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尚平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
  • 云南
  • 近代史
  • 历史
  • 灾害
  • 地震史料
  • 文图选集
  • 中国近代史
  • 自然灾害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商品编码:296922903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售价:61.2元,便宜28.8元,折扣68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跨越半世纪的云南地震记忆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呈现中国近代(1900-1950)时期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历史文献与图像的专著。它聚焦于一个对云南而言极其重要的历史断代,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既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自然灾害频繁侵扰的年代。在这五十年间,云南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数次破坏性地震,不仅在地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更在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民众心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精心遴选、考证和解读,试图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生动的云南近代地震历史画卷,为研究者、地方史爱好者以及对自然灾害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源。 一、 历史背景的再现:动荡年代的自然创伤 1900年至195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轮番上演,国家命运跌宕起伏。在此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无疑加剧了民众的苦难。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在这五十年间,该地区经历了多次中强及以上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景观。 例如,1900年代至1910年代,正值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和国家认同的塑造是时代的主题。此时发生的地震,对本已脆弱的社会经济系统无疑是雪上加霜。而随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地方治理能力减弱,救灾体系不健全,地震灾害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破坏与地震的侵袭叠加,使得云南人民承受的苦难尤为沉重。本书在呈现地震史料的同时,也必然会触及这些与之交织的历史背景,让读者能够理解地震灾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多重影响。 二、 史料的挖掘与甄选:多角度的文献呈现 本书最大的特色和贡献在于其史料的深度挖掘和精心甄选。作者团队历时多年,搜集了来自国内多家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的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奏折、公文与报告: 来自清政府、民国政府(中央及地方各级)关于地震发生、灾情上报、救灾措施、善后处理等方面的官方记录。这些文献能够反映官方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应对机制以及社会管理能力。 地方志、年鉴与族谱: 地方志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常包含对地震的记载。年鉴则以年度为单位,系统记录了区域内的各类事件,地震自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族谱中也可能零星记载了家族在地震中的经历与损失。 报刊杂志上的新闻报道与通讯: 当时各类报刊杂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对地震的即时报道、记者实地采访、社会各界的反响等,能够勾勒出地震发生后的社会动态和民众反应。 个人日记、书信与回忆录: 这些私人文献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地震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恐惧、坚韧与希望。它们提供了宏观史料之外的微观视角,使历史更具温度和人情味。 教会、慈善机构的记录: 一些教会或慈善机构在地震发生后会参与救灾,其留下的工作记录、募捐情况、援助范围等,也构成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术研究与调查报告: 早期地震学研究者或社会调查者对地震的科学分析、灾害评估、社会经济影响的考察等,为理解地震的成因和后果提供了专业视角。 在史料的甄选上,本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对于内容重复、价值不高的史料,将予以舍弃;对于存在争议的史料,则会通过比对其他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同时,本书也将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力求从不同层级、不同视角呈现地震的影响。 三、 图像的搜集与解读:直观的历史见证 除了丰富的文字史料,本书还精选了大量与云南近代地震相关的珍贵历史图像。这些图像不仅是对文字记载的有力补充,更能直观地展现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图像的来源可能包括: 老照片: 来自当时的摄影师、探险家、传教士、记者以及普通民众拍摄的记录地震灾情、建筑损毁、救援场面、灾民生活等的老照片。 绘画、版画与漫画: 一些艺术家在地震后创作的描绘灾情、寄托哀思或表达社会关切的作品。 官方文件中的图表与示意图: 例如,关于地震震中、震源深度、烈度分布的示意图,或灾区地图。 对这些图像的解读,本书将不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会结合文字史料,深入分析图像所传递的信息,包括: 地震破坏的地理分布特征: 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地震对不同地形、不同建筑风格的区域造成的差异化破坏。 建筑抗震能力的对比: 观察不同类型建筑(如土木结构、砖石结构、木结构等)在地震中的表现,可以为后世的建筑抗震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灾后救援与重建的场景: 图像能够生动地展现当时人们如何开展救援、如何临时安置灾民、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过程。 社会生活与民众情绪的反映: 灾民的表情、眼神,以及围观人群的活动,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情绪,如恐惧、悲伤、互助、顽强等。 科技水平的印证: 图像中出现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医疗用品等,也能反映当时云南地区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 四、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多维度的学术贡献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的出版,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地震学研究的基础: 丰富可靠的史料是进行中国近代地震活动历史研究、地震复发规律研究、地震危险性评估等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补充: 地震作为一种重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和影响往往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作用。本书能够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民众生活、救灾体系等方面提供鲜活的史料和新的视角。 地方史研究的深化: 对于云南地方史而言,本书是深入了解该地区近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它能够补充现有地方志的不足,展现云南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抗争与生存。 灾害管理与减灾研究的借鉴: 通过对近代地震灾害发生、应对和影响的研究,可以为当代的灾害管理、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公众教育等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参考: 了解地震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造成的破坏,有助于在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吸取教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抗震加固和风险防范。 国民历史认知与传承: 通过阅读这些真实的史料和图像,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先辈在灾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精神的传承。 五、 结构与内容编排:逻辑清晰,便于阅读 本书的编排力求科学合理,便于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通常会按照时间顺序或地震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组织,同时也会根据不同的史料类型进行分类。在每个地震事件条目下,会包含: 事件概述: 简要介绍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中等基本信息。 史料选集: 按照类型(官方记录、新闻报道、个人经历等)呈现精选的文字史料,并附有详细的出处说明。 图像资料: 展示与该地震事件相关的历史照片、绘画等,并配以必要的说明。 相关研究与解读: 在必要时,会附上当时的学术研究成果或本书作者对该事件的简要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史料的内涵。 此外,本书还会附有详细的目录、索引、参考文献以及作者的后记等,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和进一步研究。 结语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献集成。它穿越了动荡与苦难的半个世纪,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地震事件和它们留下的深刻印记,以最真实、最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阅读本书,我们能够窥见云南人民在自然挑战面前的顽强生命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珍视当下,并为面向未来的风险挑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生命的力量。书中详尽的史料,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云南近代史上那些震荡人心的瞬间。那些关于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的文字描述,配合着模糊却真实的旧照片,将我直接拉回到那个充满恐惧的年代。我看到了人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书中不乏对当时社会各界救援行动的记录,无论是政府官员的组织协调,还是普通民众的慷慨相助,都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我也留意到书中对地震影响下的经济状况、社会秩序的分析,这让我对地震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破坏,更是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曾经的伤痛,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一部关于生存与传承的深刻教材。

