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部认识自己1
章隧道中的光// 3
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身处黑暗的可怜众生,点燃一盏明灯。
念头是认识自己的机会// 7
跟心交朋友// 9
问题有多猛烈,你就有多强大// 14
恐惧不过是飘浮在心里的想法// 19
第二章问题就是解答// 24
我们探索的终点,将抵达我们原先出发的地方,这是我们次认识这个地方。
体验我们的自心本质// 25
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状态// 28
对于不安,要预先准备// 31
什么是自然的痛苦与自己造作的痛苦// 32
痛苦是存在的// 36
认识痛苦的痛苦(苦苦)// 37
认识变化的苦(坏苦)// 39
认识普遍的苦(行苦)// 41
观察呼吸的变化// 44
第三章观点的力量// 46
如果不守护放逸的心,就不可能持守自己的学习(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47
所有的分别基本上都是相对的// 49
痛苦其实源自于你的执着// 53
面对“自我概念”的执着// 55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58
观察内心的反应// 62
第四章洞悉体验的本质// 64
一旦认出是什么在束缚你,你就解脱了。
放下执着,痛苦就会减少// 65
佛性具有体验一切事物的无限潜能// 67
体验到佛的刹那// 73
抛弃狭隘或局限的想法// 75
盘点自己的特质和性格// 77
第五章观察自心的习性// 79
一旦感知之门被净化了,万事万物就会如实展现……
内心习性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81
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83
我们仍执着“恒常”的想法// 84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 86
独立,其实是幻相// 87
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 90
看着海浪的起伏,却不影响海洋的本质// 93
不光认识体验,同时也认识体验者// 94
第二部开放自心97
第六章转化的工具// 99
我们有一部美丽的车子,却不知如何驾驶。
阿难给我们的启示// 99
修持的三个步骤// 101
用心看着心// 105
驯服你的马(身体)// 107
调伏骑士(你的心)// 113
第七章专注力的修持// 116
想要看到山的另一面,必须先看山的这一面(若观对山,由此山示)。
步骤一:不专注在特定的地方或体验// 118
步骤二:专注于色相// 120
步骤三:专注于声音// 123
步骤四:专注于身体的体验// 126
步骤五:专注于念头// 130
步骤六:专注于情绪// 134
第八章洞见的修持// 137
在理智活动之后,直觉的心取而代之,并乍现了明晰的洞见,因而带来了许多的喜悦与欣喜。
斩断对概念的执着// 138
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140
轮回是涅般木的展现// 142
“我”并不是永恒、单一和独立的// 144
审视所观察对象的空性// 145
观察那颗正在体验的心// 147
第九章同理心的修持// 149
人类是整体的一部分,那整体,即是我们所说的宇宙。
认同和理解别人// 151
阶段:一般的慈悲// 153
第二阶段:无量的慈悲// 160
第三阶段:菩提心// 162
第三部运用方法165
第十章以生命为道用// 167
一切事物,都可作为禅修之用。
寻找隐藏的黄金// 169
面对佛性的障碍// 172
观察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179
第十一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83
当你与困境正面交锋,会有新的发现。
方法一:专注力修持// 185
方法二:分解再分解(观的禅修)// 197
方法三:扩展同理心(慈悲的禅修)// 210
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 217
