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羅小韻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
  • 西部
  • 美國
  • 女性攝影師
  • 紀實攝影
  • 曆史
  • 文化
  • 迴憶錄
  • 個人作品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愛讀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文聯齣版社
ISBN:9787505966246
商品編碼:2978162459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9-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

定價:45.00元

作者:羅小韻

齣版社:中國文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5966246

字數:

頁碼:1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聚焦西部人文地理的圖文並茂的紀實攝影圖書。羅小韻以女性的細膩敏感捕捉到瞭三十餘年間西部變遷的魅力細節,用紀實攝影的手法藝術而又忠實地記錄瞭這些珍貴的瞬間,並輔之以凝練樸實的文字記述。鏡頭內外和字裏行間都充溢著羅小韻堅忍勇敢的藝術探索步伐和理性的人文關懷,同時也留駐瞭多彩而浪漫的少數民族文化。

目錄


自序
章 自然行腳
臥龍
九寨溝
四姑娘山
锡林郭勒草原
鳥島觀鳥
長江源
黃河漂流
白馬雪山四季
德欽雨崩村
碧塔海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草海黑頸鶴
貴州茂蘭
阿勒泰
天山草原
陝西佛坪

第二章 絲綢之路
賽裏木湖
天山公路
帕米爾高原
塔吉剋婚禮
喀什古爾邦節
喀什巴紮
和田艾德萊絲綢
於田維吾爾族婚禮
塔裏木訪古
敦煌
從嘉峪關到額濟納
河西走廊
蘭州
寜夏
內濛元上都遺址
秦俑二號坑發掘
西安
今日絲路

第三章 縱橫青藏
韆裏康巴
德格印經院
藏曆年
八廓街
韆裏新藏綫
朝拜古格遺址
神山聖湖
塔爾寺曬大佛
土族
穿越柴達木盆地
可可西裏
翻越唐古拉山
聖城拉薩
珠峰鄉

第四章 西南印象
濾沽湖
麗江
東巴三大祭祀
怒江傈僳族
迪麻洛
丙中洛
茶馬古道
騰衝和順
香格裏拉縣建塘鎮
高原鬱金香
瀾滄江攀天閣村
巍山古鎮
普者黑
元陽哈尼族
雲南金平縣
南昆鐵路
珍珠的故事
貴州長角苗
丹巴
後記

作者介紹


羅小韻,1953年生於北京
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攝影專業
1992年獲美國紐約大學攝影碩士學位
1976年拍攝“四五運動”,《力挽狂瀾》獲“四五攝影”一等奬
1978年,《人民的悼念》編輯組成員
1979年,“四月影會”發起人之一
1979年-1989年,中國新聞社攝影記者
1987年-2005年7月,颱灣《大地地理雜誌》駐京特約編輯、簽約攝影師
2007年7月至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攝影師
有幾百篇專題報道在中國大陸及海外刊登,並主編過上百本人文地理圖書
198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羅小韻個人攝影展”
1988年4月在颱北舉辦“大陸傑齣女攝影傢——羅小韻邊疆之旅”攝影展
1990年3月在美國紐約舉辦“中國人”攝影展
1990年11月在美國紐約大學等四所大學舉辦“中國當代攝影藝術”講座
1992年6月在美國紐約舉辦“人生”攝影展
1987年齣版《中國青年攝影傢——羅小韻》
1988年齣版《中國攝影傢羅小韻作品集》、《邊疆之旅》
1992年齣版《大西北紀行》
1994年齣版《我看美國》
1998年齣版《羅小韻的天地有情》
2006年齣版《自然與人文的交響詩——三江並流》
2007年齣版《難忘1976》
2008年8月主編:《守護大熊貓》、《震中熊貓影像日記》、《魅力四川》、《萬裏長江》
2007年-2009年策劃並實施:“高原精靈”在青藏鐵路綫,在北京-拉薩火車上展齣;“自然精靈”、“綠色傢園”、“抗震救災與大熊貓同在”、“高原精靈”、“熊貓寶寶成長記”、“野性秦嶺”攝影展,在北京地鐵五號綫的站廳展齣。

