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

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炯清 著
图书标签:
  • 交换机
  • 路由器
  • 网络配置
  • 网络技术
  • 交换路由
  • 网络设备
  • 实用指南
  • 配置手册
  • 网络工程
  • 数据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00985
商品编码:297592307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曹炯清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12100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章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第2章交换机基础、第3章交换机实用配置、第4章路由器基础、第5章路由协议、第6章路由器实用配置、第7章三层交换实用配置,同时本书针对教学内容编排了实验手册。
  本书秉承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进行验证,实现理论支持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并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素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材,也适合用作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教材。此外,还可供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章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
 1.1 OSI参考模型
  1.1.1 OSI参考模型的形成
  1.1.2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1.2 TCP/IP协议体系
  1.2.1 TCP/IP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
  1.2.2 TCP/IP协议体系的协议分布
  1.2.3 TCP/IP协议体系的数据封装拆封
 1.3 IP协议
  1.3.1 IP协议及特点
  1.3.2 IP地址与子网掩码
  1.3.3 IP子网划分
 1.4 TCP协议和UDP协议
  1.4.1 TCP协议
  1.4.2 UDP协议
 1.5 ARP协议和ICMP协议
  1.5.1 ARP协议
  1.5.2 ICMP协议
 1.6 以太网
  1.6.1 局域网基础
  1.6.2 以太网基础
  1.6.3 传统以太网
  1.6.4 快速以太网
  1.6.5 千兆以太网
 1.7 广域网基础
  1.7.1 广域网的概念
  1.7.2 广域网链路连接方式
  1.7.3 广域网体系结构和数据链路层封装协议
  1.7.4 PPP协议
  1.7.5 HDLC协议
第2章 交换机基础
 2.1 中继器和集线器
  2.1.1 中继器的工作原理
  2.1.2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2.1.3 集线器的端口类型
  2.1.4 集线器的分类
  2.1.5 冲突域的概念
 2.2 交换机的产生和工作原理
  2.2.1 交换网络产生的背景
  2.2.2 网桥的工作原理和广播域的概念
  2.2.3 交换机工作原理
 2.3 交换机概述
  2.3.1 交换机的功能概述
  2.3.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
  2.3.3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2.3.4 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2.1.5 交换机的分类
 2.4 交换机配置基础
  2.4.1 交换机的外观和端口命名方法
  2.4.2 带外管理和带内管理
  2.4.3 交换机的配置模式
  2.4.4 交换机的存储介质和启动过程
  2.4.5 交换机配置技巧
  2.4.6 常用的交换机配置命令
 2.5 交换机常用配置
  2.5.1 交换机管理安全配置
  2.5.2 交换机配置文件、IOS的备份和IOS的升级
第3章 交换机实用配置
 3.1 VLAN技术
  3.1.1 VLAN技术简介
  3.1.2 VLAN划分方式
  3.1.3 单交换机VLAN的配置
  3.1.4 IEEE802.1q和跨交换机VLAN的配置
  3.1.5 CISCO VLAN中继协议VTP
 3.2 冗余链路与生成树相关协议
  3.2.1 冗余拓扑结构
  3.2.2 桥接环路的危害
  3.2.3 IEEE802.1d的STP协议
  3.2.4 IEEE802.1w的RSTP
  3.2.5 CISCO的PVST/PVST 和IEEE802.1s的MSTP
  3.2.6 生成树相关协议的配置和结果验证
 3.3 链路聚合技术
  3.3.1 链路聚合技术和IEEE802.3ad
  3.3.2 链路聚合的配置
  3.3.3 链路聚合的负载平衡
 3.4 流量控制和广播抑制
  3.4.1 流量控制和[EEE802.3x
  3.4.2 广播抑制
 3.5 端口安全和端口镜像技术
  3.5.1 端口安全
  3.5.2 端口镜像
 3.6 堆叠技术
  3.6.1 堆叠与级联
  3.6.2 堆叠的方式和配置
第4章 路由器基础
 4.1 路由器概述与IP路由过程
  4.1.1 路由器概述和功能
  4.1.2 IP路由过程
 4.2 路由器结构
  4.2.1 路由器的组成
  4.2.2 路由器硬件和软件结构
  4.2.3 路由器接口类型
 4.3 路由器配置基础
  4.4 路由器常用配置
  4.4.1 CISCO CDP协议
  4.4.2 路由器接口配置
  4.4.3 路由器接口HDLC协议封装配置
  4.4.4 路由器接口PPP协议封装和PAP、CHAP验证配置
  4.4.5 路由器接口帧中继协议封装配置
  4.4.6 路由器接口X.25协议封装配置
第5章 路由协议
 5.1 路由表
  5.1.1 路由表的结构