第十二章喜悦的智慧// 221
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喜悦。
试读部分:
喜悦的智慧
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喜悦。
——海伦 · 凯勒(Helen Keller)
脆弱与不完美的感觉之中,蕴含着了悟自身真正力量的关键。如果我们能面对生命中的烦恼和难题,就会找到内心与外在的安乐。如果我没有面对我大部分年轻时的恐慌和焦虑,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永远不会有勇气或心力搭飞机和环游世界,并坐在一群陌生人前传达智慧。这智慧不只是来自于我的体验,也是我的指导老师们——那些真正伟大成就者的体验。
我们都是佛,只是没有认出来。文化熏陶、家庭教育、个人经历,以及靠神经元记忆库去分辨和评估当下体验及未来希望与恐惧的基本生理倾向等等,局限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观点。
一旦你承诺要开展自身佛性的觉察力,你一定会开始看到你每天的体验都在转变。本来会困扰你的事情,逐渐失去影响力。你会更直观、更放松和更真诚。你会开始了解障碍是成长的机会。当局限和脆弱的幻觉逐渐消失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深处真正伟大的自己。
棒的是,当你看到自己的潜能,你也会开始认识身边每个人的潜能。佛性不是少数幸运者才能拥有的特质。真正认识佛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如此平凡——你会知道所有生命体都有佛性,只是并非每位众生都能认出佛性就在自身中。所以,当有人对你咆哮或用其他方法伤害你,你不会紧闭心门,反而更为开敞。你知道他们不是“无聊分子”,而是如你一般想要快乐和平静的人。他们做出无聊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而且被脆弱和恐惧弄得不知所措。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发愿开始,发愿自己会修持得更好,以更大的觉察与洞见去面对一切,并且对他人更敞开你的心胸。决定你是痛苦或平静的因素,就是动机。智慧与悲心是同步进展的。当你愈专注,愈深入检视对境,会更容易生起悲心;当你为别人更敞开自心,你所有的行持就会更有智慧和更专注。
在任何时刻,你可以选择追随强化“我自己是脆弱而受限的”那些念头、情绪和感觉;或者,你可以忆持自己的真实本性是清净、无限和不会受伤的。你可以一直沉溺在无明的昏睡中,或者,你可以忆持自己一直是觉醒的。无论是哪一种选择,你都在表达真实本性的无限本性。无明、脆弱、恐惧、生气和欲望都是佛性无限潜力的表达,无论选择什么都没有对错。佛法修持的成果,纯粹就是认识所有的烦恼只不过是我们的不同选择,因为我们的真正本质是无限的。
我们选择无明是“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觉醒也是“自己的选择”。轮回与涅槃纯粹是不同的观点,端视我们选择要如何检视并认定我们的体验。涅槃并不神秘,轮回也没什么不好。如果你决定要根据过去经验去认定自己是有限、忧虑、脆弱或害怕,你只要了解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用不同方式去体验自己的机会,一直都在。
大体上,佛教的修行之道,提供了“熟悉”与“实用”两种选择:维持熟悉的念头和行为习性,当然会很舒适和稳定;如果要跨出舒适熟悉的领域,必须走向可怕和不熟悉的领域——那不舒服的灰色地带,就像我在闭关时的体验,你不知道是该回去熟悉但令人害怕的地方,还是直接走向纯粹只是因为不熟悉而心生恐惧的地方。
当你选择要认出自己的潜能,心中会有不确定感。好几位学生告诉我,那就像要结束一段折磨的关系。放下这段关系,会有不舍与失败的感觉。
割舍一段折磨的关系,与进入佛法修持之道的主要不同是,当你进入佛法修持之道,你等于是结束了跟“你自己”的折磨关系。选择要认出自己真正的潜能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么经常地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积极与光明磊落,你是那么自信和庆幸自己是活着的啊!