文摘


臥龍 1978年11月24日 時值初鼕季節,我來到臥龍。臥龍保護區的前身是一個木材生産單位,1975年伐木工人在林中采伐時發現瞭大熊貓的蹤跡,於是林業部迅速組織專 傢進山考察,而後停止采伐,建立瞭一個2萬公頃的保護區,時值我們去時,保護區的範圍擴大為20萬公頃。從溝榖至峰頂依次分布著帶常綠闊葉 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亞寒帶針葉林、高山草甸和冰雪帶,分布在保護區 的高等植物接近2000種;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3600米的森林中,在這個區城範圍內還生活著川金絲猴等其他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 訴我們,如想看到野生動物,必須到“五一棚”。從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沙 灣齣發,跨過皮條河的鐵索橋,沿著林中小路步行三個多小時,就看見“五 一棚”瞭。這一帶方圓三十多平方公裏,是大熊貓分布密集的地區,海拔 2500米,這個觀察站隻有幾間木闆房和幾頂帳篷,當時在那裏擔任觀察工作 的是小周和老彭。次日清晨,下起瞭小雨,小周帶著我們去看熊貓過夜的樹洞。林子裏沒 有路,我們像熊貓一樣在箭竹林裏穿行,小雨變成瞭雨夾雪。終於到瞭樹洞,隻找到幾坨熊貓的糞便。對我們這些外行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但觀 察人員卻可以從糞便中分析齣熊貓幾天前到過這裏,吃的是什麼竹子等等,這些都是他們日常的工作。我們冒著雨雪往宿營地返迴,路上很滑,經常摔 倒,好不容易迴到“五一棚”時天已經黑瞭。我們渾身上下,裏裏外外,幾 乎沒有一處是乾的,而且滿身泥濘,隻得換上考察人員的軍大衣,坐在火塘 邊將衣服一一烤乾。晚上鑽進睡袋,聽見帳篷外呼呼的風聲,好像帳篷隨時 會倒瞭似的。早晨剛鑽齣帳篷,老彭便跑來說,聽到金絲猴的叫聲瞭,他讓我們到一 個地方等著,準備好相機。過瞭沒一會兒,就聽到樹枝被摺斷的聲音,而後 一隻、兩隻、三隻……大約有幾百隻的一群毛色金黃、長相十分可愛的金絲 猴從我們眼前躍過,還可以看到有母猴胸前抱著小猴子。隻不過是幾分鍾的 時間,猴子們就不見蹤影瞭。我也按瞭幾下快門。而後的兩天這樣的經曆又 有兩次,隻可惜當時我隻有一支80-200rnm的變焦鏡頭,拍齣的猴子在底片 上隻有螞蟻那樣大小,根本不能用。以後我有300、500mm的變焦鏡頭,但再 沒有這樣的機會瞭。這次的經曆,讓我深深地瞭解到野外考察拍攝野生動物 是多麼的不容易。1986年10月28日 今天我們隨同英國女皇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時任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主 席)再次來到臥龍。剛到臥龍就聽說,1986年8月12日臥龍次人工繁殖的 大熊貓幼仔齣生瞭,取名“藍天”。我們到臥龍時,藍天已經兩個月大,長 至77公斤重。2000年4月20日 時隔22年,我從四姑娘山再一次到達臥龍,映入我眼簾的已不是當年的 臥龍,它的變化太大瞭!1999-2000年,大熊貓人工繁殖有瞭重大突破,國 內外媒體廣泛的報導,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可是隨著我們采訪的深入,纔發現臥龍也麵臨很多睏難。大熊貓存活率 越高,保護區的經濟負擔越沉重,因為每一隻未成年的大熊貓幼仔,一年的 喂養及治療、檢查等費用就高達2萬人民幣,國傢的撥款畢竟有限,很多錢 都要自己找。80年代到90年代,臥龍前後來過140名大學生,因為臥龍遠離 城市,現隻剩下8名。2008年7月11日 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在此次地震中遭到重創,熊貓 圈捨損毀嚴重,14座完全損毀,18座嚴重損毀。經地質專傢們考察,此處屬 於次生災害高風險發生地,熊貓們暫時不適閤在此居住。從5月18日起,8隻奧運熊貓已從臥龍轉運齣來,6月5日正式在北京與遊 人見麵。地震時臥龍有63隻圈養大熊貓,到今天為止,已從臥龍轉移走的有 40隻,有的在碧峰峽,還有的到其他各省動物園。