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鲍秀兰谈婴幼儿养育误区
定价: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鲍秀兰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2711976
字数:
页码:1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发现,家长在养儿育儿方面会面临很多共同的问题。例如,婴幼儿营养元素缺乏、感冒发热是否需要吃抗生素、母乳是否充足、辅食添加怎样做才合理、如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智能开发等方面,有些父母存在一定的误区。鲍秀兰教授希望通过本书传递科学的养育知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给孩子好的人生开端。
鲍秀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宝篮贝贝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首席专家。
走出小儿喂养误区
误区1:宝宝吃奶,喂得越多越好
纠正误区:宝宝吃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喂养容易造成肥胖,体重增长超标。
一般,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奶量能自动调节,宝宝体重不会增长过快。人工喂养的宝宝,经常容易过度喂养,体重增长会过快。爸爸妈妈会担心宝宝吃不够奶,其实只要宝宝每个月体重增长在正常范围,就说明吃饱了(0~3婴幼儿体重增长标准见附录)。
母乳喂养儿一般是按需喂养,白天2~3小时喂奶一次,夜间如果睡眠好,可以4~5小时一次。人工喂养的宝宝,一般1~2个月时每天吃奶量为500毫升~750毫升,分8次,每次为60毫升~90毫升;3~4个月时每天吃奶量为700毫升~800毫升;5~6个月时每天吃奶量800毫升~1000毫升,为了预防肥胖发生,不主张超过1000毫升;7~8个月时每天吃奶量约800毫升,同时添加1~2餐碎末状食物,宝宝在吃奶以前可以加1~2次强化铁的米粉;9~10个月时每天吃奶的次数可以减少1~2次,但奶量每天好保证700毫升~800毫升;11~12个月每天喝奶量600毫升~800毫升。
提倡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不能继续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应该保证喝500毫升配方奶。食欲不佳且体格生长不良的宝宝,可适当增加配方奶的摄入量。2~3岁的宝宝每天也应摄入乳类350毫升~500毫升。
请记住,每个宝宝吃奶量不尽相同,应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总之,宝宝婴儿期过胖,成年后易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所以,不是宝宝越胖越好,体重增长适当才是好的喂养效果。
鲍奶奶提醒:家长不要认为宝宝晚上不吃奶会饿。据研究,健康足月儿(没有进食反流)4个月时能不吃奶继续睡6个小时,5个月能不吃奶连续睡9个小时,6个月时能不吃奶连续睡12个小时。宝宝晚上不吃奶,白天便会多吃奶,家长不用担心营养不足。晚上睡长觉的宝宝生长发育好,有利于智能发育,妈妈养育起宝宝来也更轻松愉快。
误区2:宝宝得了母乳性黄疸必须停母乳
纠正误区:只要宝宝生长正常,进食正常,喂奶期间黄疸没有加重,就可以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无需停止母乳。
母乳是宝宝天然的营养食物,但母乳喂养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宝宝生后7天左右出现,持续时间较长,3周~3、4个月,可以自然消退。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血清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母乳性黄疸只要不严重,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只要宝宝生长正常,进食正常,喂奶期间黄疸没有加重,就可以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无需停止母乳。
★什么情况下需停母乳?
只有当血液清胆红素》14mg/dl(240μmol/L)时,可暂停母乳3天,黄疸消退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便是出现也不会达原有程度。
暂停母乳期间,妈妈可以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储存起来,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一般情况不需要特殊治疗,当血清胆红素》17mg/dl(291μmol/L)才考虑光疗。
★在家中如何护理母乳性黄疸的宝宝?
(1)注意保暖、护理,增加营养,预防感染。
(2)排除溶血等病理因素后,可以加强喂养,让宝宝多吃多拉,增加胆红素经肠道排出。
(3)适当给宝宝多晒太阳,让阳光照在宝宝皮肤上,可隔着玻璃晒,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鲍奶奶提醒:葡萄糖没有消退黄疸作用,不要给宝宝随意添加。
……
这部作品在处理“亲子沟通”方面的内容,堪称一绝,它超越了传统的“多听少说”的口号,深入到了沟通的底层逻辑。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和“讨好型人格”的早期萌芽。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赞美”的技巧,书中指出,空洞的表扬只会让孩子迷失方向,而基于努力过程的肯定才是真正能内化为孩子自信心的养分。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她仿佛能看穿父母和孩子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流动,并教我们如何去捕捉和引导这些能量。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书,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陪伴”和“看见”一个独立个体的指南,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更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分享经验,真诚得让人信服。书中对于“早期教育”的辩证思考尤其深刻,它没有一味地鼓吹“鸡娃”,也没有完全否定早期学习的价值,而是提出了一种更平衡、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观。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养育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很容易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规矩”的阐述,不是强硬的管教,而是通过建立清晰、一致的界限,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对规则的尊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与我过去接触的一些强调“严厉管教”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教育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完之后有一种构建起完整育儿知识体系的感觉。它不是零散地罗列各种技巧,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养育误区展开,比如关于“睡眠训练”和“辅食添加”的讨论,就非常贴合新晋父母的痛点。作者在提出问题后,会立刻给出基于科学证据的解释和可行的替代方案,这种严谨性让人非常放心。我发现自己过去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对于孩子哭闹的解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学会了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急于用外力去压制。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比学习任何快速见效的“妙招”都要宝贵得多,它改变的是我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简单的行为模板。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解压”和“释怀”。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陷入一种无形的焦虑中,生怕自己做错任何一步就会毁了孩子的前途,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温柔地戳破了这些不必要的恐慌。作者对“完美父母”这一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本身就是育儿最大的陷阱之一。书中那些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非常治愈人心。它鼓励父母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强调一个松弛、愉悦的父母状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过去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自责,读完后明白,养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身心健康远比追求一时的“榜样行为”来得重要,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的育儿生活轻松了不少。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读下来感觉非常扎实,作者在书中对现代育儿中常见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对于“过度保护”的探讨就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批评父母的焦虑,而是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规律的角度,阐述了过度的干预如何阻碍了孩子独立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经意间做出的决定,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的笔触,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请教。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口号的书,而是手把手教你如何识别和修正那些看似“为孩子好”实则有害的行为模式。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放手”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白了真正的爱不是包办,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