同时,你开始了解周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潜能,无论他们自己是否知道。你不会视他们为威胁或敌人,你能感同身受他们的恐惧和不快乐。你会自然地着重替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着重在问题本身。
终究,喜悦的智慧来自于你选择“觉察烦恼”引起的不安,还是选择“被烦恼控制”的不安。如果你单纯安住在觉察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之中,并了解它们是你身心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不能保证你会永远地快乐。相反地,你用这种方式看自己还有可能会非常不愉悦。
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新事情上,像是到健身房、开始新工作或节食。开始的前几个月总是困难的。你为了掌握新工作而需要学习所有的技能,是很辛苦的;你要激励自己去运动,是非常费力的;每天要吃得很健康,是相当不易的。但是,一阵子过后,愈来愈容易了。你开始觉得很愉快、很有成就感,整个自我的感觉开始改变。
媒体评价:
(明就仁波切)写了一部异常清醒且切合实际的现代经典佳作。他的慈悲与智慧,使得这本书成为对于当今人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的禅修实践指南。
——《出版人周刊》
(明就仁波切)一生专注禅修。但是,作为一个禅修弟子,他也遭受着焦虑的困扰。他战胜焦虑的方法,不是成为焦虑的主人或奴隶,而是成为朋友。这种面对逆境的方法,也是当今人们很少会用的。
——《亚利桑那共和报》
我随喜这本书,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相当实用的书,融合了藏传佛教与科学观点。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作者
这本书利用现代科学中令人振奋的发现,提出在生活中培养正念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很容易理解,并且与冥想实践密切相关。
──乔•卡巴金 《正念》作者
(明就仁波切)是一个用微笑传播智慧与魅力的导师。本书是一本能让你与作者交流经验的书。
——卢·里德 《穿越火焰》作者
我们很幸运能听到明就仁波切的,坦诚务实,想象的,让人心灵富足的教诲。
——朱利安·施纳贝尔 雕塑家、电影制作人
作者介绍:
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当代禅修大师、心灵导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快乐的人”。
1976年生于尼泊尔,父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他从小患有恐慌症,13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他经常以幽默的方式,坦然分享自己的困境。自1998年起,他开始巡回教学,给予数千人开示与指导,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
所著《世界上快乐的人》不仅荣登《纽约时报》、台湾及香港等地畅销榜,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帮助了无数对心灵修炼感兴趣的人,步上快乐的修持之道。他第二部心灵畅销书是《世界上幸运的人》,分享了他从恐慌症到宁静喜乐的经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变化,那一定是“清晰”。在阅读之前,我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团缠绕的毛线球,各种情绪和想法纠缠不清,看不清方向。这本书就像一双温柔但有力的手,耐心地解开了那些死结。它提供的智慧,不是那种让你立刻飞升的“捷径”,而是让你学会如何“行走”的地图。我发现自己在处理日常的压力和冲突时,反应模式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不再是即时的情绪反弹,而是多了一秒钟的“观察者”视角。这种“空档”的出现,极其宝贵,它给予了我选择更智慧回应的自由。对于那些对心灵成长有渴求,却又害怕被宗教概念吓倒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敲门砖。它既有学理上的严谨,又不失人性化的温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随时翻阅参考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入门指南”的范畴。很多自称“入门”的书籍,往往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满足于表面功夫。但这本书在基础概念铺陈之后,迅速进入了更具实践性的层面。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禅修”的实践环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坐下来,放松”这种空泛的建议。作者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初学者在静坐时可能遇到的所有“心魔”——思绪纷飞、身体的不适、对效果的急切期待等等。更棒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让读者感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指引。这种对读者“真实困境”的深刻理解和回应,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更深刻地进入生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体验每一刻。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宗教性”和“普适性”之间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我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徒,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佛法的核心智慧提炼出来,剥离了那些繁复的仪式和教条,使得其哲学内核得以清晰地展现。它探讨的是人类共通的追寻——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如何构建持久的内心安宁。作者的文字里流淌着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真诚。它没有试图将快乐塑造成一种可以“获得”的奖赏,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状态”的恢复,一种与本性回归的契合。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我的思维框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追逐那些被外界灌输的、并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而真正的宝藏,其实一直就在我们手中,只是被我们内心的噪音给遮蔽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旅程。开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日常困境入手,比如对“更好生活”的盲目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挫败感。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冥想引导,让你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在探讨佛法概念时,作者展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那些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术语,被赋予了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现代生活实例。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想象出作者在阐述某个观点时,那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比如,关于“无常”的讨论,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变成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让我对那些抓不住、放不下的事物,有了一种释然的态度。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恰到好处的引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过一页,都感觉心灵被轻轻擦拭了一番,尘埃落定。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市面上打着“心灵”、“智慧”旗号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像是套路化的鸡汤,读完转头就忘。然而,这本书从装帧设计上就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浮夸的色彩,文字的排版也让人感到舒适。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尤其是那种不急不躁、直指人心的探讨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禅修入门佛法与追寻快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期望的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灌输,而是能真正指导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焦虑和迷茫。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而不是一位说教者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特别是关于“入门”二字,它意味着这本书需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和清晰的逻辑,能让一个对佛学知之甚少的新手,也能轻松地踏入这个深邃的世界,而不是被一堆陌生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给劝退。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快乐”的定义,那绝对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安宁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