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说胎教——专家门诊带回家丛书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乌扎拉泠,王晓秋著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345488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那么初的一章——胎儿时期——保留着神秘大自然手迹的那几页,人们总是绝望地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读到。因为没有人能回忆起自己3以前的经历,没有人能回忆自己是怎样由一粒针尖大的“种子”变成了一个人。
“我”是怎样来的?如果这个“我”指的是人类起源,那仍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如果仅仅指的是一个个体,那就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一部丢了开头的书。
生命的每一过程,是那样难以捉摸,但每一个阶段,现在却都能被父母所把握。诚然,在了解生命初阶段时,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个月的胎儿是什么样的?”“胎儿有记忆力吗?”“胎教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双亲的遗传对孩子智力有什么影响?”“音乐对胎儿是有益的吗?”如果你浏览一下手中的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本书是健康咨询系列丛书中的胎教分册。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200个有关胎教的问题。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广大孕妇和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进行良好胎教的参考书。
1.什么是胎教
2.祖国医学怎样看待房事与优生?
3.龙生龙,凤生凤,胎教有何用?
4.汤普森母鼠实验证明了什么?
5.为何“丰裕笼”的鼠后代更“聪明”?
6.唐山地震与“猫吓鼠”实验有何关联?
7.胎教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8.个月的胎儿什么样?
9.妊娠两个月胎儿就初显人形了吗?
10.妊娠第三个月就能辨出胎儿性别吗?
11.4个月的胎儿为何“流产难流”?
12.妊娠5个月时便开始有胎动了吗?
13.6个月的胎儿脑细胞和成人一样多吗?
14.7个月的胎儿“离宫”能成活吗?
15.8个月的胎儿为何要做倒立体操?
16.为什么说9个月的胎儿是“五项全能”?
17.等待出宫的10个月的胎儿是什么模样?
18.是怎样为胎儿“安营扎寨”做准备的?
19.激素是怎样控制女性生殖系统的?
20.是如何历经艰辛与相会的?
21.痴情为哪般?
22.胎儿大脑是怎样发育的?
23.胎儿有记忆力吗?
24.胎儿触觉是何时出现的?
25.胎儿有视力吗?
26.胎儿有味觉和嗅觉吗?
27.胎儿与母亲怎样进行生理信息传递?
28.胎儿与母亲怎样进行行为信息传递?
29.人体内真有“艺术细胞”存在吗?
30.怎样才能实现优生?
31.孩子是否聪明与血型有关吗?
32.预测胎儿性别对胎教有什么影响吗?
33.试管婴儿能接受胎教吗?
34.孕早期产前检查时要注意什么?
35.孕中期产前检查重点是什么?
36.孕晚期产前检查重点是什么?
37.为什么说“流产的胎儿不足惜”?
38.有流产史的孕妇如何进行优生?
39.母亲怀孕后贫血会影响胎儿发育吗?
40.孕妇贫血如何防治?
41.孕早期做X线检查可致小儿智力低下吗?
42.胎儿缺氧为何会得“小头症”?
43.孕期服药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44.胎儿怎么会患上“宠物病”的?
45.阳光对胎儿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46.为什么要让胎儿远离噪声?
47.怎样才能使胎儿远离噪声?
48.高频立体声会损伤胎儿吗?
49.高压线和荧屏对孕妇有害吗?
50.静电放电会不会“电”着胎儿?
51.杀虫剂会伤害到胎儿吗?
52.胎教“数字”知多少?
53.怀孕后过度放松会生个笨孩子吗?
54.怎样和胎儿做“踢肚游戏”?
55.母亲练气功,胎儿会不会“走火入魔”?
56.胎儿也需要接“地气”吗?
57.“踩石”锻炼适于孕妇吗?
58.孕期运动会伤害胎儿吗?
59.孕妇选择何种运动有益胎教?
60.“绿色疗法”也适合于胎儿吗?
61.怎样“吃”对有利?
62.为什么说“常洗桑拿,后代不佳”?
63.丈夫抽烟会引起胎儿畸形吗?
64.准爸爸用药对胎儿有影响吗?
65.当爸爸需要学习些什么?
66.准爸爸与胎儿的次沟通在何时?
67.妻子怀孕,丈夫怎样成为“营养师”?
68.怀孕期需要哪些营养?
69.怎样安排孕期饮食?
70.孕妇吃得太多有哪些坏处?
71.孕妇吃辣椒,不利于优生胎教吗?
72.孕妇吃蜂王浆能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吗?
73.孕妇素食好不好?
74.孕妇多吃水果,孩子生下后一定聪明吗?
