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通信原理(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甫翊 徐炳祥 吴成柯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基础
  • 模拟通信
  • 数字通信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71352
商品编码:296920626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43.00元

售价:31.4元,便宜11.6元,折扣73

作者:张甫翊 徐炳祥 吴成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22713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和系统地讨论现代通信系统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内容涵盖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但侧重数字通信。
全书共13章,内容涉及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确定、*过程、信道、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正弦载波数字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信号*接收、信道编码、伪*序列、同步、通信网等。各章均设有习题和思考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答案。
本书内容丰富,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取材恰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便于教学也方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可作为“通信原理”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还可作为相关大学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绪论

1.1引言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一简化的电通信系统模型

1.2.2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通信系统的分类

1.3.2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度量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模拟通信系统主要传输性能指标

1.5.2数字通信系统主要传输性能指标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确定

2.1确定的类型

2.2确定的频域分析

2.2.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2.2.2能量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2.3功率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2.4能量谱密度和功率谱密度

2.3确定的时域分析

2.3.1互相关函数

2.3.2自相关函数

2.3.3相关函数的性质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随机过程

3.1引言

3.2随机过程的基本特性

3.2.1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

3.2.2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3.3平稳随机过程

3.3.1狭义平稳随机过程和广义平稳随机过程

3.3.2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3.4各态历经过程

3.5高斯随机过程

3.5.1高斯过程的概率密度

3.5.2高斯过程的重要性质

3.5.3高斯平稳过程的一维分布

3.6平稳随机过程通过恒参线性系统

3.7窄带随机过程

3.8白噪声、低通白噪声和带通白噪声

3.8.1白噪声

3.8.2低通白噪声

3.8.3带通白噪声

3.9窄带随机过程加正弦波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信道

4.1引言

4.2信道的分类

4.3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数学描述

4.3.1调制信道模型

4.3.2编码信道

4.4有线信道和无线中继及卫星中继

4.4.1有线信道

4.4.2无线信道

4.5恒参信道的传输分析

4.6短波信道和对流层散射信道

4.6.1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4.6.2对流层散射信道

4.7随参信道传输的分析

4.8通信系统中的噪声

4.8.1噪声分类

4.8.2热噪声

4.8.3散弹噪声

4.8.4宇宙噪声

4.8.5带通型噪声及噪声等效带宽

4.9信道容量

4.9.1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9.2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模拟调制通信系统

5.1引言

5.2线性调制原理

5.2.1标准调幅信号

5.2.2抑制载波双边带(DSBSC)信号

5.2.3单边带(SSB)信号

5.2.4残留边带(VSB)信号

5.3线性调制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3.1线性调制信号的解调

5.3.2线性调制接收系统的抗噪性能

5.4非线性调制和解调原理

5.4.1非线性调制原理

5.4.2FM信号的解调原理

5.5鉴频接收系统的抗噪性能

5.5.1分析模型和输入信噪比

5.5.2大信噪比时鉴频解调增益

5.5.3小信噪比时鉴频解调的门限效应

5.6模拟传输系统的性能比较

5.7频分复用和多级调制及复合调制

5.7.1频分复用

5.7.2多级调制及复合调制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引言

6.2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6.2.1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波形

6.2.2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6.3基带传输用的常见码型

6.4基带脉冲传输模型

6.5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6.5.1无ISI的基带传输特性

6.5.2无ISI传输特性H(ω)的设计

6.6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7眼图

6.8时域均衡

6.8.1时域均衡原理

6.8.2衡量ISI的准则和横向滤波器设计

6.8.3均衡器的实现

6.9部分响应系统

6.9.1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

6.9.2常见的部分响应系统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正弦载波数字调制通信系统

7.1引言

7.2二进制数字调制和解调原理

7.2.1二进制幅移键控(2ASK)调制和解调

7.2.2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调制和解调

7.2.3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及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

调制和解调

7.3二进制数字调制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3.1通断键控(OOK)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3.22FSK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3.32PSK及2DPSK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4二进制数字调制通信系统的性能比较

7.5多进制数字调制通信系统

7.5.1MASK通信系统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7.5.2MFSK通信系统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7.5.3多进制相位调制通信系统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7.5.4振幅相位键控(APK)通信系统原理

7.6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7.6.1小频移键控(MSK)

