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彤 著
图书标签:
  • 幼儿语言
  • 语义发展
  • 语言习得
  • 儿童语言学
  • 四岁幼儿
  • 语言研究
  • 语义分析
  • 早期语言
  • 认知语言学
  • 发展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56574
商品编码:296925117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王彤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0056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专著在语义语法学和元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词元系统及语义句法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在自然状态下跟踪录音研制成四岁幼儿自然语料库。其次,基于语料库提取幼儿的基本词汇,经过词位处理和对比增补,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汇表。再次,按照词元提取原则,对基本词汇逐一甄别和处理,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元表,进一步在语义分类系统中对基本词元进行义征分析。后,提取2—4岁幼儿语料库中的“拿”核句和“给”核句,考察其语义句模及角色的习得轨迹,进一步阐明了认知语义网络的自建构学说,以及语言符号与语境符号的互补与置换理论。


目录

章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现状回溯

 第二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真实语料

第二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提取和增补

 第三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语义系统

第三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元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提取

 第二节 四岁幼儿的指称类词元

 第三节 四岁幼儿的陈述类词元

 第四节 四岁幼儿的修饰限制类词元

 第五节 四岁幼儿的情态功能类词元

 第六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发展

第四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轨迹

 节 拿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五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给核旬的习得轨迹

 节 给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五节 拿核句与给核句的发展轨迹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彤,河北安国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研究、语义语法学和幼儿语言学。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本、编著1本。代表作有《日语惯用句型》、《试论*所表达的判断语气的模糊性》、《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研究》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日语的语气”。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幼儿认知语义网络建构工程”的研究。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小说叙事革新的学术专著的书籍简介。 --- 书籍名称:《迷雾与回响: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小说中的女性视点与叙事重构》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一九五〇年代初至千禧年之交,英国文学领域中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女性作家群体如何通过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重塑,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更贴近女性生命经验的“视点”。它不是一部简单的作家传记合集,而是一部聚焦于文学本体论层面的批判性研究,旨在揭示特定历史语境下,性别意识如何成为驱动小说形式和主题创新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分:战后阴影与传统的裂隙(1950s-1960s) 二战结束后的英国社会,物质重建与精神重塑并行,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维多利亚时代遗留的家庭叙事规范在新的社会流动性和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开始松动。本书首先考察了战后初期几位关键作家的作品,例如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早期小说中对于殖民地经验与性别压抑的描绘,以及伊丽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晚期作品中对家庭空间瓦解的细腻捕捉。 我们着重分析了“缺席的叙事者”这一现象。在这一阶段,许多女性作家并未立即采取激进的反抗姿态,而是通过模糊的内心独白、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以及对“家庭内部剧场”的隐秘观察,间接批判了父权制叙事所预设的和谐与完整性。核心议题包括: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契约的批判、“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尝试,以及对女性情感内部复杂性的挖掘,而非简单符号化。 第二部分:女权主义浪潮与叙事实验的爆发(1970s-1980s) 随着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学创作的自觉性空前高涨。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一时期文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形式的激进实验。这一阶段的女性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挑战“全知叙事者”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认为这种叙事范式本身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结构体现。 我们详细比较了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神话重写”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反乌托邦寓言”在叙事策略上的异同。卡特通过对童话与民间传说的颠覆性重构,暴露了其内核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与规训;而阿特伍德则运用讽刺性的、疏离化的语言,构建出极度夸张却又令人信服的反面社会,迫使读者重新审视当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探讨了“身体的书写”。女性作家不再将身体视为被观察或被描述的对象,而是将其作为书写的主体和战场。从对生理体验的直接描绘到对创伤记忆的碎片化重组,叙事不再追求线性的因果逻辑,而是模仿记忆的非线性、情感的突发性,形成了所谓的“意识流的回归与变异”。 第三部分: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份建构与多元文化交织(1990s-2000s初) 进入九十年代,英国文坛的焦点从统一的“女性经验”转向了身份的多元性、后殖民语境和跨文化交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移民背景的女性作家如何将她们的文化经验融入到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反思中。 我们深入研究了这种“多重叙事视点”如何打破了单一的“英格兰中心主义”叙事。叙事声音开始在不同的地域、阶层、种族身份之间流动与交错。例如,对口述历史的采纳与私人信件、日记体裁的运用,成为解构宏大历史叙事的有效工具。这不仅仅是关于“谁在说话”的问题,更是关于“他们的声音如何被听到,以及他们如何夺回声音的权利”的问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女性小说家通过叙事形式的自我殖民的解放,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达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她们成功地将以往被边缘化的、内在化的、非正式的生命体验,提升到了严肃文学批评和哲学反思的层面,从而重塑了二十一世纪小说叙事的可能性版图。 --- 核心研究视角 本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概念的演变: 1. 空间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Space): 厨房、卧室、家庭花园等传统“私人空间”如何被重写为抵抗或囚禁的场所。 2. 时间性与记忆的重构: 对传统线性时间观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闪回、非顺序叙事来呈现创伤记忆的结构。 3. 语言的异化(Linguistic Estrangement): 女性作家如何有意识地使用或发明词汇、句法结构,以抵抗传统语言对女性经验的“不适切性”。 4. 叙事权威的让渡: 从全知到限知,从权威到边缘化的“我思”的转向。 本书适合从事英国文学、女性主义理论、叙事学研究的学者与高年级学生。它试图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基于文本细节的,对一个时代文学转向进行全面梳理的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经验的人士,我看到“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这个标题,立刻联想到日常教学中的困境:如何教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比如,理解“公平”、“负责任”这些词语的语义内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说明在哪些具体的语言情境下,对特定语义结构的强调,能最有效地促进这些抽象概念的习得。例如,是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还是通过日常的纠正性反馈?评价的深度还应该体现在对“语义饱和”现象的探讨上——即孩子反复使用一个词汇,但其理解范围可能仍然狭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识别出这种“看似熟练,实则肤浅”的语言使用模式?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语义发展里程碑图谱,标注出哪些语义障碍是“正常发展”的标志,而哪些可能需要早期干预,那么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其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实证基础,来反驳那些过于强调天赋决定论的语言学观点。我对研究方法论的严谨性非常看重,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团队是如何确保收集到的语料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与生态效度的。四岁的年龄段正处于语言爆发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节点,这个阶段的语言错误往往是理解深度的最佳指示器。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原型理论”在幼儿语义判断中的应用分析。例如,当提到“鸟”时,一个四岁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麻雀还是企鹅?这种优先级的排序,直接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分类结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用清晰的图表展示特定语义范畴(比如,颜色、亲属关系词汇)的习得轨迹,并辅以跨文化或跨语言的比较视角,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儿童语言学专著。我希望它不仅是语言学家的工具书,也能给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启示,帮助他们理解孩子“说错话”背后的“说对”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学术化,但其核心议题——四岁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却是极为贴近生活的。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语境依赖性语义的分析。在四岁的世界里,词语的意义几乎完全依附于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我想了解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来剥离情境干扰,从而考察他们对核心词义的掌握程度的。比如,一个孩子能准确地说出“打开”这个动词在“开门”和“开灯”中的应用,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开启状态”这一抽象语义特征?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触及到儿童对比喻性语言和讽刺的早期萌芽理解,那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因为这标志着他们开始超越字面意义的局限。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尽量避免过度专业术语的堆砌,即便是严谨的研究,也应力求清晰易懂,让那些并非专攻语言学的教育者也能从中受益良多,真正体会到探究儿童思维的乐趣。

