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母婴直通车:宝宝成长多元营养指导方案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赵天卫著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10110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59kg
0-3岁宝宝同步喂养月月查 宝宝*需要的21种明星营养
*适合宝宝成长的35种营养食材盘点
15种宝宝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案
宝宝喂养的焦点与进餐教养指导
章 0~3岁宝宝 同步喂养指南
0—1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营养丰富的母乳是佳选择
1—2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吃奶量明显增加
2~3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按需哺乳很关键
3—4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适量补充营养素
4—5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辅食添加全面展开
5—4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有选择性地添加辅食
6—7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真正意义上的“小馋猫”
7—8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初品自己吃东西的乐趣
8—9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仍以半固体辅食为主
9~10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进入断奶的实质性阶段
10—11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锻炼咀嚼的好时期
11—12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与母乳彻底说再见
1岁0—3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按时吃饭,定点排便
1岁4—6个月宝宝的同步喂养指南——向成人的饮食模式过渡
第二章 宝宝体内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第三章 宝宝健康成长 必不可少的明星食材
第四章 宝宝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膳食改善法
第五章 喂养健康宝宝的必修课
第六章 营养饮食改善宝宝的不良习惯及其他问题
第七章 从小培养宝宝的进餐教养
第八章 科学解答常见喂养误区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那种温暖的米白色封皮,摸上去有种天然的棉麻质感,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很安心,很符合它“母婴”的主题。封面上的插画风格非常清新柔和,几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围着一个嫩绿的芽苞,寓意着生命的初生和茁壮成长,色彩搭配上,大量运用了莫兰迪色系,低饱和度却不失活力,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那种略带厚度的环保纸,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宝宝的小手不小心弄湿了,应该也不容易洇开,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排版布局也非常人性化,大段的文字之间穿插着大量留白,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而且每章的标题和重要数据点都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来强调,比如关于辅食添加的剂量,会用粗体楷体标出,既专业又显得亲切。书脊的胶装也很牢固,翻阅起来很顺滑,即便是放在书架上,那种整体的视觉感受也是一种享受,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内容不提,但那种宁静而充满力量的语调,为整本书奠定了温馨而科学的基调。总的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被呵护的踏实感,完全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冰冷的说教,更像是一位有经验的邻家姐姐在分享她的私房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附属资源和配套体系建设也堪称一流,这方面绝对是超乎预期的加分项。光是正文就足够深入了,但更绝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细致的“日常操作清单”和“紧急情况处理卡”。比如,针对低血糖的早期预警信号,它不仅描述了症状,还附带了清晰的“五分钟急救食谱”图示,这对于新手父母在手忙脚乱时极其关键。此外,书中附带的二维码链接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线上社区,里面不仅仅是作者的答疑,更有大量的家长在分享他们自己改良的食谱和成功经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我发现,这种社区的实时反馈和经验交流,比书本知识的静态记录更有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处理不寻常的消化反应”部分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去看医生,而是提供了详细的“症状日志记录模板”,要求家长精确记录摄入物、时间点和反应类型,这种系统性的数据收集,能让家长在咨询专业人士时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沟通的效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让你在育儿的旅程中,感觉自己装备精良、后顾无忧。
评分我一直认为,育儿书籍如果只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那价值有限,真正有价值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营养决策框架”。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聚焦于如何评估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营养补充剂,它提供了一套基于“需求优先级”的筛选工具,教会我们识别哪些成分是真正关键的,哪些只是营销噱头。这个框架的核心思想是“从食物中获取优先,从补充剂中拾遗补缺”,并且对于如何根据孩子的不同发育阶段(比如猛长期、换牙期)来动态调整这个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推演。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于“食物的能量密度与营养密度”的区分,这打破了我过去“吃得多就等于吃得好”的固有观念。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引导我们思考“高质量的喂养”的真正内涵。这种思维训练,比直接告诉“每天吃多少克”要宝贵得多,因为它赋予了父母独立判断和长期规划的能力,确保我们能持续地、灵活地应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新阶段,而不是被某一本书定死的食谱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情感的代入感”。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指南,而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真实的“家庭场景挑战”来展开论述。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周末聚餐后的肠胃调节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少吃油腻”,而是详细分析了酸碱平衡、益生菌的激活路径以及如何通过温和的汤水来重建消化酶的活力。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痛点的设计,让读者立刻能找到共鸣。文字风格上,它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反问句式,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引导性,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自己以往的做法是否有所偏差。例如,在讨论睡眠与生长激素分泌的关系时,它会连续发问:“你是否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中,让孩子接触了电子屏幕?”“你是否忽略了睡前十分钟的深度放松仪式?”这种紧迫感和互动性,远胜于干巴巴的指令。更进一步,书中甚至探讨了季节变化对孩子食欲和免疫力的微妙影响,比如秋冬季如何侧重抗氧化和温补的食物搭配,这显示出作者对地域性、时间性变化的深入理解。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像被拉着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如何调整孩子的三岁半的饮食结构,因为总觉得他老是挑食,特别是对一些根茎类的蔬菜兴趣缺缺,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了这本书。这本书在讲解营养素吸收和代谢的原理时,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术语,而是大量地使用了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钙质比作“盖房子的砖块”,把维生素D比作“砖块运输的专车”,一下子就把复杂的知识点立体化了。我尤其欣赏它对“隐形饥饿”的讨论,指出很多孩子体重正常,但微量元素却可能不足,这提醒了我不能只看外表。书中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家庭食材替换矩阵”,当某种特定食材缺乏或者孩子不爱吃时,这个矩阵能迅速提供几种功能相近的替代品,极大地缓解了我日常备餐时的焦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盲目推崇昂贵的进口营养品,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介绍如何通过天然食物,比如不同种类的豆类和菌菇,来高效补充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这对于注重性价比的家庭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参加了一个高水平的营养学研讨会,但主讲人又恰好懂得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最朴实、最能被家长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茅塞顿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