7.6.2高斯小频移键控(GMSK)方式

7.6.3扩谱调制及并发FSK调制方式

7.6.4时频调制方式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8.1引言

8.2抽样定理

《现代通信系统基础》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从最早的电报、电话,到如今覆盖全球的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系统,通信的距离在不断缩短,速度在不断提升,信息量在不断增大。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核心概念,对于投身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至关重要。 《现代通信系统基础》一书,正是为了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现代通信系统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而编写。本书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概念的清晰阐述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扎实的通信原理知识体系。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通信技术研发、系统设计、网络运营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内容涵盖了通信系统的各个核心环节,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到接收,再到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性能分析。我们将从最基础的信号与系统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 信号的描述与分类: 本章将详细介绍通信信号的数学表示方法,包括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等。通过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我们将揭示信号的频谱特性,这是理解后续调制、解调技术的基础。我们会分析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系统模型与线性系统: 通信系统可以被抽象为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系统模块。本章将介绍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概念,这是通信系统分析的核心模型。我们会探讨系统的冲激响应、系统函数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描述系统对信号的处理特性。卷积运算将作为理解系统响应的重要工具被详细介绍。 信道模型与噪声: 任何通信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噪声的干扰。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典型的噪声模型,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闪烁噪声、散粒噪声等,并分析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量化噪声的功率谱密度,以及如何评估通信系统在噪声环境下的性能。 信息论基础: 信息论是通信工程的基石之一。本章将引入信息量的概念,以及熵、互信息等关键指标,用以衡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传输效率。我们将学习香农(Shannon)的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它们为信息传输的极限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模拟通信系统 幅度调制(AM): 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幅度调制技术,包括常规AM、双边带抑制载波AM(DSB-SC)、单边带AM(SSB)和残边带AM(VSB)。我们将分析这些调制方式的产生原理、频谱特性、功率效率以及解调方法,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例如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 角度调制(FM/PM): 本章将重点介绍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技术。我们将深入理解它们的调制指数、频谱扩展原理以及FM和PM之间的内在联系。书本将详细讲解FM和PM的解调器,如斜率检波器、锁相环(PLL)等,并分析其抗噪声性能的优势。 采样理论与脉冲编码调制(PCM):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是现代通信的关键步骤。本章将引入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解释如何以足够的速率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以保证信息不失真。我们将学习脉冲编码调制(PCM)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化、编码等过程,并初步探讨其在数字语音和音频传输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数字通信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 在不考虑载波的情况下,信号的低频部分直接传输构成基带传输。本章将分析各种基带信号的波形设计,如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等,并探讨它们在信号恢复和抗码间串扰方面的特性。我们将学习匹配滤波器和最佳接收机等概念,以最大化信噪比。 带通调制与解调: 将数字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进行传输是带通数字通信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移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相移键控(PSK)以及正交调幅(QAM)等各种线性和非线性带通调制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它们的调制原理、频谱效率、抗噪声性能,以及相应的解调器设计。 误码率与性能分析: 数字通信的性能关键在于误码率(BER)。本章将建立调制方式与误码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分析在不同噪声环境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星座图来直观地理解信号的调制方式和误码性能。 第四部分:数字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 信道编码原理: 为了提高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必须引入信道编码。本章将介绍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包括编码效率、冗余度和纠错能力。我们将学习线性分组码(如汉明码)和卷积码的基本编码和译码原理,理解它们如何在数据中添加校验位以检测和纠正错误。 高级差错控制编码: 除了传统的编码方式,本章还将介绍更先进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如Turbo码和LDPC码。我们将探讨这些现代编码技术的设计思想和编码增益,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使之接近香农限。 同步技术: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接收端需要准确地恢复发送端的时钟和载波相位,以完成信号的正确解调。本章将介绍位同步和载波同步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同步方法,如定时恢复和载波恢复电路。 第五部分:多用户通信与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 随着通信需求的增长,如何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通信资源上同时通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章将深入介绍四种基本的多址技术: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我们将分析每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其在不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OFDM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现代高速无线通信(如4G、5G)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将详细解释OFDM的原理,它如何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并在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传输。我们将讨论OFDM的优点,如抗多径衰落的能力,以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 第六部分: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将简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到如今的第五代(5G)及未来第六代(6G)通信。我们将重点分析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OFDM、MIMO(多输入多输出)、波束赋形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规模连接。 卫星通信与光纤通信: 本章还将触及其他重要的通信领域。我们将探讨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优势和应用,以及光纤通信技术在长距离、大容量数据传输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通信发展趋势: 最后,本章将展望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物联网(IoT)通信、低功耗广域网(LPWAN)、边缘计算与通信的融合等,为读者勾勒出通信技术的未来图景。 本书的特点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本书按照从基础到进阶,从理论到应用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通信原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本书也会穿插实际的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数学工具的恰当运用: 本书在必要时会运用数学工具来推导公式、分析性能,但会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避免过于晦涩的数学推导,注重概念的直观理解。 全面性与前沿性: 本书涵盖了通信原理的核心内容,并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如OFDM、Turbo码、LDPC码、5G通信等,进行了介绍,力求兼顾内容的全面性和前沿性。 结语 《现代通信系统基础》旨在成为一本引导读者进入通信领域殿堂的经典读物。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更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通信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希望本书能为您开启这段精彩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覆盖广度,无疑达到了国内一流教材的水准,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在“工程实践”与“理论基础”之间找到的精妙平衡点。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数学推导,而是非常巧妙地将每一个理论模块都锚定在了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比如,在讨论信道编码时,它不仅详细阐述了代数译码的原理,还穿插了关于实际硬件实现中译码器延迟和复杂度的讨论。这种“由虚向实”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对我这种更偏向应用侧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解方式比纯粹的理论证明来得更有效率。我发现,当书本提到某个算法的局限性时,往往会立刻引出后续章节中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而发展出的新方法,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的知识迭代链条。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增加一些最新的、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的仿真案例代码片段作为补充材料,那就更加完美了,能让理论的验证过程更加直观快捷。