评分

这部《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的摘要和目录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关注其对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意义”如何构建的探讨。我个人一直对儿童认知发展如何映射到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因此,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语义域划分、概念习得的顺序,以及儿童如何区分同义词和多义词的细微差别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分析四岁左右儿童的叙事结构中,他们如何运用时态和语态来表达事件的逻辑关系,那将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我特别希望看到,研究者是否采用了纵向追踪的方法来观察个体差异,例如,那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和略显迟缓的孩子,他们在语义理解深度上的具体表现有何不同。优秀的语义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层面,更应尝试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阐明是什么驱动了儿童语义理解的飞跃。书中对“负面信息的理解”这一难点的处理方式,也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毕竟,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和“不是”背后的逻辑构建过程,往往是成人难以体会的复杂心智活动。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类专注于特定年龄段的微观语义研究,最担心的是其理论框架是否过于陈旧或局限。如今的认知科学和神经语言学发展迅速,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结构主义或行为主义的描述层面,可能在解释力上会稍显不足。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如何将当下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比如Vygotsky的社会文化视角或Piaget的认知阶段理论)融入到语义分析中。例如,研究者是否考虑了社会互动,特别是与成人进行“支架式对话”(Scaffolding Dialogue)的过程中,儿童如何通过他人提供的语言模型来修正和深化自己对词义的理解?此外,对于情感词汇(如“生气”、“难过”、“嫉妒”)的语义辨析,更是评估四岁幼儿心智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这本书若能精妙地将语义学分析与儿童的情感认知发展挂钩,那无疑是一次跨学科的成功探索。我更倾向于那些敢于挑战现有范式的研究,而非仅仅是翔实的数据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