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牛津艺术史柯律格上海人民出版社正版全新考研大中专9787208108073

中国艺术牛津艺术史柯律格上海人民出版社正版全新考研大中专97872081080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律格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史
  • 考研
  • 大中专
  • 柯律格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108073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8073
商品编码:29684591306
页数:166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汉子签名与印章设计艺术
丛书名:  
作者/主编:  张海清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号:  9787508247656
出版年份:   2008年1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166
开本:  16
图书定价:  12
实际重量:  0.2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张海清,书法家、美术设计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标志设计被国内外五百多家企业采用。先后出版专著《汉字标志创意》、《行书·草书·楷书》、《汉字艺术设计图典》、《百家姓签名通典》、《书法与签名》、《新标志设计1000例》。


章 汉字的艺术签名
一、签名艺术的渊源和发展概况
二、艺术签名设计的基本规律
(一)变形与风格的统一
(二)对比与笔画的反差
(三)夸张与比例的大小
(四)穿插与互动的表现
(五)内容与灵感的来源
(六)节奏与笔律的谐调
三、艺术签名的设计技法与类别
(一)草书签
1.长横直里有曲
2.长竖刚劲挺拔
3.线条与结构的错位
4.草书与艺术的结合
(二)意象签
1.方变圆、直变曲
2.字义与字形的创意
3.物象与造型的选择
(三)合文签
1.共线与共象
2.借用与省略
3.通用与认可
(四)花押签
1.装饰与个性
2.逆行与形式
(五)防伪签
1.反签与符号
2.变简为繁
(六)竖式签
1.奇而不怪
2.对立统一
(七)一笔签
1.顺笔与逆笔
2.连线与牵丝
四、签名常见病例修正
(一)构图杂乱签名的修正
(二)繁简相悖签名的修正
(三)画蛇添足签名的修正
(四)平铺直叙签名的修正
(五)紊乱无序签名的修正
(六)比例失调签名的修正
(七)生造笔画签名的修正
(八)牵丝过多签名的修正
第二章 汉字的象形签名
一、象形签名构成要素和设计规律
(一)象形签名的构成要素
(二)象形签名的设计规律
1.易于辨认便于书写
2.统一性和完整性
……
第三章 现代签名章的设计和雕刻技法
第四章 百家姓氏与偏旁部首的写法
附:张海清作品选


  现代艺术、象形签名和签名章的兴起,是一种新的艺术文化现象,具有美观、时尚、防伪的良好效果,深受广大读者青睐。本书为张海清研究员关于汉字签名与印章设计的多年研窑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全书分为四章,主要介绍汉字艺术签名、汉字象形签名、现代签名章的设计艺术和印章书写、雕刻技法及部分百家姓与偏旁部首的结构造型。其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图文并茂,科学适用,通俗易懂,是学习设计签名和雕刻印章的良师益友。
《中国艺术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巨著。它以宏大的视野,深入浅出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艺术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本书不仅关注中国艺术的辉煌成就,更注重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根源,展现了中国艺术如何与中华文明的演进相互辉映,互相塑造。 编纂特色: 本书的编纂集合了多位顶尖艺术史研究者的智慧与心血,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内容的普及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编年体叙述,更是一次关于中国艺术精神与思想的深度探索。 宏观与微观并重: 全书以朝代为基本框架,勾勒出中国艺术发展的大致走向,但同时又聚焦于具体的艺术作品、流派、艺术家,甚至媒介与技法,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细节与多样性。从早期陶器上的朴拙纹饰,到唐宋绘画的写实意境,再到元明清的书画革新,以及近现代艺术的转型与探索,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跨学科视角: 本书突破了传统艺术史的界限,广泛借鉴考古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理解艺术创作的主体思想,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例如,对佛教艺术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其造型特点,更深入探讨了佛教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 图文并茂的呈现: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中国艺术的魅力,本书收录了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高清图片,涵盖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多个门类。这些图片不仅是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更是读者欣赏和理解艺术的窗口,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艺术的独特韵味。 深入的学术探讨: 在对具体艺术现象进行描述的同时,本书也提供了深入的学术分析和理论探讨。例如,书中对“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文人画的兴起及其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展现了艺术如何成为士人阶层表达自我、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 历史语境的重建: 本书高度重视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艺术政策、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宗教信仰的变迁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艺术的时代风貌。通过对历史语境的细致还原,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和风格的介绍,更着力挖掘中国艺术所蕴含的独特精神气质。它探讨了中国人如何在艺术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如何在方寸之间展现宇宙的宏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生命的真谛。这种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精神的启迪。 本书将带领您: 追溯源头: 从史前文明的艺术遗迹开始,探寻中国艺术的早期萌芽与发展。 领略高峰: 欣赏秦汉的雄浑、魏晋的秀逸、唐代的辉煌、宋代的雅致,感受不同时代中国艺术的巅峰成就。 理解变迁: 观察元、明、清时期艺术的多元发展与时代特征,理解中国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走进当下: 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艺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转型与创新。 洞察精髓: 深刻理解中国艺术的哲学思想、审美理想和文化价值。 无论您是艺术史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中国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亦或是正在准备相关考试的学子,《中国艺术史》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指南与伴侣。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您在欣赏美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中国艺术对我而言,似乎是遥不可及的,那些古代的壁画、精美的瓷器,总觉得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艺术概念娓娓道来,让我感觉中国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讲述故事的方式非常吸引人,比如,他会讲述一件古代器物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匠心与故事,又或者,一幅山水画是如何描绘出自然之美,其中又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情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园林艺术和服饰艺术的章节,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本《中国艺术史》,无疑是市面上为数不多能够担此重任的著作。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对史料的精准运用,都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不同艺术门类时,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展现了中国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力。例如,他对唐代绘画如何受到佛教艺术影响,以及宋代文人画如何与诗词、书法相互渗透的论述,都极具洞察力。书中对历代著名艺术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也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创新之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例。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关于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探讨,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让我对中国艺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评分

对于考研备考的我来说,一本权威、全面且重点突出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中国艺术史》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需求。它不仅涵盖了中国艺术史的完整框架,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流派,而且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符合考研的要求。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了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点和关键节点,这对于我梳理知识体系、把握考试重点非常有帮助。书中对重要艺术事件、艺术流派以及代表性艺术家的阐述,都非常精准到位,既有宏观的概括,也有微观的细节分析,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还会反复阅读书中关于各个时期艺术特点的总结,以及那些关键术语的解释,这有助于我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作答。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引我在这条考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中国艺术史的知识。

评分

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而作者便是那位循循善诱的导览者。他没有选择枯燥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将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到书法艺术的线条飞舞,再到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对中国艺术中“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这种东方哲学特有的审美情趣,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指出,中国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于那留白之处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对艺术精神内核的挖掘,远比单纯的技法介绍更具启发性。书中对宗教艺术,如佛教雕塑和壁画的阐述,也让我对艺术在传播信仰、塑造社会精神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那些庄严的佛陀造像,那些色彩斑斓的经变画,无不承载着千年的信仰力量,也展现了不同时期艺术的最高成就。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艺术史》,我的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作为一个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而全面的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凝结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艺术瑰宝。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求。从史前彩陶的古朴神秘,到商周青铜器的雄浑壮丽,再到汉唐盛世的恢弘气象,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扇开启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作者在论述时,不仅仅停留于对艺术品形式的描述,更着重于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艺术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风格的辨析,那种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中国艺术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更是让文字的阐述更加生动形象,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那些伟大艺术作品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