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推理游戏300例 逻辑思维训练 记忆力开发 越玩越爱玩的推理游戏 抽丝剥茧的案情分析 畅销小说

FBI推理游戏300例 逻辑思维训练 记忆力开发 越玩越爱玩的推理游戏 抽丝剥茧的案情分析 畅销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推理游戏
  • 逻辑思维
  • 记忆力开发
  • 益智
  • FBI
  • 案情分析
  • 挑战
  • 休闲娱乐
  • 儿童
  • 亲子游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375
商品编码:29782650650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3
字数:3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FBI推理游戏300例》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300个生动的案例,带读者踏上游戏之旅,在游戏中学会逻辑推理技巧,成为超级推理高手。

内容简介

《FBI推理游戏300例》是从FBI侦探推理过程中汲取精华,通过筛选和润色凝练而成的一本推理游戏集。主要分为八个章节,从不从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推理的过程。书中的每个案例游戏都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读者走进书中后,会随着案情的发展积极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找出凶手,如何从现场的蛛丝马迹来了解事情的真相,等等。《FBI推理游戏300例》会一一为读者解答。 
《FBI推理游戏300例》摒弃了传统的分类方式,主要是以透过现场寻找真正凶手、证据消失、场景变换、时间表达出的信息、暗示性语言、作案手段、行凶动机、不可能之有可能等代表性案例,来让读者了解和学习逻辑推理方法。 
最后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从轻松的阅读中多多受益,在探索的过程中破茧成蝶,成为推理高手。 

作者简介

诸葛明 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执教于青岛大学。多年来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历史,颇有成就。近年来专注于益智游戏、推理游戏、破案游戏、数独游戏的研究与开发,出版了30余部有关益智、推理、破案、数独的著作,代表作有《FBI推理游戏300例》《FBI推理课》等,深受读者尤其是推理迷的喜爱。

目录

第一章 看我七十二变之谁是凶手 2 
画室疑云 2 
百万富翁的死 2 
血型破案 3 
庆功宴发生的命案 3 
飞来的小偷 4 
灭火反成杀人案 5 
冒牌警察被识破 5 
死者的来信 6 
会“说话”的尸体 7 
阳台上的狙击案 7 
请帮我拿回我的笔 8 
大雪中的疑案 8 
真的只是意外吗? 9 
撒谎的凶手 10 
女儿的致命约会 10 
…………………… 
第二章 消失的证据之物证去哪儿了 25 
圣诞节的怪异事件 25 
消失不见的作案工具 26 
真假录音带 27 
赃物到底藏在了哪里? 27 
意想不到的鸵鸟之死 28 
遗失的王冠 28 
…………………… 
第三章 橘生淮北则为枳之场景的变化 45 
只进不出的凶手 45 
野外凶杀案 45 
现代公寓杀人事件 46 
封闭空间的生存法则 46 
游轮上发生的命案 47 
豪华宾馆杀人案 47 
浴室中的美人 48 
打不开的门 49 
马棚中的案情 49 
酒店中的离奇事件 50 
大雪之夜的目击者 50 
…………………… 
第四章 日久见真凶之时间的巧合 60 
冰激凌事件 60 
黑暗中那道救命的光 60 
影子的时间 61 
开锁师之间的比赛 61 
到底有几声爆炸声 62 
时间让自杀变谋杀 62 
油管是谁割断的 63 
第五章 不能说的秘密之暗号 76 
谁是房间里的间谍 76 
没有字的借条 77 
数字中的杀机 78 
巧开数字保险柜 78 
破译电脑上的密码 79 
令人迷惑的信号 80 
发出的求救信号 80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看我七十二变之谁是凶手 
画室疑云 
格拉斯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有着固定的作画习惯,为了有更好的作画灵感,每天下午4点他都会离开画室,骑着摩托车出去散步。可是有一天,他回来的时间比平时晚了近一小时。原来是摩托车的汽油用光了,他不得不推着摩托车回来。然而,等到他再次回到画室时,却发现他最珍贵的油画不见了。他马上报了警。 
警察问他:“你离开前就没有检查摩托车的汽油吗?” 
“哦,没有,因为平时我回来时都是把车加满油的。我以为前一天加满了的,但也有可能是我忘记加油了。您也知道,我有时候记性不太好。”格拉斯有点羞愧地答道。 
“你离开的时候,画室里还有其他人吗?” 
“没有了,除了有一个给我做饭的厨师,就没有其他人了。”格拉斯补充道:“不过他在画室后面居住,离画室这里很远,他说没有听到有什么异常。” 
“那你是一回来就发现画不见了吗?” 
“不,那天像往常一样,我一回来厨师在准备上菜。于是,我吃完后才回画室找点东西,喝喝咖啡。那时才发现画不见了。”格拉斯说。 
听到这里,警察微微笑了,望着满脸疑惑格拉斯说:“我知道是谁把画偷走了。” 

