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孩子怎么想父母怎么教
定价:24.80元
售价:16.9元,便宜7.9元,折扣68
作者:(韩)金京心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42742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韩国儿童心理专家倾力之作,奉献给中国父母的精心礼物。
不同的思维
早上起来,妈妈要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妈妈对星爱说:
“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把上衣和裤子穿上好吗?”
“好的。”
一刻钟后,妈妈把早餐端上了餐桌。可是,她发现星爱还在他的小房间里没有出来。
“星爱,你的衣服穿好了吗?”
“穿好了。”
“那为什么不出来吃饭?”
“我还没有穿袜子和鞋子。”
“你自己不是会穿吗?为什么不穿上?”
“可是你没有说让我穿袜子和鞋子呀!”
“穿衣服当然要穿鞋袜了。”
“反正你没有让我自己穿这些。”
这样的经历,也许每个妈妈都有过,有时候会感觉哭笑不得,有时候又觉得孩子好像跟自己对着干似的。其实,孩子的思维和大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父母应该尽量与孩子换位思考,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尊重孩子的想法,聆听孩子的声音,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怎么想的,我们做父母的才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金京心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做好这个人生导师的角色,的确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许多父母为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困惑、烦恼。这本书就像一面放大镜,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行为动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是怎样的,父母应该怎样去应对处理,让您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本书是作者多年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大成之作,系统地从生活、道德、人际关系、游戏、性格、感情、语言、表现和能力等九个方面,阐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各种疑惑,细致八微地分析解读,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法,让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再感到无所适从。
金京心,白羊座,出生于韩国首尔,毕业于韩国汉阳女子大学。韩国儿童心理专家,曾从事东亚语言、儿童心理学和女性心理咨询学的研究工作,2000年以后定居北京。著作有《女人的成熟与优雅》等作品,《孩子怎么想父母怎么教——个韩国妈教子手记》是作者多年对儿童心理
当我翻开这本书,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本枯燥乏味的育儿指南,却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的散文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真诚的笔触,描绘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瞬间,也探讨了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严厉批评,事后又觉得后悔。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先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急于评判。我尝试着在孩子犯错时,先问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直接指责。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也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书中对于“界限感”的讨论,也为我指明了方向。我一直担心过分溺爱孩子,但又不知道如何把握那个度。这本书却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如何既能给予孩子关爱,又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负责。我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虽然过程中会有反复,但孩子的责任感却在悄然提升。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它没有强迫我改变,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逐渐认识到自己育儿中的不足,并找到了改进的方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许多沉重的包袱,育儿也变得轻松而愉快起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育儿可以如此“反直觉”,又如此充满智慧。长期以来,我们似乎都被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所束缚,比如“孩子小,不懂事,要听话”,或者“吃了苦才算吃得好”。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世界丰富的色彩和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控制孩子的情绪,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去接纳他们真实的感受。我记得我曾经因为孩子摔倒哭泣而感到不耐烦,觉得“这点小伤有什么好哭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摔倒的疼痛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他们的挫败感、对疼痛的恐惧,甚至是对父母不理解的委屈。当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蹲下来,温柔地抱住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疼,妈妈在这里”,他竟然渐渐平静了下来,甚至开始主动跟我讲述事情的经过。这种从“控制”到“理解”,从“说教”到“共情”的转变,带来的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书中对于“规则”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给孩子立规矩就是板着脸,强硬执行,但这本书却强调了“解释”和“协商”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规矩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一个有边界的环境中安全成长,而有效的规矩,需要孩子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盲目的服从。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育儿视野,让我不再焦虑,而是充满信心和爱意地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腻,读起来让人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又充满爱心的长辈在聊天,一点点地分享育儿的困惑和心得。它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术语,也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让我们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独立性培养”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总是过度保护孩子,剥夺了他们学习和尝试的机会。我曾经总是抢着帮孩子穿鞋子、整理书包,觉得那样更快,也更能保证不出错。但书里却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孩子学习独立、建立自信的基石。当我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动手,即使动作慢一些,即使衣服穿反了,我也努力忍住不去插手,而是鼓励他自己尝试。令我惊喜的是,孩子慢慢变得越来越有耐心,越来越乐于自己完成任务,甚至还会骄傲地展示他的“成果”。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书中对于“沟通技巧”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陷入“为什么我跟他好好说他不听”的怪圈,以为只要我说得道理够充分,孩子就应该理解。但这本书却教会我,孩子需要的是被听见,而不是被说教。它鼓励我们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用积极的语言回应孩子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命令。这种沟通方式的改变,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颗理解和尊重的种子,慢慢发芽,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这本书的价值,真的不仅仅是育儿方法,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生活态度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反而是让我觉得轻松、自在,并且充满了启发。我之前总觉得育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要求。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面——有趣、有爱、充满创造力。书中关于“玩乐”的价值,让我重新认识了游戏的意义。我曾经认为游戏只是孩子消磨时间的工具,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游戏是孩子学习、探索、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方式。我开始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探索各种创意游戏,比如用纸箱搭建城堡,用颜料创作抽象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发现了孩子的创造力,也找回了自己童年的乐趣。而且,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提供现成的答案,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我开始尝试在孩子遇到难题时,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问他“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或者“还有其他方法吗?”。这种引导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有韧性。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积压的育儿焦虑,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育儿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智慧的光芒。