75.孕妇多吃核桃能补胎儿大脑吗?
76.孕妇为何不宜多食桂圆?
77.孕妇喝茶会影响胎儿发育吗?
78.为什么说“女儿红”孕妇喝不得?
79.为什么说咖啡、可乐孕妇不宜?
80.如何判断孕妇饮水是否够量?
81.孕妇口重对胎儿有害吗?
82.“细嚼慢咽”有益母子健康吗?
83.吃鱼是提高大脑智力水平的佳选择吗?
84.孕期补钙对胎儿有益无害吗?
85.为什么说孕妇喝牛奶胎儿受益多?
86.怎样把握受孕一瞬间的胎教?
87.怎样选择受孕时机?
88.“坐床喜”不利优生吗?
89.什么季节受孕对胎儿有利?
90.什么年龄段受孕对胎儿有利?
91.孕期性生活对胎儿有影响吗?
92.妊娠初期应注意些什么?
93.为什么说妊娠中期的性活动是分娩预备操?
94.妊娠末期性生活有什么危害?
95.音乐胎教能“铸造音乐灵魂”吗?
96.音乐对胎儿都是有益的吗?
97.父母不懂音乐,音乐胎教对胎儿有用吗?
98.哪些音乐适宜做胎教音乐?
99.色彩与胎教有什么关系?
100.分娩心理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101.“剖宫产”的孩子更聪明吗?
102.自然分娩对胎儿有什么好处?
103.使用了“胎吸”的孩子将来会变笨吗?
104.新生儿评分与智力发育有关系吗?
105.分娩对胎教有什么意义?
106.胎教与早教怎样过渡?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物超所值”的地方,在于它对“风险预警与应对”的详尽论述。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聚焦于“如何做得更好”,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潜在风险,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它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提供工具。例如,对于孕期焦虑对胎盘血流的影响,它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放松技巧和呼吸法,并说明了这些技巧如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来改善微循环。这种提前预设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我作为准父母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具预见性的父母,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时手足无措。总而言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胎教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智慧地度过孕期,为宝宝构建最佳起点”的实战手册,它的信息密度和实用价值,值得每一位准父母珍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也保留了对传统智慧的尊重,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圆融和人性化。它没有全盘否定民间流传的一些经验,而是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验证或解释其背后的可能性。比如,书中提到了某些传统习俗中关于“孕妇衣着宽松”的建议,它会进一步解释这与保持腹部微环境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机械压力对胎儿发育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不会让人产生“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也收获了一份对生命过程的敬畏感——生命的神奇,需要我们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呵护,而这本书,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到生命最初的构建工程中。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要么就是过度卡通化,让人难以集中精力去吸收那些严肃的知识点。但这本书,在保持极高信息密度的同时,做到了视觉上的平衡和专业性。它大量使用了清晰的图表、流程图和时间轴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比如胎儿听觉系统的发育曲线,或者不同孕周的脑部结构增长热点。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专业名词的我,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要义。特别是那些“专家解读”的版块,通常用不同颜色的边框或字体区分出来,非常醒目,仿佛真的是一位医生在你的书页旁进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它在内容深度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和压迫,反而是一种对知识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内容量肯定很扎实。我本来对“胎教”这个概念一直有点模糊,总觉得是不是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漂亮的画册之类的,但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只教你做手工或者推荐歌单的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科学的指南手册。从孕早期的营养摄入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到孕中后期如何通过声音刺激来建立亲子连接,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基于医学研究的建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环境构建”的部分,它不仅仅关注孕妇的情绪稳定,还深入探讨了居住环境的光照、声波频率对胎儿听觉系统成熟度的影响,这些细节的挖掘和梳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深度。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育儿书,而是在上一个由顶尖专家亲自授课的“孕期智慧提升课”。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行动方案,让人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充满了科学的信心和敬畏感。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自我认知和生活习惯的深度审视。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按时产检,保持心情愉快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本书里详尽地剖析了孕期压力荷尔蒙对胎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链条,这种从宏观情绪到微观生理的精确描绘,让我开始非常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波动。它不是那种轻松的睡前读物,它需要你带着笔记本去啃读,因为里面有太多需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的地方。比如,关于“胎教音乐”的章节,它没有简单推荐莫扎特,而是分析了不同音阶的调性对胎儿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差异性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音乐的选择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目的性的理解。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己日常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试图用更舒缓、更富有节奏感的声波去“塑造”宝宝的听觉偏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爱”这种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可量化、可执行的科学步骤,真正实现了从“盲目期待”到“主动塑造”的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