真相揭秘: 
是厨师把油画偷走了。格拉斯比平时晚近一个小时才到家,但厨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原来的时间段做好饭,而是等他回来才上菜。因此可以看出,厨师一定知道格拉斯会晚到多久回家。因为是他将摩托车汽油放掉,从而为偷画赢得时间。 
百万富翁的死 
居住在里昂南部的百万富翁米歇尔一直过着锦衣玉食、豪华奢侈的舒适生活。然而怎么也没有想到,拥有巨额财富的他竟然在一天夜里被杀害了。 
警长利泽对米歇尔家进行了仔细探查,他发现米歇尔家中的安防系统十分严密,外人进来行凶的可能性很低,除非此人和宅院中的安防人员有关系。至于家庭内部是否有人行凶则更难下定论。因为这种有钱人家的内部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很多事情都是不为外人所知的。 
警察只好通过作案条件来找出可能涉案的人员。经过一番审查,最后不能提供不在现场证明的只有三个人:体弱多病的死者的侄子、厨房新来的打杂的工人和一个值班的安防人员。 
那么,这三人中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呢?警方继续通过作案手段和作案工具进行排除。从颈部的伤口来看,死者的动脉被不锋利的器具刺破了,失血过多导致死亡。从地面上形成的小血池及周围的事物痕迹来看,死者虽然流了很多血,但这些血在流出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喷溅。 
在分析了这些情况后,警长利泽很快锁定了杀害百万富翁的真凶,你知道他是怎么找出来的吗? 

真相揭秘: 

从作案工具分析,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死者的侄子。他体弱多病,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速度将不是很锋利的器具插入死者的颈部的。从这点来看,只有受过训练的安防人员和厨房帮工才有可能完成,嫌疑最大。从地面上的血形成了整体的血池,没有发现血液喷溅的情况来看,作案者在刺死死者后,在死者心脏停止跳动之前,并没有拔出凶器。综上所述,厨房帮工最有可能是凶手,因为他能够找到无需拔出且不易被人发现的作案工具——冰片,冰片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融化而消失。 
庆功宴发生的命案 
广告人马修年轻有为,在美国华盛顿杯广告创意大奖赛上一举夺魁,得了金奖。弟弟马诺和妻子珍妮为了对哥哥获奖表示祝贺,特意为他举办了家庭宴会。马修参加完颁奖礼后,立刻赶到了马诺家。 
他一走进客厅,亲朋好友们便纷纷过来向他表示祝贺,他们频频举杯。尽管马修每次只喝一点点,但不大一会儿还是觉得有点些醉了。 
看到马修不胜酒力,马诺拍了下手,用叉子叉上一个沾了调味汁的鲍鱼走上前去:“马修,今晚我们为你准备的家庭宴会还满意吗?别光顾着喝酒,吃一只鲍鱼吧。”忽然,他脚步踉跄,一个趔趄,手中晃动着的叉子把鲍鱼上的黑红的调味汁溅了马修一领带,浅金色的领带立即污迹斑斑。 
“哎呀,你看我,真是喝多了。”马诺抱歉地说。 
“不,没什么,一条领带算不了什么……”马修毫不介意,取出手帕欲将上面的污迹擦掉。 
这时,马诺的妻子珍妮走了过来,说:“用手帕擦会留下痕迹的,洗手间里有干洗剂,我去给你洗洗。” 
“不用了,珍妮,没关系,我自己去洗,你还是去应酬其他客人吧。”马修不想扫了弟弟和弟妹的兴致,迅速朝洗手间走去。干洗剂就在洗手台的上放着,他将液体倒在领带上擦拭污迹,擦掉后便立即回到宴会席上,边喝着威士忌,边与人谈笑风生。 
突然,他身子晃了一晃便倒下了,威士忌的杯子也从手中滑到地上摔碎了。宴会厅里一片哗然,有人立刻叫来了急救车,将马修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死因诊断为酒精中毒。 
这时,警察来到了医院,调查了详情后,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便请来了FBI的罗德警探,一同来到马诺家里。经过罗德警探的一番查验,认定马诺夫妇就是杀人凶手。 
罗德警探是如何判断出马修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马诺夫妇谋杀的结论呢? 

