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王彤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0056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专著在语义语法学和元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词元系统及语义句法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在自然状态下跟踪录音研制成四岁幼儿自然语料库。其次,基于语料库提取幼儿的基本词汇,经过词位处理和对比增补,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汇表。再次,按照词元提取原则,对基本词汇逐一甄别和处理,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元表,进一步在语义分类系统中对基本词元进行义征分析。后,提取2—4岁幼儿语料库中的“拿”核句和“给”核句,考察其语义句模及角色的习得轨迹,进一步阐明了认知语义网络的自建构学说,以及语言符号与语境符号的互补与置换理论。
章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现状回溯
第二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真实语料
第二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提取和增补
第三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语义系统
第三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元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提取
第二节 四岁幼儿的指称类词元
第三节 四岁幼儿的陈述类词元
第四节 四岁幼儿的修饰限制类词元
第五节 四岁幼儿的情态功能类词元
第六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发展
第四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轨迹
节 拿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五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给核旬的习得轨迹
节 给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五节 拿核句与给核句的发展轨迹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王彤,河北安国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研究、语义语法学和幼儿语言学。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本、编著1本。代表作有《日语惯用句型》、《试论*所表达的判断语气的模糊性》、《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研究》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日语的语气”。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幼儿认知语义网络建构工程”的研究。
作为一个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经验的人士,我看到“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这个标题,立刻联想到日常教学中的困境:如何教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比如,理解“公平”、“负责任”这些词语的语义内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说明在哪些具体的语言情境下,对特定语义结构的强调,能最有效地促进这些抽象概念的习得。例如,是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还是通过日常的纠正性反馈?评价的深度还应该体现在对“语义饱和”现象的探讨上——即孩子反复使用一个词汇,但其理解范围可能仍然狭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识别出这种“看似熟练,实则肤浅”的语言使用模式?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语义发展里程碑图谱,标注出哪些语义障碍是“正常发展”的标志,而哪些可能需要早期干预,那么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其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实证基础,来反驳那些过于强调天赋决定论的语言学观点。我对研究方法论的严谨性非常看重,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团队是如何确保收集到的语料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与生态效度的。四岁的年龄段正处于语言爆发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的语言错误往往是理解深度的最佳指示器。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原型理论”在幼儿语义判断中的应用分析。例如,当提到“鸟”时,一个四岁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麻雀还是企鹅?这种优先级的排序,直接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分类结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用清晰的图表展示特定语义范畴(比如,颜色、亲属关系词汇)的习得轨迹,并辅以跨文化或跨语言的比较视角,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儿童语言学专著。我希望它不仅是语言学家的工具书,也能给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启示,帮助他们理解孩子“说错话”背后的“说对”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学术化,但其核心议题——四岁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却是极为贴近生活的。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语境依赖性语义的分析。在四岁的世界里,词语的意义几乎完全依附于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我想了解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来剥离情境干扰,从而考察他们对核心词义的掌握程度的。比如,一个孩子能准确地说出“打开”这个动词在“开门”和“开灯”中的应用,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开启状态”这一抽象语义特征?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触及到儿童对比喻性语言和讽刺的早期萌芽理解,那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因为这标志着他们开始超越字面意义的局限。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尽量避免过度专业术语的堆砌,即便是严谨的研究,也应力求清晰易懂,让那些并非专攻语言学的教育者也能从中受益良多,真正体会到探究儿童思维的乐趣。
评分这部《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的摘要和目录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关注其对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意义”如何构建的探讨。我个人一直对儿童认知发展如何映射到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因此,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语义域划分、概念习得的顺序,以及儿童如何区分同义词和多义词的细微差别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分析四岁左右儿童的叙事结构中,他们如何运用时态和语态来表达事件的逻辑关系,那将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我特别希望看到,研究者是否采用了纵向追踪的方法来观察个体差异,例如,那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和略显迟缓的孩子,他们在语义理解深度上的具体表现有何不同。优秀的语义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更应尝试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阐明是什么驱动了儿童语义理解的飞跃。书中对“负面信息的理解”这一难点的处理方式,也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毕竟,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和“不是”背后的逻辑构建过程,往往是成人难以体会的复杂心智活动。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专注于特定年龄段的微观语义研究,最担心的是其理论框架是否过于陈旧或局限。如今的认知科学和神经语言学发展迅速,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结构主义或行为主义的描述层面,可能在解释力上会稍显不足。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如何将当下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比如Vygotsky的社会文化视角或Piaget的认知阶段理论)融入到语义分析中。例如,研究者是否考虑了社会互动,特别是与成人进行“支架式对话”(Scaffolding Dialogue)的过程中,儿童如何通过他人提供的语言模型来修正和深化自己对词义的理解?此外,对于情感词汇(如“生气”、“难过”、“嫉妒”)的语义辨析,更是评估四岁幼儿心智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这本书若能精妙地将语义学分析与儿童的情感认知发展挂钩,那无疑是一次跨学科的成功探索。我更倾向于那些敢于挑战现有范式的研究,而非仅仅是翔实的数据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