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香醇的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章节。我之前常常以为,只要我说了,孩子就听见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倾听,是带着觉察和理解,去捕捉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我开始尝试在和孩子交流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他,去听他讲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我发现,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话语被认真对待时,他会变得更加愿意敞开心扉,也会更加信任我。而且,书中关于“情绪共振”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常常因为孩子的情绪失控而感到束手无策,试图用道理去说服他。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接纳和安抚,而不是去讲道理。当我尝试用拥抱和温柔的语言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时,我发现他的情绪会慢慢平复,然后才能进入有效的沟通。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和领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也更懂得如何去爱他。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实在太多了,让我不知从何说起。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突出的点,那就是它成功地击碎了我心中许多根深蒂固的“育儿迷思”。比如,“孩子小,不懂事,说了也白说”这种想法,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发现完全是错误的。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有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忽视或压制。书中对于“规则意识”的培养,更是让我颠覆了过去的认知。我以前总是认为,规则就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不遵守就必须惩罚。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规则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界限感,而有效的规则,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和协商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家庭规则,比如玩具的归还时间,睡觉前需要完成的事情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更愿意遵守规则,而且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思考和承担责任。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在强调孩子独立性的同时,也从未忽视父母的情感支持。它告诉我们,在孩子探索世界、经历失败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接纳是最强大的后盾。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画画时遇到了困难,情绪非常低落,想要放弃。我按照书中的建议,没有急着去“解决”他的问题,而是先去感受他的沮丧,然后告诉他“画不出来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或者休息一下再继续”。最终,孩子在我的陪伴下,重新找回了创作的乐趣。这种“陪伴式”的育儿,让我觉得不再孤单,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幸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育儿的实用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育儿观。我之前常常被各种育儿信息所裹挟,感到迷茫和焦虑。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关于“积极引导”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常常使用批评和否定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孩子,去鼓励他们做正确的事情。我开始尝试在孩子表现出积极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即使是很小的进步。这种积极的强化,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乐于合作。而且,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生怕他们感到不快乐。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适当的延迟满足,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学会珍惜。我开始尝试引导孩子去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去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成就感。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有韧性,也让他们学会了规划和坚持。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我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去引导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用一种非常温和、有力量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我曾经常常因为孩子的各种行为而感到焦虑、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完美的演出,而是一个充满爱与陪伴的旅程。书中关于“允许不完美”的观点,让我如释重负。我之前总是追求完美,希望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出现偏差就感到无法接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而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是孩子克服困难、重新站起来的重要力量。我开始尝试用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不足,去鼓励他一次次地尝试。这种改变,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也让我自己变得更加轻松。而且,书中关于“情感连接”的重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我曾经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而这本书却强调了高质量的陪伴,以及情感的交流。我开始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玩耍、聊天,去感受彼此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和温暖。这本书就像一位心理疗愈师,它不仅帮助我解决了育儿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找回了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独到视角,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种非常新颖、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书中关于“尊重”的强调,让我尤为赞同。我曾经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视了他的想法和感受,总是觉得“我比他懂”。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先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我们。我开始尝试在做决定时,倾听孩子的意见,即使最终的决定是他不能接受的,我也会耐心地解释原因。这种尊重,不仅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协商。而且,书中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总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希望他们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天赋和潜力,需要得到个性化的引导。我开始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去发展自己的优势。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也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本书就像一位哲学家,它不仅仅提供了育儿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育儿的深层意义,去发现育儿的真谛。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孩子,进而审视自己的育儿方式。我曾经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让他们变得优秀。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内在的潜能,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独立、有爱的人。书中关于“好奇心”的保护,让我尤为触动。我常常因为担心孩子玩得脏、玩得危险,就限制他们的探索。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去鼓励他们去发现、去尝试,去质疑。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一起研究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即使我的知识有限,但我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种“共同成长”的模式,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而且,这本书对于“犯错”的态度也让我耳目一新。我曾经视孩子的错误为洪水猛兽,总是想方设法避免。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错误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我开始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害怕犯错。当我不再用严苛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时,我发现孩子反而更愿意去尝试,去挑战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完美的复制,而是鼓励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