  5.1.2 路由表匹配过程和原则
 5.2 路由协议的分类
 5.3 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配置
 5.4 RIP协议
  5.4.1 RIP概述
  5.4.2 RIP路由表形成过程
  5.4.3 路由自环问题及解决方法
  5.4.4 RIPv2的配置
  5.4.5 RIPv2验证的配置
 5.5 OSPF协议
  5.5.1 OSPF概述
  5.5.2 OSPF的基础概念
  5.5.3 OSPF报文结构
  5.5.4 OSPF网络类型
  5.5.5 点对点PTP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5.5.6 广播多路访问BMA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5.5.7 非广播多路访问NBMA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5.5.8 多区域OSPF配置
  5.5.9 OSPF验证的配置
 5.6 EIGRP协议
  5.6.1 EIGRP概述
  5.6.2 EIGRP的配置
第6章 路由器实用配置
 6.1 路由器DHCP相关配置
  6.1.1 DHCP简介
  6.1.2 路由器DHCP服务配置
  6.1.3 路由器DHCP中继配置
 6.2 路由器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6.2.1 访问控制列表简介
  6.2.2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6.2.3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6.3 路由器独臂路由配置
 6.4 路由器NAT配置
  6.4.1 NAT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6.4.2 NAT的配置
 6.5 路由器HSRP配置
  6.5.1 HSRP简介
  6.5.2 HSRP配置
 6.6 ip dcfault-work默认网络配置
  6.7 路由器路由重分发配置
  6.7.1 路由重分发简介
  6.7.2 路由重分发的配置
 6.8 OSPP的区域和配置
  6.8.1 OSPF的区域类型和路由类型
  6.8.2 OSPF的末梢区域和完全末梢区域配置
  6.8.3 OSPF虚连接的配置
第7章 三层交换实用配置
 7.1 三层交换简介
  7.1.1 三层交换的概念和功能
  7.1.2 三层交换的主要技术
 7.2 三层交换的接口类型和VLAN互访配置
 7.3 三层交换DHCP的配置
 7.4 三层交换路由配置
  7.4.1 三层交换静态路由配置
  7.4.2 三层交换RIP动态路由配置
  7.4.3 三层交换OSPF动态路由配置
 7.5 三层交换VRRP的配置
  7.5.1 VRRP简介
  7.5.2 三层交换VRRP配置
 7.6 三层交换ACL配置
 7.7 三层交换QoS配置
  7.7.1 QoS基础
  7.7.2 QoS配置
实验手册
 实验1:Windows环境常用网络命令的测试和分析
 实验2:使用Sniffer软件捕获IP数据包进行分析
 实验3:观察集线器共享信道广播式通信的过程
 实验4:观察网桥隔离物理网段
 实验5:交换机的配置模式和常用的配置命令
 实验6:交换机管理安全配置
 实验7:交换机配置文件、IOS的备份和IOS的升级
 实验8:单交换机VLAN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9:跨交换机VLAN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0:CISCO VTP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1:CISCO PVST 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2:链路聚合LACP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3:端口安全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4:端口镜像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5:堆叠配置和结果验证
 实验16:路由器的配置模式和常用的配置命令
 实验17:CISCO CDP协议结果验证
 实验18:路由器接口HDLC协议封装配置
 实验19:路由器接口PPP协议封装和PAP、CHAP验证配置
 实验20:路由器接口Frame Relay协议封装配置
 实验21:路由器接口x.25协议封装配置
 实验22: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配置
 实验23:RIPv2的配置
 实验24:RIPv2验证的配置
 实验25:PTP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实验26:BMA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实验27:NBMA类型单区域OSPF配置
 实验28:多区域OSPF配置
 实验29:OSPF验证的配置
 实验30:EIGRP的配置
 实验31:路由器DHCP服务配置
 实验32:路由器DHCP中继配置
 实验33: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实验34: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实验35:路由器独臂路由配置
 实验36:路由器NAT配置
 实验37:路由器HSRP配置
 实验38:ip default-work配置
 实验39:RIP与OSPF的路由重分发
 实验40:OSPF的末梢区域和完全末梢区域配置
 实验41:OSPF虚连接配置
 实验42:三层交换VLAN互访配置
 实验43:三层交换DHCP服务配置
 实验44:三层交换静态路由配置
 实验45:三层交换RIP动态路由配置
 实验46:三层交换OSPF动态路由配置
 实验47:三层交换ACL配置
附录A 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器软件的使用