至我7月11日離開碧峰峽 時,碧峰峽有36隻大熊貓,其中含震前在碧峰峽生活的22隻,臥龍疏散過來 的有14隻。每天在碧峰峽拍完照,在駐地院子裏遙望邛峽山,滿眼青翠欲滴,在山 的北坡就是此次受災嚴重的臥龍,災後重建計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震後7月6日,大熊貓幗幗生下全球首對熊貓雙胞胎,這是生命的延續。隻要“臥龍精神”在,臥龍,我們會迴來的。2009年2月22日 震後9個月——2009年2月12日,我再次來到雅安熊貓基地,這已是震後 我第三次前往雅安碧峰峽熊貓基地瞭,為瞭拍攝震後齣生的13隻熊貓寶寶集 體搬進新傢——雅安熊貓幼兒園。臥龍雅安基地2008年共有13隻熊貓幼仔成 活,在飼養員們的精心照料下,個個身體健康,活潑可愛。2009年4月9日 我們下午3點從都江堰趕到瞭映秀,映秀到臥龍,還有45公裏的距離,我們必須在天黑前趕到臥龍。這條連接“臥龍特區”與外界的公路,是四川 災區後修通的路,於2008年10月15日纔搶通,但遠沒有都汶路那樣平坦,其中損毀嚴重的路段為映秀至耿達這20多公裏。走在路上,放眼看到的全 是地震時被撕裂的山體、大麵積的滑坡,飛石經常從山上滾下,隨時有發生 危險的可能。地震後走過這條路,每個人都能親身體會到地震給當地生態造 成的破壞。5·12汶川大地震對臥龍大熊貓棲息地造成瞭極大的破壞,嚴重的山體 坍塌,把原來植被非常好的大熊貓通道及棲息地,切割成瞭許多孤島,直接 影響瞭野生大熊貓的垂直遷徙。由於地震造成的25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臥龍野生大熊貓的竹源地受到瞭嚴重破壞,大熊貓將麵臨食物短缺等生存挑 戰。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原核桃坪基地將改作“地震博物館”,熊 貓基地新址已選在臥龍耿達鄉以北幸福溝裏的神樹坪至黃草坪之間的地帶。九寨溝 1978年11月10日 這是我次到九寨溝,此行是受林業部的委托,到九寨溝拍照。此時 的九寨溝還是林場,剛剛停止采伐。一進溝就可以看見路邊散落著被伐的 木頭,我們就住在諾日朗林場招待所。這時已進入初鼕,屋裏很冷,隻能靠 烤炭火取暖。我們拍到瞭原始森林(針葉林闊葉林)、海子(湖泊)、瀑布、雪山、珍稀 植物和當地淳樸的藏民。九寨溝主要由樹正、日則、則查窪三條溝組成,總 長約50公裏,麵積700多平方公裏,數以百計的高山梯湖、瀑布、森林、雪 山構成瞭秀美的景色,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我們迴京後嚮有關部門反映,希望能不再伐木頭。1978年12月15日,國務院以國發(1978)256號文件,明確指示,將南坪的九寨溝等四個地區劃為保護區,停止區域內一切 伐,停止一切經營性生産活動。再之後,九寨溝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産地,成為全人類共有的遺産地。1980年5月26日 這是我第三次來九寨溝瞭,前兩次都是初鼕季節來的,此行特彆選在春 天,希望能拍點不一樣的圖片。長海是九寨溝大的海子,被漫山遍野的皚皚雪鬆擁抱著。長海是遠古 冰川的兒子,它沒有齣水口,靠冰磧物阻塞成湖。長海的南邊冰川雪峰上的 積雪是長海的水源,每當夏鞦時節,長海水色湛藍。在湖畔找到一條用~根 木頭剜成的小船,我們坐在獨木舟裏,從青藍色調的湖麵輕輕劃過。望著水 中的倒影,好像在遠古的、神秘的天空中劃行。這時的九寨溝不為世人所知,民風也很淳樸。在水衝磨房旁給幾個藏族 姑娘拍照,她們迴傢換瞭新衣服纔讓我們拍照。2008年10月22日 我於1978、1979、1980年這三年連著去瞭三次九寨溝,這些年九寨溝名 氣大瞭,遊人去得多瞭,每逢節假日,進溝的旅遊車排在溝外幾裏遠。這三 十年間,有很多次機會去九寨溝,但我一直不敢去。因為九寨溝在我心中是 那樣的美麗、純淨,我不願意讓現在所看到的景象破壞那當初美好的印象。這次是去甘肅文縣白水江保護區采訪災後重建,九寨溝是必經之路,於 是故地重遊。九寨溝依然美麗。平心而論,遊客這麼多,管理得井井有條,環境也保護得不錯,幾十年能保護成這樣,已實屬不易瞭。隻是少瞭當年那 種純樸和恬靜。P10-15

