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研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
定价:56.00元
售价:38.1元,便宜17.9元,折扣68
作者:冯绍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303377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以提高知识员工士气、科研组织效率和国家科技创新实力为目标,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共分7章,分别论述了公益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维度结构和基本要素,知识文明条件下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建设的目标模式,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由工作报酬、知识进取、职务晋升、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5种要素构成的动力机制,由工作绩效、伦理道德和制度规范等3种方式构成的约束机制,以及由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机结合构成的博弈机制。书中深入论述了员工激励系统3种机制的有效运用,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颇具特色,可供科研工作者、科技管理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者以及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前言
1 绪论
1.1 公益科研机构
1.2 员工激励系统
1.3 工作价值观
1.4 知识员工激励
1.5 本书的章节安排
2 工作价值观——员工激励的文化心理基础
2.1 价值观
2.1.1 从价值到价值观
2.1.2 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2.2 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2.3 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外延
2.4 经济社会变革对知识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2.4.1 知识文明时代
2.4.2 科学技术发展
2.4.3 市场经济体制
2.4.4 全球化进程
2.4.5 改革开放大潮
2.5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维度结构
2.5.1 调查问卷设计
2.5.2 数据统计分析
2.5.3 员工工作价值观维度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系统的对象特点
3.1.1 工作价值观结构
3.1.2 价值偏好特点
3.1.3 人才素质特点
3.2 系统的主客体关系
3.2.1 传统激励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
3.2.2 知识文明时代激励关系的深刻变革
3.3 对员工激励的系统思考
3.3.1 员工激励的实质和目的
3.3.2 员工激励与组织效率
3.4 系统的内在力量
3.4.1 驱动力
3.4.2 调控力
3.4.3 互动力
3.5 系统的总体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动力机制
4.1 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4.2 工作报酬动力
4.2.1 工作报酬与职业吸引力
4.2.2 物质性报酬的刚性约束
4.2.3 精神性报酬偏好
4.3 知识进取动力
4.3.1 知识进取激励的前效性
4.3.2 知识更新
4.4 职务晋升动力
4.4.1 技术职务晋升
4.4.2 管理职务晋升
4.5 工作环境动力
4.6 人际关系动力
4.6.1 对公益科研机构人际关系的再认识
4.6.2 管理者的特殊作用
4.6.3 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4.7 动力机制结构分析
4.7.1 动力机制的功能结构
4.7.2 要素灵敏度分析
4.7.3 动力机制诸要素的协同优化
4.8 本章小结
5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约束机制
5.1 约束机制与员工激励
5.1.1 约束与激励
5.1.2 约束对象
5.1.3 约束方式
5.2 工作绩效约束
5.2.1 员工绩效的约束作用
5.2.2 绩效测度的与相对
5.2.3 绩效考评的主观与客观
5.3 伦理道德约束
5.3.1 伦理道德的约束力
5.3.2 强化伦理道德约束
5.4 制度规范约束
5.4.1 制度规范约束的优势
5.4.2 制度规范约束软化问题
5.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5.5.1 委托-代理模型的一般形式
5.5.2 公益科研机构工作绩效激励的委托-代理模型
5.5.3 激励模型求解
5.5.4 复合动力要素的激励模型
5.5.5 整合绩效激励与绩效约束的公益科研机构委托-代理模型
5.6 对约束机制的几点讨论
5.6.1 约束机制的一般特点
5.6.2 约束机制的博弈性
5.6.3 约束机制的动态性
5.6.4 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5.7 本章小结
6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博弈机制
6.1 博弈与效率
6.1.1 员工在博弈中的决定性作用
6.1.2 博弈的主要内容
6.1.3 博弈的基本样态
6.1.4 博弈的连续性
6.1.5 博弈的阶段性
6.2 博弈与公平
6.2.1 公平偏好理论
6.2.2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的公平偏好
6.2.3 公平偏好理论在员工博弈机制中的运用
6.3 员工激励中的博弈决策
6.3.1 激励博弈过程的特点和简化
6.3.2 激励博弈决策模型
6.3.3 基于信息的博弈决策学习过程
6.4 本章小结
7 实例研究
7.1 某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建设概况
7.1.1 机构概况
7.1.2 员工激励系统建设概况
7.2 伦理道德约束实例分析
7.2.1 基本情况
7.2.2 几点思考
7.3 基于模糊偏序方法的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决策实例
7.3.1 基本思路
7.3.2 激励因子的提取
7.3.3 模糊偏序建模过程
7.3.4 实例计算分析
7.4 基于ANFIS方法的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决策实例
