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研究
:20.00元
售價:13.6元,便宜6.4元,摺扣68
作者:瞿旭
齣版社:西南財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04086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1.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初方法
1.3研究框架和創新之處
1.3.1 研究框架
1.3.2 創新之處
2.文獻迴顧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 內部控製的概念
2.1.2 實質性漏洞的概念
2.1.3 信息披露的概念
2.1.4 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國外州關研究綜述
2.2.1 國外相關法規刈內部控製的有關要求
2.2.2 實質什漏洞的含義及類型
2.2.3 實質性漏洞披露的影響因素
2.2.4 存在實質忭漏洞的公司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2.2.5 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
2.3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2.3.1 閑內相關法規對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的要求
2.3.2 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
2.3.3 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2.3.4 實質僕漏洞披露現狀的研究
2.3.5 信息披露的監管研究
2.3.6 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特質研究
3.相關理論基礎分析
4.上市銀行業務分析及行業特徵
5.上市銀行治理現狀及特點
6.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披露現狀分析——基於民生銀行的案例分析
7.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構成要素
8.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的運行分析
9.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的經濟作用分析
10.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緻謝
瞿旭,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審計學博士,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HEC商學院亞太區財務學客座教席,並曾赴德國柏林政治經濟學院、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交流訪問,兼任多傢證券公司、上市銀行專傢,先後主持參與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並參與多項*課題;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會計研究》、《投資研究》等國內期刊上發錶過多篇文章。
讀瞭這本書的開篇,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獨具匠心。通常,關於內部控製的研究,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宏觀的製度性分析,或者是對單一案例的深入剖析。但這本書將目光聚焦在“實質性漏洞”的信息披露機製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如何界定“實質性漏洞”?又如何去衡量其對信息披露的影響?這需要高度的理論功底和紮實的實證基礎。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迴避這種復雜性,而是選擇直接麵對。它似乎是在嘗試搭建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上市銀行的內部治理現狀。我對它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篩選齣真正“實質性”的漏洞,以及如何分析這些漏洞是如何通過信息披露渠道被掩蓋或暴露的,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它能為監管機構、銀行管理層以及投資者提供一套更為精細化的分析工具和評價標準,從而推動整個銀行業內部控製水平的提升。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帶著一種挑戰性和批判性,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當提到“實質性漏洞”時,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隱藏在完美財報背後,可能悄然侵蝕銀行穩健性的真實風險。而“信息披露機製”的研究,則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探討,更會觸及到實際操作層麵。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捕捉那些“實質性”的,而非錶麵文章的“漏洞”?又會如何去分析這些漏洞在信息披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會被刻意隱瞞,還是會在不經意間暴露?這本書如果能為我們這些關注金融風險的讀者,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方法,或者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行業內幕,那將是極大的收獲。它的價值在於,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如何纔能做齣更明智的判斷,避免被錶麵的光鮮所迷惑。
评分這本書我剛翻瞭幾頁,就被它那種直擊痛點的分析深深吸引瞭。我一直覺得,金融機構的內部控製,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又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下,其“實質性”有多重要,但往往又難以量化和衡量。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公開的、標準化的信息披露,但背後到底存在哪些隱藏的風險?這些風險對銀行的穩健運營有多大的影響?這本書似乎就在嘗試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它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實質性漏洞”這個核心概念,這讓我覺得非常切題。我期待它能為我們這些關注中國銀行業發展和風險控製的讀者,提供一個更深入、更透徹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財務報錶和公開文件中可能被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細節。特彆是關於信息披露機製的研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構建這樣一個研究框架的,又是如何去識彆和評估這些“實質性漏洞”的。這本書的標題就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實踐的緊迫感,讓我迫不及待想繼續讀下去,看看它能帶來怎樣的洞見。
评分這本書的選題非常具有前瞻性,也抓住瞭當前中國銀行業發展中的一個核心痛點。我們都知道,一傢銀行的健康發展,內部控製是基石。但“實質性漏洞”這個詞,一聽就讓人覺得觸及到瞭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流於形式。很多時候,銀行可能在錶麵上閤規,但內在的風險卻在悄然滋生。這本書的研究,顯然是在嘗試揭示這種“形閤而神不閤”的現象,並通過信息披露這一關鍵環節來審視其背後的邏輯。我非常期待它能詳細闡述,在信息披露過程中,哪些“實質性漏洞”最容易被忽視,它們又是如何影響到投資者對銀行真實風險的判斷的。這種深入的、現象背後的研究,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更全麵、更準確地理解中國銀行業風險狀況的讀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评分閱讀這本書,讓我對“信息披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們更多地關注信息披露的“全麵性”和“及時性”,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放在瞭“實質性”上,即披露的信息是否真正反映瞭銀行的真實狀況,是否存在可能掩蓋關鍵風險的“實質性漏洞”。這是一種非常敏銳和深刻的洞察。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真僞、如何穿透錶象看到本質,顯得尤為重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實質性漏洞”的,以及研究中是否會涉及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來佐證其理論的可靠性。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來審視中國上市銀行的內部控製體係,也為投資者和監管者提供瞭一個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幫助大傢更好地識彆和防範潛在的金融風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