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
定价:28.00元
作者:常大年,王静,果明实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563504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前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以移动通信与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已成为近年业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信息产业结构的改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培训中心成立了。为适应移动通信技术与管理培训的需要,推动移动通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及业务的发展,保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平稳过渡,我们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移动通信的新形势编写了这本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核心,全面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应用中的各项技术及网络组织。 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对代移动通信系统(TACS)的简单说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工作原理、网络组织及卫星移动通信的一般介绍。本书着重阐述了移动数据通信(CSD,HSCSD,GPRS,EDGE)的原理、特点、网络结构及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地面无线接口主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及网络组织,移动通信网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方案与策略,分析了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密切相关的无线智能网(WIN)及IP网的技术与业务、网络结构,并阐明了宽带接入及网间互联等问题。 本书不仅可供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教材。
目录
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综述
1.2 移动通信的体制
1.3 服务区域的划分
1.4 移动通信的标准
1.5 蜂窝移动通信的频率分配
第2章 TACS模拟移动通信
2.1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TACS系统的网络结构
2.3 模拟移动电话网编号
第3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
3.1 GSM系统结构
3.2 我国数字蜂窝式移动电话网络结构
3.3 数字移动通信网络编号
3.4 路由选择
第4章 CDMA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
4.1 多址通信及方式
4.2 码分多址的概念
4.3 码分多址的基本原理
4.4 扩频通信系统
4.5 码分多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4.6 双械式移动通信的概念
4.7 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4.8 采用CDMA技术的优点
第5章 移动卫星通信
5.1 卫星通信
5.2 移动卫星通信概述
5.3 海事移动卫星通信
5.4 陆地移动卫星通信
5.5 航空移动卫星通信
5.6 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第6章 IP技术、IP网及IP业务
6.1 IP技术简介
6.2 IP网
6.3 IP业务
6.4 IP网络技术的未来
第7章 移动数据通信
7.1 概述
7.2 主要移动数据技术及其演进
7.3 主要承载技术简介及提供的业务
7.4 主要应用开发平台技术介绍
7.5 移动数据技术小结
7.6 移动Inter接入解决方案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
8.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8.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8.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8.4 第三代地面无线接口主要技术
8.5 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的业务
8.6 IMT-2000的目标和要求
8.7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系统
8.8 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方案
8.9 移动通信的进展和预测
第9章 无线智能网
9.1 智能网的概念
9.2 智能网业务
9.3 智能网业务处理
9.4 智能网概念模型
9.5 智能网的演进
9.6 无线智能网(WIN)
0章 无线接入网
10.1 接入网的定义
10.2 主要技术途径
10.3 无线接入网
10.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无绳通信技术(DECT)
10.5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10.6 无线接入网的发展
10.7 无线市话
1章 网间互联
11.1 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11.2 网间接口局的建设
11.3 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网网间互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枯燥,文字的叙述方式偏向于官方文件,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技术细节的描绘。我购买它,是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当前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IoT)部署中,LPWA技术(如NB-IoT和eMTC)与主流蜂窝技术在功耗、延迟和覆盖深度上的具体权衡与取舍。书中虽然提到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但对这些底层技术在物理层和MAC层是如何进行优化以适应低功耗需求的描述几乎是空白的。这使得我对如何为特定场景选择最佳的连接技术感到茫然。我尝试着去寻找关于MIMO天线阵列在毫米波频段中如何克服路径损耗和阴影效应的具体仿真结果或实际部署数据,希望能从中学习一些工程经验,但书中对这些核心物理层技术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使用大规模天线技术以提高频谱效率”这样高度概括的层面。对于一个追求实操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种信息密度是远远不够的,读完后感觉知识体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填充,更像是完成了一项理论学习任务,而不是获得了一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更侧重于宏观治理而非技术细节的打磨,这让我这个对底层算法和协议栈感兴趣的读者感到有些失落。我本想深入研究一下最新的移动边缘计算(MEC)架构中,任务卸载决策算法的优化策略,特别是如何平衡网络延迟、计算资源消耗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这本书提到MEC是未来趋势,但在关键算法实现层面却语焉不详,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数学模型或者伪代码示例来支撑其观点。它更关注的是“谁来管理边缘云平台”以及“如何制定跨运营商的MEC服务SLA标准”这类组织和法律层面的议题。我理解一个“组织”层面的讨论是必要的,但既然书名中包含“技术”,那么技术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就应该相应跟上。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将不同领域的资料强行缝合在一起,技术部分像教科书的精简版,而组织管理部分又显得过于宽泛。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浮于表面”,没有抓住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那些在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不断被优化的复杂算法和协议。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印象,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框架,试图将整个现代移动通信领域——从基础技术原理到行业运营模式——全部囊括进来。这种野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实践起来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导致很多关键环节的论述显得比较单薄。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沿革,从早期的蜂窝网络到当前的4G/5G切换,这些内容网上随处可见,缺乏深入的洞见。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在不同垂直行业中具体落地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不同切片之间的资源隔离和QoS保证是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实现的。这本书里对这些前沿技术的描述,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给出任何实际的工程图示或者性能对比数据,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份过时的行业白皮书摘要。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组织”的管理理论引用了许多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模型,但这些模型与移动通信的快速迭代技术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被清晰地阐述出来,读起来有一种生硬的拼凑感。如果想了解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瓶颈和创新方向,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更像是一本为初级管理者准备的入门教材,而不是面向技术人员的进阶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用心的,封面色彩搭配得比较沉稳大气,选用的纸张手感也挺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挺有分量的。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近期智能手机硬件发展趋势的书籍,特别是涉及到最新的芯片架构和屏幕技术迭代的。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政策解读和管理体系的构建,这和我的预期有些出入。比如,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讲了电信行业的监管框架和频谱资源的分配机制,这块内容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信息密度有点太大了,很多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勉强理解其大致脉络。我个人更希望了解的是,未来几年5G到6G的演进路线中,用户侧的设备性能会如何具体提升,比如电池续航和数据处理速度的瓶颈在哪里,以及厂商是如何试图突破这些限制的。这本书似乎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组织”层面,也就是电信运营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与合作,而不是“技术”本身的微观实现细节上。可能对于准备从事电信行业管理或者政策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会更高,但对于我这种纯粹的技术发烧友来说,阅读过程中的“信息饥渴感”比较明显,总觉得真正想知道的核心技术点被更宏大的叙事给稀释了。不过,从排版和注释的严谨性来看,这本书的学术背景是扎实的,只是主题的侧重点可能需要读者在购买前仔细甄别一下自身的阅读需求。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未来无线频谱接入技术(如非授权频谱接入或认知无线电)如何与授权频谱协同工作,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需求的深入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动态频谱共享(DSS)的更细致的探讨,了解不同厂商的实现机制及其性能差异。然而,这本书对频谱资源的管理主要聚焦于传统的监管审批流程和拍卖机制,对于无线电物理层面的创新,尤其是如何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率,着墨不多。书中关于“技术”的讨论,往往停留在对ITU或3GPP标准的简单复述,缺乏对这些标准背后复杂权衡和设计哲学的深入挖掘。比如,在安全性方面,我对后量子密码学(PQC)在移动通信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感兴趣,想看看有什么前瞻性的研究。这本书中对安全性的讨论非常保守和传统,更多的是基于现有PKI体系的介绍,对于未来可能的技术颠覆几乎没有涉及。总而言之,如果期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当前移动通信领域最前沿、最硬核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提供的价值可能无法满足期待,它更像是一部面向行业概览和管理背景人士的入门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