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定价:28.00元
作者:孔维民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1737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版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部可以与著作《性心理学》一起放在枕边的日常读物,讲演场场火爆,数万大学生持续热捧;见地犀利透彻,招招实用。
内容提要
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男女气质是什么?中国人情爱心理的文化制约点是什么?中国人情爱的集体无意识是什么……男人和女人的贵与贱、美与丑、好与坏的判断标准在哪里?“咱俩”谈恋爱与搞对象时做了哪些面子活又动用了哪些潜规则……
保留讲堂上的灵动风趣,摈弃一般心理学教材的呆板叙述,旁征博引古往今来中国式情爱的真实范例与精彩论调,深挖中国式情爱关键词,道破中国式情爱密码,中国人的情爱命穴一个不漏,一一点中。
吹糠见米,入木三分,中国本土特色,读来酣畅淋漓。
目录
浪漫、性与中国文化
什么是浪漫?
“发乎情,止乎礼”
潘绥铭的性爱观及“初级生活圈”理论
海边拾贝:拣个浪漫
池莉:缘与分的分离—不谈爱情
羞耻感性文化与性张力概念
“铲平习惯” “坏人推论”:专管他人床上事
女性法则
漂亮者生存
当代心理学家关于女性自我身体意象的研究
美女容貌:平均美与过分美的争论
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
女孩子是花蕾
女性的矜持心理
温柔:女人的天然味道
女人撒娇与“发嗲”
女人的“嗔责”
“痴”“傻”与受虐意识
新美女主义的新鲜与刺激
美女也有自己的阿喀里斯之踵
中国式情爱中的男人法则
身材高大、强壮的吸引力
至关重要的身体细节
权力、地位和性感的关系
男性硬汉气质的基础:强悍与积极
中国男子汉的亚类特点
中国男子常见“坏毛病”扫描
意淫:中国男性在爱情心理上的文化特征
美女投怀:中国男子的固执春梦
成熟男人的情爱哲学
中国式“谈恋爱”与“搞对象”
“生庚八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还是“异性相吸”
中国人的调情行为
调情:态度与行为方式
中西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对比与分析
王婆、马泊六与男女之间的风情流转
鲜花插在牛粪上与自古好汉无好妻
传统中国男人性放纵的三种形式:、妻妾成群、狎童
“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性爱中的“不分彼此的亲密”
谈恋爱的“谈”:中、西方亲密的语言形式比较
搞对象的“搞”:中、西方亲密的行为媒介比较
情感沟通及吵闹、打架的处理
男女情感需要以及沟通方式上的性别差异
中国式失恋、中国式离婚的心理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孔维民,1963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出版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新论》《情感心理学新论》《东西方领导行为的对比》等多部著作,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多种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实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好比在一条幽深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每前进一步,都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和心理暗流。作者以一种非常审慎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在中国社会语境下,个体的情感体验如何被外部因素所塑造和影响。我被书中关于“妥协”与“坚持”在情感选择中的权衡所触动,这似乎是中国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常态。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成为现在的样子。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个体在群体文化中的情感定位,以及那些看似个人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它为我理解中国式的“情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让我对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评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情爱”这个概念,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情”与“爱”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独特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一层又一层的社会文化所“过滤”和“塑形”。作者的论述,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揭示了那些影响我们情感选择和行为模式的深层原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期望”和“责任”在情感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吸引,这似乎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沉重砝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在情感中的一些困惑,那些曾经的纠结和不解,在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然”,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这并非一本轻松读物,但它所带来的思考深度,是值得我花费时间去品味的。它让我明白,理解情感,不单单是理解对方,更是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情”与“爱”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欲望”在中国社会情爱关系中的隐秘存在。它并非赤裸裸地描绘欲望,而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间接的叙述,揭示了那些被压抑、被转化、或被误导的内心冲动。作者的洞察力,在于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普遍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串联成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我被书中关于“控制”与“被控制”在情感关系中的博弈深深吸引,这似乎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权力结构在情爱领域中的延续。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微妙信号和潜台词的迷宫,需要仔细辨别,才能找到通往真实情感的路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爱”,可能只是欲望的一种变形,或者是一种对社会期待的回应,而真正的内心需求,则被层层包裹,难以显现。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疏离的视角,触碰了中国社会中那些隐秘而又普遍的情感暗流。它并非直接剖析情感本身,而是像一位冷峻的社会观察家,用解剖刀般精准的笔触,揭示了在传统文化、社会压力和个体欲望交织下,人们如何以一种“水洗”般的方式,试图冲刷或掩盖内心的真实渴求。作者似乎不带任何评判,只是冷静地呈现,让我们看见那些被压抑、被扭曲、或被误解的情感形态。读罢,你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那些看似平常的言行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水洗”痕迹。这种解读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带着一丝文学的洞察力,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书中的某些片段产生共鸣,又在某些时刻感到一丝寒意。它挑战了我们对“正常”情感的认知,迫使我们去审视那些被社会规范所塑造,却可能离内心真实越来越远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一直对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充满好奇,尤其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更是复杂而耐人寻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究的欲望。它没有采用市面上常见的“情感指南”那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的方式,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情感密码。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那些微妙的肢体语言,那些被刻意回避的话题,都成为了作者解读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细致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令我费解的反应,为什么那些看似牢固的关系中,却又存在着不易察觉的裂痕。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隐藏在“面子”和“规矩”之下的真实情感世界。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情感问题”,并非源于缺乏爱,而是源于表达的失误,或是对情感需求的错误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