附录B GNS3模拟器软件的使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网络架构与实现:深入解析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网络工程师、系统管理员以及对构建和管理高效、可靠网络基础设施感兴趣的技术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们不谈论数据包在节点间交换和路由的具体配置细节,而是将视角提升到更宏观、更战略的层面,聚焦于构建强大网络架构所需的关键设计原则、关键技术选择、性能优化策略以及安全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网络架构设计原理与演进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网络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是企业成功的基石。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宏观视角理解网络架构的核心要素,并回顾其演进历程,为理解当前及未来的网络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模块一:现代网络架构的核心要素 弹性与韧性设计: 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具备高度弹性和韧性的网络,使其能够抵御突发故障、流量高峰以及潜在的网络攻击。这包括冗余设计(如设备冗余、链路冗余)、故障检测与恢复机制(如快速收敛协议、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及容错策略(如主备模式、负载均衡)。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场景下(如数据中心、广域网)的弹性设计考量,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实现最优的韧性。 可扩展性与敏捷性: 面对业务的不断增长和变化,网络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轻松应对用户数量、流量和服务的增加。本模块将重点介绍实现网络可扩展性的多种途径,包括模块化设计、分布式架构、虚拟化技术(如NFV、SDN)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网络的敏捷性,使其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性能优化与流量工程: 高性能是网络服务的生命线。我们将超越基本的链路带宽概念,深入探讨影响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延迟、抖动、丢包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先进的流量工程技术,包括流量分类、优先级划分、服务质量(QoS)策略的精细化配置(关注其设计理念而非具体命令行),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分析工具来监控和优化流量路径,确保关键业务获得最佳的网络体验。 安全性设计与威胁模型: 安全性是网络架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模块将从架构层面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威胁(如DDoS攻击、APT攻击、数据泄露),并介绍如何将安全设计融入网络的各个层面。我们将讨论纵深防御策略、边界安全、内部安全、终端安全以及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的整体框架。重点将放在如何设计一个具备内置安全性的网络,而不是孤立地部署安全设备。 模块二:网络架构的演进与未来趋势 从传统网络到软件定义网络(SDN): 回顾传统网络架构的局限性,深入分析SDN的出现如何改变了网络的控制与数据转发模式。我们将重点阐述SDN的核心理念(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其带来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潜力,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云原生网络: 探讨NFV如何通过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迁移到通用服务器,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我们将分析NFV与SDN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云原生网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微服务、容器化和DevOps的敏捷开发模式。 下一代网络技术展望: 展望5G/6G、物联网(IoT)、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网络架构提出的新要求,以及AI/ML在网络管理、优化和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们将讨论这些趋势如何塑造未来的网络形态,以及我们需要具备哪些前瞻性知识来应对。 第二部分:关键网络技术与实现策略 在理解了网络架构的设计原理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实现这些架构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提供深入的实现策略和最佳实践。 模块三:数据中心网络构建与优化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演进: 分析从三层架构到Spine-Leaf等现代数据中心拓扑的演进过程,重点讲解Spine-Leaf架构的优势(如提高带宽利用率、简化管理)。我们将讨论不同规模数据中心适用的拓扑选择,以及虚拟化(如VXLAN、EVPN)如何在数据中心内部实现灵活的网络分割和互联。 东西向流量优化: 数据中心内部的“东西向”流量占比日益增加,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流量是关键。