真相揭秘: 
干洗剂的主要成分是四氯化碳,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干洗衣服时祛污效果明显。但是当人饮酒过度时,一旦吸入这种气体,便很容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而且死亡时不会留下明显的证据,往往被误作酒精中毒死亡。马诺夫妇为了让马修吸入这种气体,弟弟马诺故意在他领带上溅了调味汁。酒醉了的马修用弟妹介绍的这种洗洁剂擦拭领带上的污迹时,吸入了足量的四氯化碳有毒气体,导致了死亡。因此,马诺夫妇就是杀死哥哥马修的凶手。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关于推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大侦探福尔摩斯,他很擅长演绎推理,料事如神,经常是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很多疑难问题。实际上,推理就是利用一个或者几个已知的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推理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和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一种科学,其中我们最常用到就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当然,任何推理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FBI,即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不仅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写,也代表着联邦警察的忠诚、勇敢和正直的品质。随着FBI在美国地位的不断上升,它在外国反间谍活动、反暴行、暴力犯罪、毒品、组织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享有最高优先权。所以,FBI也已经成为全美最令国民信服的机构,这是任何侦破和安全机构都不能和它相媲美的。 
因此,FBI每天都会面对众多的案件和暴力机构,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也就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每个FBI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肩负起自己的职责。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必须要学好各种推理技巧。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而具备在工作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等来查找到各种线索的能力。可以说,要想快速高效的侦破案件,推理术是必修课。一个不会推理的警员是不可能成为FBI的优秀警员的。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如果一个没有明确的目标,思维不活跃,或者说智商和情商都比较低的话,很容易被淘汰的。因此,懂得一些推理术,学习FBI的推理方法和过程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处理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而《FBI推理游戏300例》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 
本书是从FBI侦探推理过程中汲取精华,通过筛选和润色凝练而成的一本推理游戏集。主要分为八个章节,从不从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推理的过程。书中的每个案例游戏都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读者走进书中后,会随着案情的发展积极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他是如何找出凶手的,如何从现场的蛛丝马迹来了解事情的真相,等等。本书会一一为你解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实际可以分为很多种的。例如说逻辑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都是一些比较大的范畴,而这些大的范畴却同样能够再次细分成许多非常具体的推理术。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分类方式,主要是以透过现场寻找真正凶手、证据消失、场景变换、时间表达出的信息、暗示性语言、作案手段、行凶动机、不可能之最可能等代表性案例来让读者了解和学习推理方法。 
最后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从轻松的阅读中多多受益,在探索的过程中破茧成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位推理高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纰漏,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
深入解析经典文学与文化思潮的交织 一部追溯文学脉络、洞察社会变迁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侧重于即时娱乐或技巧训练的读物,它将带领读者潜入浩瀚的文学海洋,探究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经典文本及其背后的深层意蕴。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学如何反映、批判并引导社会思潮的演变,而非仅仅提供解谜的路径或记忆的窍门。 第一部分:文学的起源与古典的魅力 本部分将聚焦于西方文学的基石——古希腊罗马神话与史诗的结构分析。我们将细致剖析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构建逻辑,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利用。不同于对情节的简单复述,本书着重于对叙事模式、原型人物以及修辞手法的学术性梳理。例如,我们会深入研究“俄狄浦斯情结”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变异,以及这种变异如何折射出特定社会群体的焦虑与集体潜意识。 随后,我们将转向中世纪的文学叙事,特别是骑士文学。我们不会停留在对浪漫元素的表层描述,而是将其置于封建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亚瑟王传说的核心,其道德准则与权力更迭的隐喻,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拆解,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如何充当了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理性与人性的觉醒 文艺复兴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详细论述彼时文学作品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如何挑战神权中心论,转而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感。莎士比亚的悲剧,如《哈姆雷特》,不再仅仅是关于复仇的故事,而是对人类意志自由、行动与犹豫之间永恒矛盾的深刻哲学探讨。我们会用专门的章节来分析其台词中的哲学张力,而不是分析如何快速理解剧情。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成为批判社会弊病的有力武器。卢梭、伏尔泰等人的作品,是理性精神的直接体现。我们着重分析小说体裁如何被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评论的载体,揭示等级制度的不公与理性光芒的局限性。此部分将结合当时的政治哲学思潮,解释文学中的“自然人”概念如何服务于社会变革的呼唤。 第三部分: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困境 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文学转向了对“真实”的描摹,即现实主义的兴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巨匠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经济压力和道德冲突的宏大画卷。本书将以社会学视角切入,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如何精准地记录了资本积累早期的社会病理。我们关注的是其对社会结构的刻画深度,而非其情节的曲折性。 然而,对现实的过度关注也催生了对“意义缺失”的反思,这直接导致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从乔伊斯到普鲁斯特,叙事结构开始解体,意识流成为探索内在心理迷宫的主要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现代主义作家如何通过语言实验来表达现代人面对异化、疏离和传统崩塌时的精神状态。对于这类文本,我们着重分析其形式创新背后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而非试图“破解”其叙事线索。 