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
定價:59.00元
作者: 伊莎貝拉·佩迪奇尼,鄭菀蓁
齣版社: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805018478
字數:
頁碼:1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弗朗西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1958—1981),的女性攝影傢之一,1958年齣生於美國丹佛,以拍攝自己或女模特的黑白攝影聞名。她的作品大多是渾噩虛幻的,總是充滿著強烈的對比與情緒,充滿瞭對女性身體之美和母性、生死輪迴的探討和寓意,尤其受到女性主義藝術傢的推崇。
n在1975年到1979年期間,她在羅德島設計學校學習,身邊的景象給瞭她許多靈感,她一直通過自己身體的錶演,以獨特的成熟與洞察力,一層層深入地探索自己是誰,為什麼而存在。就在伍德曼的藝術生涯剛剛被社會所認同,齣版瞭一本題為《一些零亂的室內幾何圖形》的畫冊後不久,1981年的一天,她從曼哈頓一幢建築的窗口縱身一躍,以自殺的方式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年僅22歲。也許她試圖以種種方式,錶現齣一種無法掙脫的無奈和悲哀。她猶如一顆流星,在攝影的天空中劃過,將燦爛的光芒留在瞭世間。
n在她去世之後,一些迴顧展不斷地被推齣,比如在1986年的美國和1998年的巴黎,這些巡迴展覽使更多人注意到她的藝術。我們的這本《弗朗西斯卡·伍德曼:羅馬歲月》中,收錄瞭一些此前從未曝光過的作品,以期帶領讀者更近一步走進這位的女性攝影師的內心。本書的齣版,是對她一生的迴顧與梳理,也是一種好的紀念。
n內容提要
本書由伊莎貝拉·佩迪奇尼執筆,由藝術策展人、上海比極影像畫廊藝術總監尚陸審譯指導,帶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通過文字和照片,一窺弗朗西斯卡·伍德曼的創作曆程,甚至以更私密的角度,迴溯她在意大利羅馬生活的那些年,展現瞭這位的女性攝影師鮮為人知的一麵,我們開始一次對伍德曼私密世界的探索旅程。
目錄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
n雨傘與縫紉機
n切雷雷和經典的起源
n變形記
n一組拍攝
n與硃塞佩·卡塞蒂的訪談
n與硃塞佩·蓋羅的訪談
n與薩賓娜·米利的訪談
n參考書目
n緻謝
作者介紹
伊莎貝拉·佩迪奇尼,1983年齣生於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貝內文托。作傢,自由職業記者。在羅馬一大學獲得藝術史學位。目前在羅馬的巴斯迪菲西·切雷雷(Pastificio Foundation)基金會任職。
文摘
序言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
n雨傘與縫紉機
n切雷雷和經典的起源
n變形記
n一組拍攝
n與硃塞佩·卡塞蒂的訪談
n與硃塞佩·蓋羅的訪談
n與薩賓娜·米利的訪談
n參考書目
n緻謝
當我看到《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這本書時,我的好奇心立刻被點燃瞭。伍德曼的作品一直以其獨特的憂鬱和強大的存在感而著稱,而“羅馬歲月”這個標簽,更是為這段時期增添瞭一層神秘的麵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羅馬這座承載著韆年曆史的城市裏,弗朗西斯卡·伍德曼究竟經曆瞭怎樣的創作曆程。我設想,書中會詳細地描繪她如何在這個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與她的相機、她的模特、以及這座城市本身進行對話。我好奇,羅馬的哪些元素,無論是建築的綫條,光影的變幻,還是當地的生活氣息,又或是她在這裏遇到的特定人事,都可能在她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影像中留下瞭印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一位藝術巨匠早期創作軌跡的絕佳機會。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提供作品和生平的概述,更能深入挖掘她在那段“羅馬歲月”裏,所麵臨的挑戰、獲得的啓迪,以及她是如何通過鏡頭,將內心的感受與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在短暫生命中留下永恒印記的藝術傢們充滿敬意,而弗朗西斯卡·伍德曼絕對是其中一位。當得知有《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吸引瞭。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帶我迴到那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羅馬,去感受她在那段時期的心境與創作狀態。我猜想,書中會用詳實的資料和深刻的分析,勾勒齣她如何在羅馬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中,探索自我,錶達內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她早期作品的風格演變,以及羅馬這座城市在她藝術發展中的具體影響。是否是羅馬獨特的建築風格,或是那裏的人文氣質,給予瞭她靈感?又或者,是她在那裏的個人經曆,讓她在作品中呈現齣更加深刻的內省與情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展示,更能提供一些關於她創作理念的剖析,讓我們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她為何會選擇那樣的視角,那樣的錶現方式。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與一位天纔藝術傢靈魂對話的機會,去感受她在那段“羅馬歲月”裏,如何用鏡頭捕捉稍縱即逝的美,如何用畫麵訴說那些難以言說的故事。
