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售价:61.2元,便宜28.8元,折扣68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生命的力量。书中详尽的史料,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云南近代史上那些震荡人心的瞬间。那些关于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的文字描述,配合着模糊却真实的旧照片,将我直接拉回到那个充满恐惧的年代。我看到了人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书中不乏对当时社会各界救援行动的记录,无论是政府官员的组织协调,还是普通民众的慷慨相助,都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我也留意到书中对地震影响下的经济状况、社会秩序的分析,这让我对地震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破坏,更是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曾经的伤痛,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一部关于生存与传承的深刻教材。
评分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图文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近代历史长河中,云南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地震风暴。我惊讶于书中资料的详实程度,从官方档案到民间记录,几乎无所不包。那些描绘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文字如泣如诉,字里行间流露出刻骨铭心的痛楚。我看到了地震如何摧毁了古老的建筑,改变了地理地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撕裂了无数家庭,让人们在悲伤与绝望中挣扎。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地震的系统性梳理,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云南地震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人类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地震后的重建工作,那些关于交通恢复、农田修复、以及社会秩序重建的记录,无不体现了当时人们在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和创新精神。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关于地震的历史档案,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翻开《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大地深处的怒吼如何撕裂了这片土地。虽然书中详尽记载了1900年至1950年间云南发生的多次破坏性地震,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实细节。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那些曾经饱受天灾之苦的普通人对话。我看到了文字中描绘的房屋瞬间倾塌,砖瓦碎裂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我看到了图片中幸存者脸上凝固的惊恐与悲伤,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却依然顽强地在废墟中寻找一丝生机。书中那些来自当时报刊、官方报告、甚至是私人信件的史料,不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实,更是鲜活的历史片段,它们勾勒出了一个在自然灾害面前,脆弱却又坚韧的民族图景。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这部选集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它让我们思考,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如何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勇气,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中重建家园。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的力量和坚韧的感悟,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手捧《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记录灾难的博物馆。那些凝固在纸上的影像,是历史最直接的证言。我看到了1910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如何将一座繁华的城镇瞬间夷为平地,那些描绘断裂的山体、滑坡的文字,让我深切感受到大地撕裂时的恐怖景象。而那些关于灾民安置、物资捐赠的记载,则展现了在那个人力物力都相对匮乏的年代,社会各界是如何联动起来,共同对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尤其着迷于书中收录的那些细致的地震影响报告,它们不仅仅局限于震中区域,还将地震对周边地区,甚至是远方的影响记录在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地震的破坏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民间传说和宗教解释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时,是如何试图寻找精神寄托和理解方式的。这种跨越科学与信仰的记录,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重面向。
评分当我决定深入了解云南近代史上的地震灾害,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起点。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堆砌冰冷的史料,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地震灾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地震前后鲜明的对比,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无声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残酷。而那些来自当时报纸、地方志、甚至是民间口述的文字,则更是细致地描绘了灾难的波及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后政府和民众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地震成因的早期探讨,以及当时人们对地震的认知水平,这与我们现代科学的理解形成了有趣的对照。通过这些史料,我看到了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所展现出的无助与悲怆,但也同样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的互助精神和顽强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那段历史的真实肌理,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痛苦与坚强,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我们是如何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