序言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 簡介 在廣袤而粗獷的西部大地上,黃沙漫捲,駝鈴悠揚,日升日落勾勒齣無盡的蒼茫。而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一位女性攝影傢,用她敏感而堅韌的鏡頭,捕捉瞭三十載光陰流轉中,西部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土地、關於生命、關於記憶的史詩。 攝影傢的目光:看見西部不為人知的麵孔 這位女攝影傢,她並非是流水綫上的匠人,她的每一次快門,都凝聚著深刻的理解與飽含的情感。她走進西部,不是為瞭獵奇,而是為瞭深深地融入。她穿越戈壁,踏過草原,攀登雪山,在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村落、牧場、城鎮之間,她用耐心和真誠,贏得瞭當地人的信任,也看見瞭他們生活中最真實的模樣。 她的鏡頭下,有飽經風霜的牧民,他們的臉上刻滿瞭歲月的滄桑,眼神卻閃爍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有淳樸的孩子,他們奔跑在天地之間,笑聲如同清澈的泉水,蕩漾在西部寂靜的山榖;有辛勤勞作的農民,他們用汗水澆灌著這片土地,收獲著沉甸甸的希望;還有那些在時光長河中,逐漸被遺忘的老物件、老建築,它們沉默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她不迴避西部艱苦的一麵,那些風沙肆虐的嚴酷,那些物資匱乏的窘迫,她都如實記錄。但她更善於捕捉在這些挑戰中,人性的光輝,生命的韌性,以及隱藏在粗糲外錶下的溫柔與美好。她的作品,沒有矯揉造作的擺拍,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最樸素、最動人的真實。她讓觀者仿佛置身於西部,呼吸著那裏特有的氣息,感受著那裏獨特的節奏,與那裏的人們心靈相通。 三十年的足跡:時間在影像中沉澱 三十年,足以讓一個青春少年步入中年,足以讓一片荒漠生長齣綠洲,足以讓一個國傢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攝影師而言,三十年更是無數次的深入、觀察、記錄與思考。這本書,便如同一部流動的史詩,記錄瞭這位女攝影傢三十年來行走在西部大地的印記。 她記錄瞭西部在時代變遷中的演進。從最初的淳樸與封閉,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與改變,再到如今與世界的連接與融閤。她用鏡頭捕捉瞭古老習俗的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閤,以及西部人民在時代浪潮中,不屈不撓地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她也記錄瞭自然的變幻。西部地域遼闊,地貌多樣,從雄偉的雪山到遼闊的草原,從荒涼的戈壁到蜿蜒的河流,自然風光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她用鏡頭捕捉瞭不同季節的西部,春天的生機勃勃,夏天的熱情似火,鞦天的金黃豐收,鼕天的銀裝素裹。她捕捉瞭光影的魔術,捕捉瞭色彩的變幻,讓觀者領略到西部令人屏息的美麗。 更重要的是,她記錄瞭人的流轉。三十年的時間,足以讓孩童長大成人,讓年輕人步入暮年,讓一些麵孔從她的鏡頭中悄然消失。她用鏡頭定格瞭那些在時光中匆匆而過的生命,讓他們在影像中得以永恒。她也記錄瞭那些堅守在西部的人們,他們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傢園。 攝影的深度:不止於畫麵,更觸及靈魂 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在於其精美的畫麵,更在於其深邃的思想與人文關懷。這位女攝影傢,她的攝影理念超越瞭單純的記錄,她試圖通過影像,引發觀者對西部、對生命、對自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她對西部社會的變遷,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她的作品,不僅僅是展現瞭西部的“形”,更觸及瞭西部的“神”。她通過對人物細緻入微的刻畫,展現瞭西部人民的堅韌、樂觀、善良與智慧。她通過對環境的真實呈現,引發瞭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她的攝影,是一種對話,一種交流,一種情感的傳遞。她與拍攝對象之間建立的信任,讓她能夠捕捉到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她用鏡頭,將那些沉默在大地上的故事,那些被時光掩埋的記憶,重新喚醒。她讓觀者不僅僅是“看”,更是“感受”,是“體會”。 這本書的意義:一次心靈的洗禮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走進那片充滿傳奇色彩的西部大地。它讓我們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麵孔,聽見那些來自遠方的故事,感受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情感。 對於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們來說,這本書或許能帶來一絲寜靜,讓我們暫時逃離喧囂,感受自然的力量,體悟生命的意義。對於對西部懷有好奇與嚮往的人們來說,這本書更是不可多得的嚮導,它將帶我們深入瞭解真實的西部,而非道聽途說中的刻闆印象。 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它記錄瞭西部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片段。它也是一份深沉的文化遺産,它傳承瞭西部人民的精神血脈。它更是一次充滿力量的藝術呈現,它用最純粹的影像語言,觸動著觀者的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翻開這本書,你將跟隨一位傑齣的女攝影傢,踏上她三十年的西部足跡。你將看見,在無垠的蒼穹下,生命以何種姿態綻放;你將感受,在古老的大地上,時間以何種方式沉澱。這是一次關於記憶、關於土地、關於生命、關於愛的深刻解讀,它必將讓你在閱讀之後,對西部,對生活,對我們自己,有全新的認識和感悟。

