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窗幽记
定价:21.80元
作者:(明)陈继儒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03224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小窗幽记》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道,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内容提要
《小窗幽记》是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相传是明人陈继儒编撰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小窗幽记》对原文加以注释和白话翻译,便于学生阅读。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原文,《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小窗幽记》对内容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文字式的随文拓展,即与原文内容有关的文史知识、文化常识等内容的补充阅读,二是插图式的随文拓展,图文结合,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足下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沉下心来品读完这本“厚重”的作品,那种感觉如同在迷雾弥漫的山涧中,寻觅着一处久已遗忘的亭台楼阁。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度凝练、不事雕琢却又暗藏机锋的古文体,初读时,不少晦涩的词句如同横亘在眼前的嶙峋怪石,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借助工具书来打通隔阂。然而,一旦领悟了作者的思维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任何现代白话文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跟随那条若隐若现的思路攀援而上,最终到达的领悟点,是丰厚而沉甸甸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哲理的探讨,那种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妙的片段、一组组对仗工整的句子,将人生的无常、时间的流逝,以及如何在瞬息万变中保持内心定力,娓娓道来。这种需要“用力气”去阅读的书,反而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记,因为它强迫你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实在是一绝,那种沉静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篆体字,初见时就让人心头一松,仿佛能透过封面闻到纸张散发的陈旧而温润的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料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也不会感到丝毫的滞涩或粗糙。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设计极具匠心,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疏朗空灵的意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传统美学的重新洗礼,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体味每一个字形结构中蕴含的古韵与静美。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扉页上印制的古朴纹饰,或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所用的半透明宣纸效果,都显露出编辑者对阅读体验近乎苛刻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着一种对慢生活和精致审美的坚持。我常常在光线柔和的午后,捧着它,仅仅摩挲着封面和侧边的书脊,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安宁感。
评分坦率地讲,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涉猎,或者说,对人生有了一些阶段性感悟的人。对于初涉此道的读者来说,门槛可能确实偏高,那份古典的韵味和深藏的典故,或许会让人望而却步,觉得过于疏离。但对于经历过一些人情冷暖、开始寻求内心支撑的人来说,这本书如同深夜里的一盏温灯。它不像那些热销的励志书籍那样鼓吹即时见效的改变,它提供的是一种缓慢、渐进的滋养。它教会我们欣赏生命中的残缺与不完美,理解“去”和“留”之间的哲学权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辈对饮,他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只会用他的人生经验,为你铺设出一条更宽广的思考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的“佐料”,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真正的醇厚和余味。
评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静谧”的描摹与实践。它仿佛一座隔音绝佳的密室,将外界所有的喧嚣和浮躁都隔绝在外。无论是描绘清晨雾气中竹林的景象,还是夜半独坐听雨的声音,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极度细微、稍纵即逝的感官体验,并将其凝固在文字中。这种描摹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一种心灵状态的投射。读到那些关于独处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心如止水”的境界——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圆满。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与自我深度连接的机会,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媒介,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和珍视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闲情逸致”。它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教你如何“是”,如何安然地存在于此刻。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手,是带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去审视它的——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地汲取知识是王道。但这本书似乎完全不屑于迎合这种“效率至上”的潮流。它散发出的气场是极其内敛的,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那里,不急不躁地讲述着往事,你必须安静下来,才能听清他的低语。它没有现代书籍中常见的清晰的主线或明确的章节划分,内容更像是随意信手拈来的片段、随感和札记的集合。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反而带来了一种极大的自由度,读者可以随时停下,在任何一个引人深思的句子旁驻足,进行自己的联想和延伸。这种“无序中的秩序”,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叙事自信,它相信只要内容足够精粹,读者自然会被引领至它想表达的意境。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小段,需要合上书,走到窗边凝视片刻,消化那种悠远的情绪,才能继续下一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