7.4.1 引言
7.4.2 ANFIS模型结构
7.4.3 建模流程
7.4.4 算法步骤
7.4.5 实例计算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公益类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调查问卷
后记
王知非、杨贵如、梁卫星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某一特定领域(公益科研机构)的聚焦,更在于其提供的方法论普适性。作者在探讨激励体系构建时,所采用的框架模型,具有极强的可移植性。我能轻易地将书中所述的“适应性激励矩阵”的思路,应用到我目前所在的非营利组织运营工作中去。它教会我如何跳出传统的“绩效挂钩”思维定势,转而关注组织文化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虽然聚焦于科研领域,但其中关于“如何平衡组织目标与个体成就感”的讨论,对于任何追求长期稳定和高素质人才留存的组织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单纯地寻找“如何让员工更努力”的技巧,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让优秀人才心甘情愿奉献价值的环境”,这份思维层次的提升,是我本次阅读的最大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和论证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研究领域的深刻洞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核心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背景梳理和现有文献的批判性回顾。这种“起手式”非常高明,它首先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这项研究”以及“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在哪里”。随后的实证分析部分,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理论模型与具体的案例数据结合起来,数据呈现的方式极其清晰,图表的制作标准极高,几乎没有歧义。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结果的局限性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坦诚和审慎,没有过度拔高研究的普适性,而是明确指出了样本的特定性,这恰恰是优秀学术研究的标志——承认边界,方能拓展认知。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取了信息,更是学习了一种严密的思维范式。
评分从写作风格上来看,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学术写作的“可读性”。尽管主题是高度专业化的,但叙述的流畅度却出乎意料地高。这并非指它牺牲了专业术语的使用,而是指作者在组织段落和过渡句时,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总能在读者感到迷茫之前,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指引。他善于运用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复杂的机制,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多次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抽象概念,在第一次接触时就大致明晰了轮廓。这种写作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也对机构的决策层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决策者往往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吸收并转化为行动指南的材料,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职业发展观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更像是一面镜子,促使我反思个体在组织结构中的价值定位。书中对于激励因素的解构,远超出了传统薪酬福利的范畴,深入挖掘了诸如“使命感”、“学术自由度”以及“社会影响力”这些非物质层面的驱动力。我发现,自己过去对“激励”的理解过于功利化了,这本书细腻地描绘了那些身处前沿探索机构的人们,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纯粹性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如何转化为持续工作的内驱力的。尤其是在关于“内在动机溢出效应”的章节,作者的论述极具启发性,它提醒了管理者,有效的激励策略必须是多维且高度个性化的,试图用一套公式套牢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只会适得其反。这本书为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深度洞察的参考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那种低调而沉稳的深蓝色调,配合着典雅的烫金字体,整体散发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和专业的气息。触摸封面的材质,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纹理,这绝非市面上那种廉价的覆膜纸可以比拟,出版方显然在实体呈现上投入了相当的心思。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对于需要细致研读的章节,眼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和图表说明上所采用的字体变化,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使得复杂的理论结构一目了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的初期就确信,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严肃的学术著作,而非匆忙付梓的草稿。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知识载体,实体阅读的体验感,已经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了一个非常积极和舒适的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