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益智翻绳游戏大全集
定价:68.00元
作者:〔日〕野口 广,邹燕,仝艳艳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49836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锻炼手脑并用的灵活反应;
◆培养高度专注力;
◆建立空间感;
◆发展创造性的思考;
◆增加双人翻绳,游戏性更强,有助发展孩子的沟通能力。
内容提要
◆《益智翻绳游戏大全集》精心挑选了各种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而且形式多变的翻绳造型。从入门、初级、双人、中级、高级五大部分介绍了80多种各式各样的翻花绳游戏。
◆本书经过巧妙编排,从简单到一般本书精心挑选了各种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而且形式多变的翻绳造型,从简单的五角星、降落伞、扫帚这些个人基本翻绳,到会动的伸缩皮筋、织布机等趣味翻绳,以及充满变化、可以巧妙逃脱的变幻魔术翻绳和亲密朋友之间的双人合作翻绳,罗列了70余种各式各样的翻绳游戏,还从生活乐趣着手,挖掘出别样的翻绳造型,意在让大家玩得尽兴。
目录
作者介绍
野口广,1925年生于东京,理学博士,现为国际翻绳协会顾问、数学奥林匹克财团法人顾问。东北大学理学部数学科毕业后,至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后任伊利诺州大学客座教授、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教授,目前则为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野口先生成立“国际翻绳协会”后,致力于协会相关营运工作,并初次将世界翻绳文化介绍给日本。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本《大全集》的期待值可能定得太高了,或者说,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一上手就能玩起来”的互动指南。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理论著作,一本需要仔细研读才能领悟精髓的武功秘籍。它对于“绳结的起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绳艺演变”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篇幅着实不小,简直让人有种在看百科全书的错觉。我承认,知识的深度是有的,对于想了解绳结背后的文化底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但是,作为一本以“游戏”为主打的书,这些宏大的叙事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这个“金鱼结”到底怎么从一根简单的麻绳变成一条栩栩如生的鱼?书里给出的步骤是:首先,将绳子A以特定角度穿过B,然后拉紧C,注意保持张力在五牛顿左右——五牛顿是什么概念?我一个成年人拿着尺子都得掂量掂量,何况是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感知这种物理量?这种过于学术化和精确化的描述,使得很多操作步骤变得极其抽象和难以落地。我尝试按照书上的图示,用手边的毛线比划了一下,结果打出来的东西更像是几团缠绕的毛线球,而不是书上展示的那个结构优美的“盘长结”。如果作者能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比如“像小蛇一样绕过去”、“像小鸟的翅膀一样收紧”,或许能更好地搭建起孩子与操作之间的桥梁。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手工基础,追求结构完美的进阶玩家,对于我们这种想从零开始,带着孩子找点乐子的“小白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本高不可攀的“天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间错位感”。翻开每一页,看到的都是那种非常传统、非常古朴的绳结样式,感觉像是穿越回了某个偏远山村,老奶奶正在教我如何用麻绳编织渔网的场景。这种朴素的美感,我理解,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但是,我得说,现代社会的孩子,他们的视觉阈值已经被电子屏幕上的高饱和度色彩和快速剪辑培养起来了。当我把这本书展示给我的侄女时,她扫了一眼那些黑白灰为主的插图和略显老旧的字体设计,立刻皱起了眉头,问我:“这个,是旧书店淘来的吗?”她的评价虽然直白,却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本书的美学风格与当代儿童的审美偏好存在巨大的代沟。里面教授的很多翻绳游戏,比如“十八罗汉结”或者某些复杂的“盘扣”,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应用场景,纯粹是作为一种技能的展示。我并不是说这些技能没有价值,但如果不能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孩子感兴趣的元素中——比如,能不能把这些绳结变成手机挂件?能不能设计成可以快速拆解组装的益智玩具?——那么,它就很容易被孩子们判定为“无聊的老物件”。这本书在传承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但它似乎忘记了,要让传统活下来,就得给它穿上时代的新衣,让它重新变得“酷”起来。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差点就把它放回去了。封面设计得嘛,怎么说呢,有点朴实得过头了,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儿童读物那种吸睛度。我本来是冲着“益智”这两个字来的,希望能给家里的那个小家伙找点能静下心来玩的东西,结果这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嗯,就是那种九十年代的工具书既视感。不过,好奇心驱使我还是翻开了第一页。里面的内容排版倒是很工整,字体大小适中,对于初识文字的孩子来说,阅读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障碍。图文并茂是肯定的,但那些插图的画风,怎么形容呢,更像是教科书里的示意图,线条简洁到有点刻板,少了点童趣和想象力。我原本期待看到一些色彩斑斓、能激发孩子无限创意的画面,但这里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严谨的、教你“如何做”的说明书感觉。比如关于如何打第一个结的步骤图,画得非常清晰,每一个手指的动作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追求准确性的家长来说或许是优点,但对于追求“玩中学、玩中乐”的孩子来说,可能一开始就显得有些枯燥了。我试着给孩子演示了其中一个简单的“基础套环”,他盯着那些复杂的步骤图看了半天,兴趣点很快就被那些规矩的线条和箭头给磨灭了,转而跑去找他的积木了。这本书的初衷是好的,致力于推广传统技艺,但从一个普通家长的角度来看,它在“包装”和“趣味性”上,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去迎合现代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希望后续的内容能有所改观,让那些被冰冷线条约束的绳结,能散发出一点点手工的温度和乐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材料和工具的建议上显得有些敷衍了事。它反复强调了绳结的精妙,却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绳子”这一基础中的基础问题,给出的建议极其简略。书里提到可以使用棉线、麻绳,甚至偶尔提到尼龙绳,但对于不同材料的特性——比如,棉线容易吸水变软,尼龙绳拉力强但容易打滑,丝线则容易起毛——都没有做任何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在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使用书中推荐的某种细麻绳来编织那个“中国结”,效果非常差,因为它纤维太多,打结时总是卡住,手感粗糙到磨疼了手指。如果这本书能有一章专门讲解“材料学入门”,分析不同材质的绳子在编织不同花样时的优缺点,那将大大提高读者的成功率和体验感。此外,对于工具的建议也几乎是空白,比如,是否需要用到尖头镊子来辅助收紧某些细小的结眼?或者是否需要用到蜡液来增加某些绳索的顺滑度以便于操作?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关键的细节,但在这本厚厚的“大全”里,却鲜有提及。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专业知识和工具储备,这种假设,对于许多被它吸引而来的新手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和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碎片化到极致,系统性不足”。它罗列了大量的绳结种类,仿佛是一个庞大的索引,你翻到任何一页,都能找到一个具体的小花样。这种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从简单的活扣到复杂的装饰性结,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妙。然而,问题恰恰出在“翻”这个动作上。它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本“教程”。当你学完A结,想要学习如何用A结作为基础去编织B结的时候,书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进阶路径”。每个结点都是独立存在的,缺乏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图。比如,它展示了十几种“手腕环”的编法,但如果我想做一个能套在手腕上、又兼具某种特定功能的环形结,我得自己去对比和摸索这十几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需要明确指令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能有一个“初级篇”、“中级篇”、“挑战篇”这样的结构划分,或者至少,在每个结下面标注出它对前置知识的依赖程度。现在的排版方式,更像是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地堆在了你面前,美其名曰“大全”,实则让人不知从何下手,缺乏足够的引导性,让人在尝试几次失败后,很容易就心生挫败感,然后将这本厚厚的“大全”束之高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