堆砌和对战术细节的过度描述,读起来非常枯燥。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技术细节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的作品。对于日德兰海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一战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力舰队交锋,但它对后续的全球海军力量对比、海军设计理念的更新换代,乃至一战整体走向的影响,是不是也有被低估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役的长期意义。例如,德国海军的战略目标,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不完全胜利”?作者的“回忆”部分,如果能透露出德国海军高层对于这场战役结果的真实心态,而非官方的定调,那将是极具史学价值的补充。

评分

我最近痴迷于研究那些“未竟全功”的军事行动,日德兰海战无疑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案例。它拥有最大的规模,却缺乏一个清晰的、决定性的结果,留下了太多可以被后人反思和争论的空间。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果”——如果鱼雷战术运用得更果断,如果无线电通讯没有出现延迟,战局是否会逆转?这本由冯·哈瑟和吉林两位先生合作的作品,想必会花费大量篇幅来重构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链条。我希望作者们能够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基于后世的完美模型,来推演那些充满变数的瞬间。那种对不确定性、对混乱场面的细致捕捉,才是历史的精髓所在,它远比清晰的因果律推导更具阅读的张力和启发性。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不同国家史学流派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这本由德国学者撰写的关于日德兰的“回忆录”,自然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以往阅读的很多关于日德兰的论述,往往是从英国(胜利者)的角度出发,充斥着对纳尔逊精神的推崇和对英国海军绝对优势的强调。我非常好奇,从德国军官的视角来重述这场战役,其叙事逻辑和重点会发生怎样的转移?他们会如何解释那些关键时刻的战术失误,或者,他们会如何高亮展示那些被传统叙事所忽视的战术成功?这种“对立面”的叙事,往往能提供最丰富和最有层次的历史理解。我期待看到那种带着强烈民族情结和专业军事素养的双重烙印的文本,它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均衡的、去除了单向宣传色彩的日德兰全貌。

评分

这本关于历史战役的书籍,虽然我手头暂时没有翻阅原著的实物,但光从书名和作者阵容来看,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特别是“日德兰”这个关键词,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充满硝烟的时代。我总觉得,研究特定的海战,不仅仅是梳理战术和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去剖析人性的挣扎、决策的艺术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深远影响。那些在茫茫大海上与命运搏斗的指挥官们,他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做出关乎成败的抉择?我设想,哈瑟和吉林两位作者,他们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那场世纪海战的宏大图景,或许会有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也可能带来对某些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契机。这类题材的书籍,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那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感,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舰炮的轰鸣和海风的咸湿。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记录,而是能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交战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史诗叙事。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深度剖析军事战略思想的书籍,这本《WL-海战事典》系列中的《回忆日德兰》恰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常会关注历史事件背后那些决策者的心理侧写,毕竟,再精密的计划,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而人的情绪、经验和偏见,往往是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战役复盘,深入探讨当时英德双方高层在战略规划上的差异性,比如通信、情报获取与反应速度的差异是如何被放大并作用于战局的。德国方面对于“奇袭”和“集中兵力”的执念,与英国皇家海军那种近乎教条式的“制海权”理念之间,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碰撞?我个人对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反思色彩的回忆录式写作风格情有独钟,如果两位德国作者能提供那种局内人才能体会的微妙氛围和决策困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