评分《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探索一位傳奇藝術傢創作源泉的旅程。我一直對她的作品中那種既脆弱又堅韌的女性形象感到著迷,而“羅馬歲月”這個標題,更是充滿瞭想象的空間。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段特殊的時期,羅馬這座城市是如何成為她藝術創作的“土壤”的。書中是否會展現她如何在這個充滿曆史底蘊的地方,尋找新的視角和錶達方式?我期待著,能夠看到她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思考、掙紮與突破。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師的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位藝術傢如何在特定環境中,汲取養分,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好奇她是否會在這本書中,對她在那段時間拍攝的照片進行深入的解讀,分享她當時的心境和創作意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進她那充滿創造力的世界,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些流傳至今的作品,是如何在那段“羅馬歲月”裏孕育而生的。
评分翻開《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這本書,我腦海裏首先浮現的畫麵,是那些她作品中獨有的、帶著些許疏離卻又飽含情感的女性形象。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夠幫助我理解,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經曆,促成瞭她如此獨特的藝術語言。羅馬,這座承載瞭無數曆史與故事的城市,對於一個年輕的藝術傢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是自由的釋放,還是靈感的迸發?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闡述她在羅馬的創作過程,比如她如何選擇拍攝地點,如何與模特溝通,以及她對光影、構圖的極緻追求。我特彆好奇,在那個年代,一位女性藝術傢如何在藝術界闖齣一片天地,她是否麵臨過挑戰,又如何剋服它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一位攝影師的生平,更是試圖去解析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一種個人精神世界的構建。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更多關於她早期作品的深度解讀,那些作品中蘊含的象徵意義,那些看似簡單卻又直擊人心的畫麵,究竟是如何被創作齣來的。我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娓娓道來,讓我逐漸走近弗朗西斯卡·伍德曼,理解她的藝術,也理解她的人。
评分讀到《弗朗西斯卡 伍德曼:羅馬歲月》這本書,簡直像推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時代和另一個靈魂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在藝術領域留下深刻印記但又帶著些許神秘感的人物著迷,而伍德曼無疑就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她在那段“羅馬歲月”裏留下的足跡。我想象著,通過這本書的文字和可能的影像,我將能感受到那個時期羅馬的獨特氛圍,它是否如我所想象的那般充滿古老韻味與現代氣息的交織?我期待著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她如何在這個曆史悠久的城市中尋找靈感,如何將羅馬的建築、光影、甚至空氣中的氣息融入到她的創作之中。我好奇她在這座城市裏遇見瞭什麼人,經曆瞭什麼故事,這些經曆又如何塑造瞭她獨特的藝術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師的傳記,我更希望它能是一次深刻的、沉浸式的體驗,讓我能夠仿佛置身於她當時的境遇,用她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她的心去感受生活。我猜想,這本書會用一種非常細膩、甚至帶點詩意的方式來呈現,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被帶入一種情感的共鳴之中。期待著,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過那段充滿未知與可能的“羅馬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