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三辑)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050853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2006年11月22至23日,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在广州举办以“民族发展与和谐广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有关单位的领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以及省民族研究所学会的会员等共67人,提交论文34篇。与会者围绕“民族发展与和谐广东”这一中心论题,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时代特色鲜明。此次结集出版的《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三辑是与会论文的一部分。其内容大致包括构建和谐社会、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其中以后者分量*,其数量几为文章之半。其论述广泛,遍及文化范畴的方方面面,如文化起源、文化交流、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文化比较、文化表现形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等;若以论述的主体,则有岭南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儒家文化等等。此外,还有关于族群理论和费孝通先生理论贡献的文章。它代表着广东民族研究的方向与学术水平。
从南禅文化的创立和传续看宗教如何培育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从景颇族的统一谈族群理论——兼论与周边民族的矛盾和适应
“两个共同”在广东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加快广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珠三角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
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历史彩绘——对黎族与高山族文身艺术的探究
略谈岭南文化的本源——与刘成基先生商榷
苗瑶畲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多样性谈儒家文化的传承
试论岭南服饰的变迁
一个家族的变迁——广州回族敬修堂杨氏家族的变化发展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应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以广东潮州市为例
酒作为社会叙事派生物的饮食性符号表达
产权、空间、婚姻: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妇女——以粤东客家地区为重点分析
岭南婚嫁中槟榔习俗的文化解读:以粤东客家地区为中心
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变迁——以平地瑶为例
满族服饰文化之释义
文化圈与核心群——盘古神话的一种研究
浅析连南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试论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编后语
这本书的题材和内容,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以及社会变迁的理论。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广东地区具体的民族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是采用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是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某个民族群体,还是对区域内多个民族进行比较研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民族关系的分析,比如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冲突,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社会格局?我对于书中可能呈现的案例研究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看到一些生动鲜活的个案,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学术观点。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广东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在于它如何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广泛的、关于民族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一直认为,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民族特性、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是理解其当下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键。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指向了广东地区丰富的民族研究内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故事、习俗变迁,以及不同族群在历史长河中交融碰撞的痕迹。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严谨的学术方法,同时也能感受到研究者们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广东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画卷,感受那份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能够极大地拓展我的视野,加深我对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评分从这本书的条形码和出版社信息来看,它应该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著作。我一直认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广东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民族构成和文化景观必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空白,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都充满期待,也希望它能够引发学界更多的讨论和对话。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能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能够为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学术前沿的窗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样本。
评分我个人一直对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充满热情,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人群故事的著作。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关于地域性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人群互动模式的讨论。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解读和呈现广东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族群的迁徙、融合、冲突与共存的历史叙事。书中对于“论丛”的理解,也让我对它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不同学者、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术成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勾勒出广东民族研究的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广东地区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窗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厚重而又不失雅致,封面设计上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学术的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墨迹清晰,排版疏朗,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支撑住书页,方便翻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这些外部的呈现方式,我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的严谨与专业。我对于它所包含的学术成果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为我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和视角。这本书摆在我的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点缀,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学术传承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