评分

从一个准备考研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结构非常严谨,是那种可以陪伴你从入门到精通的“字典式”参考书。它的章节安排遵循了通信系统的经典流程:从信号表示到调制解调,再到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层次分明,步步递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设置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概述,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基本概念的反复强调和不同角度的阐释。例如,“互信息量”这个概念,在信息论基础部分被定义,然后在信道容量章节又被重新引用和深化,确保了知识点的扎实掌握,而不是浅尝辄止。对于那些复杂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基础,作者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不过分简化而失去严谨性,也不至于陷入纯数学的泥潭,而是服务于通信原理的讲解。我几乎可以将它当作一个耐心的导师来看待,它不会跳过任何一个逻辑断点,让人感觉学习过程是完全可控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是其价值的又一体现,它完美地平衡了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的需求。基础题部分,往往是直接对应课本例题的变体,用以检验读者对基本公式和概念的记忆与应用熟练度。而难度较高的综合题和设计题,则非常巧妙地结合了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要求读者必须进行跨领域的思考和知识整合。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挑战性的习题上,每一次攻克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特别是书末附带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题思路,不仅仅是给出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推导路径,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如何系统地思考一个通信问题”。相比一些只提供答案甚至不提供习题的书籍,这套教材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确实走在了前列。如果能增加一个电子版的习题勘误和讨论区,那就更好了,毕竟在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完全没有微小的笔误是很难想象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纸张的质量上乘,拿在手里有一种厚实而细腻的质感,翻阅时几乎没有恼人的反光,这对长时间阅读电子屏幕疲劳后的眼睛来说简直是福音。字体选择上,大小适中,行距和段间距的设置也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公式和文字序列都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不易造成阅读障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表的绘制质量。那些复杂的信号流程图、星座图以及频谱分析图,线条清晰锐利,色彩运用得当,关键信息点突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例如,在讲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配图的直观性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不过,我希望在一些关键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能增加一些逐步展开的留白或者提示性的注解,现在的版本虽然详尽,但对于首次接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对照才能完全消化那些复杂的数学步骤。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从物理感官上就让人感到愉悦和专业的教材,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客观的学术论述,这使得它在面对晦涩难懂的概念时,表现出极强的穿透力。作者的文字组织非常精炼,用词准确,避免了太多花哨的修饰,直击核心。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一旦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修饰词或限定条件,进而导致对整个定理的理解产生偏差。我发现,在处理涉及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章节时,这种严谨性尤为重要,每一个符号的定义和使用都清晰无误。然而,对于那些初次接触通信理论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极致的严谨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阅读压力。如果能在某些理论难度极高的部分,比如最优接收器设计或最大似然估计的推导过程中,增加一些辅助性的、更口语化的解释性段落作为“旁白”或“延伸阅读”,相信能更好地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