本模块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负载均衡、多路径传输、拥塞控制等技术,优化东西向流量的转发效率和可靠性。 存储与计算网络融合: 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的普及,存储网络与计算网络日益融合。我们将分析如何设计能够同时满足高性能计算和存储访问需求的融合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如RoCE、iWARP)。 模块四:广域网(WAN)连接与优化 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原理与应用: 详细解析SD-WAN的核心理念,包括集中式控制、策略驱动、多链路聚合、应用感知路由等。我们将探讨SD-WAN如何解决传统WAN的痛点,如MPLS的昂贵和低灵活性,以及互联网连接的不可靠性。重点在于SD-WAN的应用场景、部署模式以及与现有网络的集成策略。 混合WAN策略: 分析如何在同一网络中融合MPLS、互联网、LTE等多种连接方式,构建具备更高弹性和成本效益的混合WAN。我们将讨论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成本考量,制定最优的混合WAN策略。 WAN性能监控与故障排除: 介绍用于广域网性能监控的先进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系统地进行WAN链路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模块五:虚拟化与云网络技术 虚拟网络基础(VLAN, VXLAN): 深入解析虚拟局域网(VLAN)在网络分割中的作用,以及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VXLAN如何作为一种更具扩展性的二层隧道技术,实现大规模二层域的隔离和互联。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架构与组件: 详细介绍NFV的组成部分,包括NFVI(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VNFs(虚拟网络功能)、MANO(管理与编排)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原理。 云平台网络模型: 分析主流公有云(如AWS, Azure, GCP)和私有云环境下的网络模型,包括虚拟私有云(VPC)、子网、路由表、安全组等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和管理跨地域、跨应用的云网络。 第三部分:网络安全与智能化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并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挑战。 模块六:网络安全深度防御策略 零信任安全模型: 探讨零信任架构的核心原则,即“永不信任,始终验证”,以及如何在网络设计和安全策略中落地零信任。我们将分析其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微分段等方面的具体实现。 威胁情报与态势感知: 介绍如何利用威胁情报和态势感知系统,实现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早期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Web应用防火墙(WAF)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的设计理念: 讲解WAF和IPS在保护Web应用和检测恶意流量方面的原理与应用,强调其在整体安全架构中的位置。 网络安全自动化与编排(SOAR): 探讨SOAR技术如何通过自动化工作流,提升安全事件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模块七:网络智能化运维与管理 主动式网络监控与性能分析: 介绍多种主动式网络监控技术,包括NetFlow/sFlow分析、SNMP轮询、主动探针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深度的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 AI/ML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如何在网络故障预测、异常检测、容量规划、安全威胁识别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网络的自我优化和自动化运维。 可编程网络与自动化运维: 介绍如何通过网络API、自动化脚本(如Ansible, Python)、配置管理工具等,实现网络配置的自动化、标准化和版本控制,大幅提升运维效率。 DevOps与NetOps的融合: 探讨DevOps的理念如何应用于网络运维,实现开发与运维的协同,加速网络服务的交付和迭代。 《现代网络架构与实现:深入解析与实践指南》将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操作手册”,它不会罗列枯燥的配置命令,而是通过深入的原理剖析、详实的场景分析和前沿的技术探讨,帮助读者构建起对现代网络全貌的深刻理解,并掌握构建、优化和管理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必备技能。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求做到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并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读者在复杂多变的数字环境中铺就一条坚实的网络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的新颖度和前瞻性来看,这本书也展现了作者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的努力。虽然基础的路由交换原理是恒久不变的,但作者非常明智地将篇幅分配到了SDN(软件定义网络)边界的集成与传统网络融合的实践上。