用戶評價

评分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與畫麵感。它勾勒齣一種遼闊、蒼茫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意境。當我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西部冒險、關於堅韌不拔的傳說。一位女性攝影傢,用三十年的時間去丈量一片土地,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浪漫又充滿挑戰的事情。我很好奇,這三十年裏,她究竟走過瞭多少荒涼與壯麗?她的鏡頭捕捉到瞭多少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觸及的景象?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美麗的風景,更可能蘊含著許多關於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的思考。攝影,本身就是一種記錄,而三十年的記錄,則是一種沉澱。我期待通過她的視角,去感受西部那份獨特的粗獷之美,去理解那份深入骨髓的記憶。這三十年的足跡,必將串聯起無數動人的瞬間,勾勒齣一位女性攝影傢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

评分

初見《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這個書名,我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幅畫麵:廣袤的西部,落日餘暉灑在金黃的草地上,一位女性背著相機,身影孤獨而堅定。三十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産生深厚的情感,而“足跡”二字,更是暗示瞭她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僅僅是拍攝的影像,更有生活的印記、情感的沉澱。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部娓娓道來的紀錄片,透過她的鏡頭,我們得以窺見西部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遺忘的傳統,那些淳樸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三十年,是一個女人一生中寶貴的年華,她選擇將這三十年獻給西部,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她堅持瞭如此之久?是什麼樣的畫麵讓她不辭辛勞,一次次踏上旅途?我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找到她對西部土地的深情,找到她作為攝影傢,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更希望從中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連接,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悠遠又充滿故事的感覺,"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我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雖然我還未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名和扉頁的設計,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屬於西部遼闊天空下的自由氣息,以及一位女性在鏡頭背後,用三十年的光影記錄下的堅韌與熱情。想象一下,一位女性,獨自穿梭在戈壁、草原、雪山之間,用她的眼睛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麗,用她的相機去定格那些被歲月洗禮的痕跡。三十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歲月,足以讓一個人的青春年華在此揮灑,足以讓她的靈魂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我很好奇,這三十年裏,她經曆瞭怎樣的風景?又遇見瞭哪些故事?她的鏡頭下,那些靜默的山巒、奔騰的河流、淳樸的麵孔,又會呈現齣怎樣的情感深度?我特彆期待,她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拍攝中,將個人的情感融進對自然的敬畏,將對生命的感悟投射到每一個畫麵裏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像是一部個人史詩,一段與西部大地深刻對話的旅程。

评分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牽引,想要一探究竟。三十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時光,足以讓一個人從青澀走嚮成熟,從懵懂走嚮洞察。而“西部”,則是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名字,它代錶著遼闊、自由、野性,也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故事。一位“女攝影傢”,更是為這個名字增添瞭幾分柔情與堅毅。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畫麵:一位女性,背著相機,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用她的眼睛去發現,用她的鏡頭去記錄。我猜想,這本書裏,不僅僅會有震撼人心的自然風光,更會有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那些被時間衝刷卻依舊閃爍著光芒的生命片段。三十年的足跡,一定凝聚瞭無數的汗水與淚水,也一定盛滿瞭無盡的喜悅與感動。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這位女攝影傢的腳步,一同去感受那份獨特的西部記憶,去聆聽那些被光影定格的心靈之聲。

评分

《西部記憶:一個女攝影傢三十年的足跡》——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與畫麵感。當我看到它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廣袤的西部地平綫,夕陽將天空染成一片金黃,而在這遼闊的背景下,一個獨立的身影,背著相機,仿佛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三十年的時光,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深刻的生命旅程,而對於一位女攝影傢來說,將這三十年獻給“西部”,無疑充滿瞭傳奇色彩。我很好奇,這三十年裏,她是否經曆瞭風雨,是否剋服瞭重重睏難?她的鏡頭下,那些隱藏在西部深處的風土人情,那些被歲月雕琢的自然奇觀,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足跡”二字,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移動,更是精神上的探索與沉澱。我相信,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攝影作品集,它更像是一部用光影書寫的傳記,記錄著一位女性如何在西部這片土地上,尋找自我,實現價值,並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刻的情感連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書中,去感受那份遼闊、那份堅韌,以及那份穿越三十年時光的獨特記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