第四部分:当代文学与文化批判的交锋 步入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了既有的文学范式。文学开始自我指涉,模糊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我们审视像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这类作家的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利用元叙事和拼贴手法来质疑文本的终极权威性。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后现代思想对权力结构、知识体系的解构,以及文学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最后,本书将探讨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例如,后殖民主义文学如何通过重新书写历史来挑战西方中心论,以及生态批评如何将自然环境纳入文学分析的范畴。我们研究的是文学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权力运作的场所,以及新的声音和视角如何不断丰富和挑战我们对“文学”本身的理解。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坚实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经典文本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培养一种批判性的、能够辨识深层文化信号的阅读能力,而非简单地训练快速反应或记忆技巧。它是一次对人类想象力与社会变迁史的沉静、深邃的巡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推理小说或者游戏类的书籍抱着一种“差不多得了”的心态,觉得无非就是那几套公式和套路,但《FBI推理游戏300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题目,更像是在教授一套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我记得有一次做到一个关于时间差的谜题,我一开始陷入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总想着从作案手法上去突破,结果卡了很久。后来我反过来看书里几次提到的“排除法”和“关键信息提炼”的技巧,重新审视了所有证词,突然间,那个看似不合理的漏洞就暴露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引导你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它强迫你像真正的侦探那样,对每一个信息都保持十二分的警惕,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是什么”。这种深度的参与感,让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场与作者智力上的正面交锋。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模式去观察身边的小事,生活似乎都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条理了。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畅销”标签有点警惕的人,总觉得被过度宣传的东西难免有水分。但《FBI推理游戏300例》之所以能成为畅销,绝对是有其硬核实力的。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相当棒,纸张很有质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当我完成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连环案件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征服了一座技术高峰,成就感爆棚。我尤其喜欢其中几个“不可能犯罪”的设定,作者总能在你以为已经摸到真相边缘时,猛地把你拉回到起点,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所有的假设。这种巧妙的误导和反转,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绝非一般水平的推理游戏能够比拟。它真正做到了“越玩越爱玩”,因为你总是在期待下一个谜题会如何出乎意料地设置,那种对未知谜题的持续渴望,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逻辑挑战的激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欲罢不能”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在解开一个案子后,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下一个,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逻辑陷阱。我是一个对记忆力提升有需求的人,虽然这本书主打推理,但它在考察记忆力的环节做得非常到位。很多题目需要你记住一长串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细节,或者场景描述中的微小矛盾,这对于短期记忆的保持和关键信息的抓取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我发现,当我在做题过程中,如果稍微分心,就很容易漏掉那个决定性的线索,不得不退回去重读,这反过来就训练了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有些案件的背景设定非常丰富,涉及不同的职业背景、社会关系网络,这也在无形中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读完一个案件,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微型社会观察,你不仅要解决逻辑难题,还要对人性的复杂有所体悟。这种复合型的训练模式,远比单纯的记忆卡片有效得多,因为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动加强记忆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推理过程设计得高高在上、难以企及。虽然名头听起来很“FBI”,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探长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分析现场、如何审问证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人性化的动机。比如,通过分析一个嫌疑人的习惯性小动作,就能推断出其撒谎的破绽,这种细节的捕捉和解读,极大地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它教会我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永远不要相信表面现象,真相往往藏在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对我来说,这300个“游戏”更像是300堂生动的小型思维训练课。我甚至会把一些经典的案件分享给朋友,看他们如何尝试解答,这个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很好的社交互动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高强度的逻辑训练,包装成了一种令人愉悦且极具粘性的娱乐体验,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买它绝对不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带着一丝神秘感的封面,仿佛在邀请你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我平时就特别喜欢那种需要动脑筋、层层深入的解谜游戏,看到“FBI推理游戏”这几个字,我的好奇心立刻就被点燃了。拿到书的时候,我特意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泡了杯咖啡,准备沉浸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非常经典的逻辑谜题,那些经典的“不在场证明”或者“谁是凶手”的设定,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出思维导图。而且,这本书的题目难度设置得非常巧妙,一开始的题目像是热身,让你熟悉作者的叙事风格和出题套路,但随着页码的推进,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隐藏着关键线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案情时的那种细腻,人物的性格、环境的描写,都为解谜增添了浓厚的代入感。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简直比中了小奖还让人兴奋,真想立刻告诉别人我的发现,但又忍不住想自己一个人把接下来的谜团全部攻克。这本书不仅仅是消磨时间,它更像是一次对思维敏捷度和耐心深度的全面体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维的“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休闲读物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