尤其是一些关于EVPN-VXLAN架构下路由扩展性的讨论,分析得非常具有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多租户环境中如何设计高效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策略,以应对未来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带来的流量爆炸式增长。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对前沿技术的实用化落地指导,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大大延长。它不是一本只关注“现在如何做”的书,更是指引我们“未来该如何构建”的路线图,这对于需要制定未来三年网络技术栈规划的技术管理者和架构师来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实践指导,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处理一些老旧网络设备的维护和升级工作,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故障排查之间的鸿沟。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填补这个鸿沟上。它不是那种只谈最优场景的书籍,相反,它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果事情出错怎么办”。作者在描述路由策略失败、策略路由漂移、或者OSPF邻居建立不起来等常见问题时,提供的排错思路异常清晰,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再到网络层和应用层,逻辑链条完整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网络调试工具使用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了`show`命令,更是深入讲解了如何利用捕包工具结合协议栈知识去定位那些难以捉摸的间歇性丢包问题。这些经验的总结,是用金钱和时间堆砌出来的,现在能以如此低廉的成本获得,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网络设备搏斗的一线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专业感,黑底白字的主标题在视觉上非常醒目,配上略显复杂的网络拓扑图作为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目标读者的眼球。我翻开目录时,对其中深入的技术剖析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显然是深谙一线实践的专家,对各种网络协议的理解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深度,同时又融入了大量实战中才会遇到的“陷阱”和优化技巧。尤其是一些关于BGP路径选择和MPLS L3VPN流量工程的章节,讲解得极为透彻,不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念堆砌,而是真正从底层原理出发,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配置的原子性和健壮性,提供的每一个配置示例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最优性能和最高可靠性。对于那些希望从“会配置”迈向“精通原理并能独立设计复杂网络架构”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命令,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严谨中带着一丝不苟的精确,绝不含糊其辞,这一点让我非常受用。在涉及复杂算法和状态机描述时,作者几乎采用了数学般的严谨性来定义每一个步骤和边界条件。比如,在讲解ISIS的LSP泛洪机制时,作者清晰地描绘了TLV的解析过程和LSP数据库同步的各个阶段,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于那些对底层协议细节有“洁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们对深度的渴求。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为了追求阅读流畅性而牺牲了关键的技术准确性,这本书的每一个术语、每一种状态转换的描述,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使得它不仅适合用于学习新知识,更适合作为权威参考手册,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网络环境中遇到一个前所未见的现象时,翻开此书,往往能迅速定位问题的技术根源,其可靠性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用传统教材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更像一位资深网络架构师在向你传授他的“独门秘籍”。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不同厂商设备配置差异的处理方式。在介绍核心技术时,他会并列展示Cisco IOS/XR、Juniper Junos以及华为VRP等主流平台的配置语法差异,这种对比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避免了知识的单一化。例如,在谈论QoS策略时,如何基于DSCP值进行流量标记和整形,不同设备上的CLI差异巨大,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痛点,反而将它们系统地梳理出来,附带了详细的配置差异分析,这对于需要进行多厂商互联或设备替换的项目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读完关于路由收敛优化的部分,我立即在实验室环境中尝试了作者推荐的几种快速收敛策略,效果立竿见影,远超我过去使用的常规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高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