评分

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图文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近代历史长河中,云南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地震风暴。我惊讶于书中资料的详实程度,从官方档案到民间记录,几乎无所不包。那些描绘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文字如泣如诉,字里行间流露出刻骨铭心的痛楚。我看到了地震如何摧毁了古老的建筑,改变了地理地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撕裂了无数家庭,让人们在悲伤与绝望中挣扎。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地震的系统性梳理,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云南地震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人类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地震后的重建工作,那些关于交通恢复、农田修复、以及社会秩序重建的记录,无不体现了当时人们在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和创新精神。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关于地震的历史档案,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

翻开《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大地深处的怒吼如何撕裂了这片土地。虽然书中详尽记载了1900年至1950年间云南发生的多次破坏性地震,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实细节。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那些曾经饱受天灾之苦的普通人对话。我看到了文字中描绘的房屋瞬间倾塌,砖瓦碎裂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我看到了图片中幸存者脸上凝固的惊恐与悲伤,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却依然顽强地在废墟中寻找一丝生机。书中那些来自当时报刊、官方报告、甚至是私人信件的史料,不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实,更是鲜活的历史片段,它们勾勒出了一个在自然灾害面前,脆弱却又坚韧的民族图景。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这部选集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它让我们思考,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如何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勇气,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中重建家园。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的力量和坚韧的感悟,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手捧《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记录灾难的博物馆。那些凝固在纸上的影像,是历史最直接的证言。我看到了1910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如何将一座繁华的城镇瞬间夷为平地,那些描绘断裂的山体、滑坡的文字,让我深切感受到大地撕裂时的恐怖景象。而那些关于灾民安置、物资捐赠的记载,则展现了在那个人力物力都相对匮乏的年代,社会各界是如何联动起来,共同对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尤其着迷于书中收录的那些细致的地震影响报告,它们不仅仅局限于震中区域,还将地震对周边地区,甚至是远方的影响记录在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地震的破坏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民间传说和宗教解释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时,是如何试图寻找精神寄托和理解方式的。这种跨越科学与信仰的记录,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重面向。

评分

当我决定深入了解云南近代史上的地震灾害,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起点。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堆砌冰冷的史料,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地震灾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地震前后鲜明的对比,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无声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残酷。而那些来自当时报纸、地方志、甚至是民间口述的文字,则更是细致地描绘了灾难的波及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后政府和民众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地震成因的早期探讨,以及当时人们对地震的认知水平,这与我们现代科学的理解形成了有趣的对照。通过这些史料,我看到了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所展现出的无助与悲怆,但也同样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的互助精神和顽强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那段历史的真实肌理,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痛苦与坚强,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我们是如何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